共628,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法门
法门寺
法门身
法门海
法门眷属
法明门
观门十法界
法界观门
阿字门功德七句
阿毗昙门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制门
宗门
受润不二门
佛类词典(续上)
依正不二门法门
法门寺
法门身
法门海
法门眷属
法明门
观门十法界
法界观门
阿字门功德七句
阿毗昙门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制门
宗门
受润不二门
依正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依者,依止之处,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报,即能依之身也。如佛果后,示现下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为正报。法华开显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圆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圆佛,理本无二,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复然,由理同故。即知诸佛、众生,体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下三国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以对常寂光土在上,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别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萨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依者,依止之处,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报,即能依之身也。如佛果后,示现下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为正报。法华开显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圆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圆佛,理本无二,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复然,由理同故。即知诸佛、众生,体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下三国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以对常寂光土在上,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别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萨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所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又诸法并通于一实,故名为门。又为如来圣智游履之处,故名为门。华严大疏二曰:「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同演义钞一曰:「并通一实,故得称门。」注维摩经八曰:「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轨生物解曰法,闻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中曰:「门谓能通。」又,门者差别之义。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云法门。增一阿含经十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法华经方便品曰:「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止观一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己心中所行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俗语佛源】
《华严经·方便品》谓:佛「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唐·黄檗《传心要法》说,佛用「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以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从适合自己的法门而入,除烦恼,了生死。「八万四千」极言其多,可作无尽无量解释。如大乘、小乘、顿悟、渐悟、理门、事门等等,都是种种「法门」。又如《维摩诘经》高唱「不二法门」。禅宗五祖弘忍阐扬「东山法门」。法门一词又可随文生训。如《旧唐书·萧传》:「梁武帝穷心于释氏,锐意于法门。」此指佛法。八指头陀《十二叠韵呈笠云本师》诗:「法门望重比昆仑,法海波澜满腹吞。」此指佛门。又如唐·杨炯《和上人伤果禅师》诗:「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此指寺门,佛寺。亦有专用法门为寺名者,如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独传之秘。明·高攀龙《困学记》:「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参求。」在小说中运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个翻本的法门,特地来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诀窍。(李明权)
【三藏法数】
法者,如来所说之法也。门以出入为义。谓如来说诸妙法,开解脱门,普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趣,而入解脱清净之域也。
(术语)佛所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又诸法并通于一实,故名为门。又为如来圣智游履之处,故名为门。华严大疏二曰:「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同演义钞一曰:「并通一实,故得称门。」注维摩经八曰:「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轨生物解曰法,闻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中曰:「门谓能通。」又,门者差别之义。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云法门。增一阿含经十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法华经方便品曰:「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止观一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己心中所行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俗语佛源】
《华严经·方便品》谓:佛「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唐·黄檗《传心要法》说,佛用「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以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从适合自己的法门而入,除烦恼,了生死。「八万四千」极言其多,可作无尽无量解释。如大乘、小乘、顿悟、渐悟、理门、事门等等,都是种种「法门」。又如《维摩诘经》高唱「不二法门」。禅宗五祖弘忍阐扬「东山法门」。法门一词又可随文生训。如《旧唐书·萧传》:「梁武帝穷心于释氏,锐意于法门。」此指佛法。八指头陀《十二叠韵呈笠云本师》诗:「法门望重比昆仑,法海波澜满腹吞。」此指佛门。又如唐·杨炯《和上人伤果禅师》诗:「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此指寺门,佛寺。亦有专用法门为寺名者,如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独传之秘。明·高攀龙《困学记》:「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参求。」在小说中运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个翻本的法门,特地来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诀窍。(李明权)
【三藏法数】
法者,如来所说之法也。门以出入为义。谓如来说诸妙法,开解脱门,普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趣,而入解脱清净之域也。
法门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崇正镇。即唐宪宗迎佛骨之处。见清一统志。
(寺名)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崇正镇。即唐宪宗迎佛骨之处。见清一统志。
法门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之三身。(参见:三身)。【又】密教谓曼荼罗种种之形像也。大疏六曰:「三重曼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此等一切诸佛各于本所流通法门自说彼三昧道。」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等三种身。(参见:三身)
(术语)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之三身。(参见:三身)。【又】密教谓曼荼罗种种之形像也。大疏六曰:「三重曼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此等一切诸佛各于本所流通法门自说彼三昧道。」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等三种身。(参见:三身)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法门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门无尽不可测,譬之以海。华严经二曰:「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馀。」
(术语)法门无尽不可测,譬之以海。华严经二曰:「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馀。」
法门眷属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重圆檀海会之圣众,皆为法门身,举一尊而主法门,故他为其眷属也。大疏五曰:「世尊所以待问方说,亦为法门眷属,相发明故。」秘藏宝钥上曰:「如来德具万种,一一佛即法门主也。」
(术语)三重圆檀海会之圣众,皆为法门身,举一尊而主法门,故他为其眷属也。大疏五曰:「世尊所以待问方说,亦为法门眷属,相发明故。」秘藏宝钥上曰:「如来德具万种,一一佛即法门主也。」
