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下一页
徐逢吉(字 紫珊 号 青蓑老渔 世称 闇门先生 )
刘子章(字 道闇、闇然 号 豹南 )
沈近思(字 位山 号 闇斋 端恪 )
陈世侃(字 行之 号 闇斋 )
刘文炳(字 闇斋 )
上官章(字 闇然 )
施绍闇(字 襄夏 号 定安、定庵 )
龚丽正(字 闇斋、至极、旸谷、赐泉 号 学路 )
廖寿丰(字 谷似、闇斋 号 止斋 )
裴景福(字 伯谦、安浦 号 睫闇、臆闇 名 一物 )
金蓉镜(名 鼎元 字 养寿、学范、香严 号 子篯、甸丞、殿丞、闇伯、潜庵、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 蓉镜 )
李时灿(字 敏修 号 闇斋 )
邓邦述(字 正闇 号 孝先、群碧翁、沤梦老人 )
萧蜕( 麟 字 中孚、盅孚 号 蜕盦、蜕黯、蜕安、蜕闇、退庵、蜕公 )
其它辞典(续上)
屠爌(字 闇伯 )徐逢吉(字 紫珊 号 青蓑老渔 世称 闇门先生 )
刘子章(字 道闇、闇然 号 豹南 )
沈近思(字 位山 号 闇斋 端恪 )
陈世侃(字 行之 号 闇斋 )
刘文炳(字 闇斋 )
上官章(字 闇然 )
施绍闇(字 襄夏 号 定安、定庵 )
龚丽正(字 闇斋、至极、旸谷、赐泉 号 学路 )
廖寿丰(字 谷似、闇斋 号 止斋 )
裴景福(字 伯谦、安浦 号 睫闇、臆闇 名 一物 )
金蓉镜(名 鼎元 字 养寿、学范、香严 号 子篯、甸丞、殿丞、闇伯、潜庵、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 蓉镜 )
李时灿(字 敏修 号 闇斋 )
邓邦述(字 正闇 号 孝先、群碧翁、沤梦老人 )
萧蜕( 麟 字 中孚、盅孚 号 蜕盦、蜕黯、蜕安、蜕闇、退庵、蜕公 )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二十三
爌,字闇伯,嘉兴梅里人。为诸生,从游甚众。客游,死于粤东。有《勖斋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紫珊,号青蓑老渔,居清波门外,人称闇门先生。诸生。工词。有《柳州清响集》、《峰楼写生集》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6—1707 【介绍】: 清贵州贵筑人,字道闇,别号豹南。康熙二十年举人。授襄城知县,在任开渠、捕蝗、弭盗,多惠政。官至监察御史。有《同声堂文集》、《耐堂诗集》。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七
刘子章,字闇然,号豹南,贵筑人。康熙辛酉举人,历官山西道御史。有《豹南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1—1728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位山,号闇斋。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官河南临颍知县、广西南宁同知、吏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卒于任,谥端恪。生平处事必熟筹利弊,务使于民生有裨益而后施行。有《夙兴录》、《读论语偶见录》、《天鉴堂文集》。维基
沈近思(1671年—1727年),字位山,号闇斋,浙江钱塘县(今属杭州市临平区)人,中国清朝官员。沈近思九岁成孤儿,送灵隐寺抚养。主僧爱其敏慧,供其读书应试,进入钱塘县学。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次年(1700年)中庚辰科进士,任临颍县知县,任内建紫阳书院及双忠(岳飞、于谦)祠。升任广西南宁府同知,不久因病请归。后又被推荐监督清河东裕仓,未满两月,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担任台湾府知府。雍正元年(1723年)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升太仆寺卿。不久,又升吏部侍郎。四年(1726年)主持江南试。次年春,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赠礼部尚书、太子太傅,谥端恪。
人物简介
维基
陈世侃(?—?),字行之,号闇斋,浙江海宁(盐官)人。陈世侃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已恩科王敬铭榜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有《纲鉴辑要详注韵府汇编》。雍正二年(1724),陈世侃家人和肉铺商人贺懋芳发生口角,陈世倌指使浙江巡抚黄叔琳刑求打死贺懋芳,导致杭州民愤。雍正三年(1725),陈世侃捐海塘工程银40万两,“纳赎免罪”。有子陈淦、陈昶、孙女陈受之。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六十
刘文炳,字闇斋,云南太和人。康熙庚子举人,官宁州学正。有《藜照堂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陕西乾州人,字闇然。雍正间撰有《周易解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10—1770 【介绍】: 清浙江海宁人,字襄夏,号定安,又号定庵。工诗善琴,尤善围棋,少与范西屏从俞长侯学棋,十二岁即与师齐名。后与范西屏并称“棋圣”。有《弈理指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7—1841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闇斋。段玉裁之婿。嘉庆元年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道光七年,引疾归。主讲杭州紫阳书院。能传玉裁之学。有《国语韦昭注疏》。维基
龚丽正(1767年—1841年),字至极,一字旸谷,又字赐泉,号学路,又号闇斋,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进士出身。清朝文学家龚自珍之父,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乙卯科浙江乡试举人,次年联捷丙辰科进士。任礼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充军机章京。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知徽州府。嘉庆二十(1815年)改知安庆府。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升苏松太道,署江苏按察使。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病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6—1901 【介绍】: 清江苏嘉定人,字谷似,又字闇斋,晚号止斋。同治十年进士。授编修。中法战时在浙江粮道任,恐海运有梗,至上海借外轮,漕运得以无误。后为浙江巡抚。甲午战后,日本据和约开商埠于杭州,寿丰与日人反复争辩,力求保国家利权而全商民生计。又在浙兴新法蚕桑,试行内河小轮,设立求是学堂,均有益于地方。维基
廖寿丰(1835年),字谷似,江苏嘉定人。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编修。光绪十三年(1887年),任浙江按察使,后升为河南布政使。光绪十九年(1893年),升任浙江巡抚,任内与杭州知府林启一同创立求是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辞职还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病逝于嘉定。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五
裴景福,字伯谦,霍丘人。光绪丙戌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官南海知县。有《睫闇诗钞》。睫闇诗钞·裴景福传