法明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照明诸法事相,分别义理,谓之法明。此法明即为入圣道之门户,故云门,又差别他法故曰门。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观无量寿经曰:「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术语)照明诸法事相,分别义理,谓之法明。此法明即为入圣道之门户,故云门,又差别他法故曰门。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观无量寿经曰:「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观门十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正修止观之法于所观立十境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三、病患法界,如维摩之托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相法界,如法华说深达罪福相,罪福之诸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五、魔事法界,如首楞严经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事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六、禅定法界,如首楞严说不昧不乱,入王三昧禅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七、诸见法界,如维摩经说以邪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诸见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八、增上慢法界,还是烦恼,如前之烦恼法界诸见法界之例可知。九、二乘法界,智者即二乘之空而观为不空,达于中道,是二乘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十,菩萨法界,底恶之生死(第八境),下劣之小乘(第九境),尚即是法界,菩萨之法宁非佛道,则知菩萨之境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见止观五。
(名数)天台正修止观之法于所观立十境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三、病患法界,如维摩之托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相法界,如法华说深达罪福相,罪福之诸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五、魔事法界,如首楞严经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事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六、禅定法界,如首楞严说不昧不乱,入王三昧禅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七、诸见法界,如维摩经说以邪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诸见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八、增上慢法界,还是烦恼,如前之烦恼法界诸见法界之例可知。九、二乘法界,智者即二乘之空而观为不空,达于中道,是二乘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十,菩萨法界,底恶之生死(第八境),下劣之小乘(第九境),尚即是法界,菩萨之法宁非佛道,则知菩萨之境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见止观五。
法界观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华严初祖终南杜顺著。明三重之法界观,是华严宗观门之创始。文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遍含容第三。」此本之全文,今依圭峰之注法界观门可见之。
(书名)一卷,华严初祖终南杜顺著。明三重之法界观,是华严宗观门之创始。文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遍含容第三。」此本之全文,今依圭峰之注法界观门可见之。
阿字门功德七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證发菩提心,三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众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于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句合为五点功德。初一句为发心,第二句为修行,第三句为證菩提,第四、第五二句为于涅槃中,第四句为内證,第五句为外用,第六第七两句为方便,此中第六句为身之方便,第七句为心之方便。慧光云故和上谓第五、六、七三句并是中方方便。见演奥钞四十二。
(名数)大日经转字轮品曰:「真言门修菩萨行,菩萨若欲见佛者:一若欲供养,二欲證发菩提心,三欲与诸菩萨同会,四欲利益众生,五欲求悉地,六欲求一切智智者,七于此一切佛心(阿字),当勤修习。」今此七句合为五点功德。初一句为发心,第二句为修行,第三句为證菩提,第四、第五二句为于涅槃中,第四句为内證,第五句为外用,第六第七两句为方便,此中第六句为身之方便,第七句为心之方便。慧光云故和上谓第五、六、七三句并是中方方便。见演奥钞四十二。
阿毗昙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毗昙者,梵语,译言无比法等。即发智六足等小乘之诸论也。以之为宗通入涅槃谓之门。当于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智度论十八于佛法明蜫勒门阿毗昙门空门之三门,其中曰:「阿毗昙门,或佛自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又智度论二曰:「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蜫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毗昙。」可知以发智六足诸论为宗,分别法相,使起正慧,为阿毗昙门之大旨。僧伽提婆等来支那,依之建立毗昙宗,东晋以后流行一时。后天台及嘉祥取智度论十五:「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愚痴论」之文意,于此等三门外,别加非有非空之一门,是为藏教四门,阿毗昙门配于有门,见法华玄义八,三论玄义等。
(术语)阿毗昙者,梵语,译言无比法等。即发智六足等小乘之诸论也。以之为宗通入涅槃谓之门。当于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智度论十八于佛法明蜫勒门阿毗昙门空门之三门,其中曰:「阿毗昙门,或佛自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又智度论二曰:「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蜫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毗昙。」可知以发智六足诸论为宗,分别法相,使起正慧,为阿毗昙门之大旨。僧伽提婆等来支那,依之建立毗昙宗,东晋以后流行一时。后天台及嘉祥取智度论十五:「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愚痴论」之文意,于此等三门外,别加非有非空之一门,是为藏教四门,阿毗昙门配于有门,见法华玄义八,三论玄义等。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足论之一。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二十卷。
(书名)六足论之一。尊者舍利子说,唐玄奘译,二十卷。
制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犹摄取,是为开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所谓化制二教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制止罪恶之门。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一律摄受,是为化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以上二门也就是化制二教。
(术语)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犹摄取,是为开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所谓化制二教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制止罪恶之门。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一律摄受,是为化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以上二门也就是化制二教。
宗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为诸宗之通称,后为禅宗自赞之称,因之称馀宗曰教门。楞伽经一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祖庭事苑八曰:「宗门谓三学者莫不宗此门,故谓之宗门。正宗记云:所谓吾宗门,乃释迦门一佛教之大宗正趣。(中略)乃知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而尊教迹之外殊,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专讲禅宗的法门。其他法门,像天台宗,净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门。
(术语)本为诸宗之通称,后为禅宗自赞之称,因之称馀宗曰教门。楞伽经一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祖庭事苑八曰:「宗门谓三学者莫不宗此门,故谓之宗门。正宗记云:所谓吾宗门,乃释迦门一佛教之大宗正趣。(中略)乃知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而尊教迹之外殊,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专讲禅宗的法门。其他法门,像天台宗,净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门。
受润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受润者,从喻而立名也。受即领纳,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众生为能受也。润即沾润,谓如来说前四时三教之法,如云注雨,为能润也。法华开前四时三教之法,皆即圆法。七方便众生,咸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也。此七方便,因对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两教二乘但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对论权实之法,故不及人天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受润者,从喻而立名也。受即领纳,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众生为能受也。润即沾润,谓如来说前四时三教之法,如云注雨,为能润也。法华开前四时三教之法,皆即圆法。七方便众生,咸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也。此七方便,因对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两教二乘但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对论权实之法,故不及人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