景福,字伯谦,号睫闇。十五岁入邑庠,十九膺癸酉拔萃科,廷式高等,用小京官分刑部。己卯举江南乡试经魁。丙戌成进士,仍授主事,分户部。壬辰外改知县,分广东,补陆丰,调署番禺。改潮阳,调补南海,皆著声绩。在陆丰,有红黑旗党好械斗,斗方酣,景福单骑入阵横阻之,反覆陈利害,各感悟罗拜去。在南海,法领事受人赇,嗾西妇玛丽与商人讼,景福置之不理。法领怒,挟玛丽来署,以杖击厅事门。景福排衙纳领事,折以理,领事惭;诘玛丽以佐證,玛丽穷。乃申大府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牒法使,请撤领事职,以其失交际之礼故。景福开敏有智略,为历任督抚所倚重,趋辕造膝,咨商大政,藩臬往往不得参预。方谭钟麟督粤,岑春煊以功臣子特简广东藩司,锐欲有为,与钟麟议不合,至抵几相诟。而景福事钟麟谨,不附春煊。春煊怒,欲劾之。会奉诏入觐,值义和团倡乱,八国联军入京,以扈驾功授晋抚。癸卯,两广总督德寿保景福以道员用,送部引见,未行。春煊移督两广,至即檄藩司撤景福任,而密电劾景福赃罪,夺职下狱。谓:「岭海富实,故贪吏萃于广东。而南海知县裴景福才足济贪,遂为贪吏冠,既赂遗当道,政事一切倚办;习海事,又挟外交以自重。景福既去职待罪,而某国领事见臣,称道其长,意在缓颊,阴为景福地。贪黠如是,参劾不足蔽其辜,应请明诏褫景福职,提刑追赃。」(电载《河海昆仑录》。)报可。春煊檄臬司程仪洛等杂治,一年无所得。仪洛谓景福曰:「大帅谓尔赃吏,尔服耶?」景福曰:「呜呼!随夷混浊兮,蹠蹻为廉。东林党人及本朝陈恪勤、张清恪、蓝鹿洲,当时劾奏,皆有赃吏称,何况不才耶?」仪洛呵之曰:「东邻西邻,无与尔干。」盖仪洛误以「林」为「邻」也。翌日传总督谕,罚锾十二万元,充广西军饷。景福纳其半,不足,奏谪戍新疆。景福才气恢廓,能文章。以名进士出宰百里,受殊遇,意气发舒,虽沈滞下位,名声隐然动公卿间。一旦横被摧折,荷戈行万里,无几微怨色,慷慨就道。所过封疆大吏闻景福至,辄延见加以礼貌。抵戍所,巡抚联魁辟景福入幕府。宣统初元,给事中李灼华上疏讼景福冤,旨交粤督张人骏查覆,得恩赦。景福之遣戍也,广西提督苏元春亦被春煊劾,与景福同戍新疆,同赐环。未入关,元春中道卒,子幼,乃携榇挈其孥至汉口,遇桂人与元春善者,助之使回桂。扁舟东下,卜居无锡,以金石书画自娱,收藏甲大江南北。辛亥国变,春煊归隐于沪。景福偶至沪,犹礼谒春煊于其邸,称之曰宫保,盖经忧患而德加进,感䲡我者之玉成于我也。民国三年,景福出任安徽省公署秘书长,擢政务厅长。十五年卒,得年七十有二。所著《睫闇诗钞》六卷、《河海昆仑录》六卷、《壮陶阁书画录》二十四卷,镌有《壮陶阁字帖》六十四册,为世所珍焉。(金天翮)睫闇诗钞·序
《虞书》云:「诗言志。」《鲁论》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教无穷也,如是焉已矣!古今诗人如恒河沙数,而其诗如是则传,不如是则不传。夫三代以下,如汉高、项羽、斛律金皆不学,彼岂以诗人自命?然而《大风》《垓下》《敕勒》诸歌至今传之,虽李、杜、韩、苏亦为之心折首俯,是何也?彼得乎《虞书》《鲁论》言诗之旨也,所谓如是则传也。若诗人之诗,则冠绝一时者不可多得。汉魏之际惟陈思,魏晋之际惟步兵,终南北朝则陶、谢、鲍、庾而已。唐以诗取士,诗极盛矣,然卓然大家,入《诗醇》之选者,亦李、杜、白、韩而已,宋则苏、陆,凡六家。自时厥后,金之元遗山、元之虞道园、明之高青邱、何大复称焉,然而降矣。有明七子,矫而学唐,而世以优孟衣冠讥之,我朝诸家,矫而学宋,世又以优孟衣冠讥之,而诗不甚传,何也?以彼未尽合乎《虞书》《鲁论》言诗之旨也,所谓不如是则不传也。 然则诗之传岂易言乎?读吾睫闇夫子之诗,则实有可传者。夫子之诗,高则近太白,大则近少陵,特其才气然耳,岂规模哉?集中如《都门秋怀》、如《岭南草》、如《蜘蛛》、如《寄张介夫》、如《忆仲若》、如《折树叹》、如《由水墘晚至后𡑒》、如《感春》诸篇,皆逼近汉魏。至于《王母寿》《粤王台》《祷雨龙山》《由碣石卫至金厢汎憩息》《升天行》《醉时歌》《登白云山过安期生祠遂诣九龙泉祈雨》《西樵吕祖阁》诸作,皆有阅古今、傲风霆之气,则纯乎屈、宋之遗,曾何李、杜、韩、苏之足云?盖得言志之旨深也。抑隽又尝受诗于夫子矣。夫子曰:「吾人一言一行,须有安身立命处,作诗亦然。《孟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不知道者,不足以言诗。古今诗人如麻,惟陶徵士、浣花、青莲、昌黎、眉山有然,次则李义山、陆放翁、元遗山三子之诗,亦能自道其意。」及退而玩夫子之诗,其本诸安身立命以咏歌者,不可枚举。乃知夫子以其所得者授隽也,盖得无邪之旨深也。且夫夫子以名进士由郎署改官来粤,历宰诸大邑。每治事,与民语,丁宁委婉,若恐重伤之者,而治盗恒用重典。常语人曰:「周汉以来,名臣钜儒,论治无不明刑罚者。然刑罚之本,在于教养。今吾日取不养、不教之民而诛之,疚心多矣!」每移任去,父老攀辕截镫,途为之塞,有出涕者。是立德、立功不朽之业大有在,岂区区以立言传哉? 初,隽以刊行是篇请,夫子辞之曰:「古大家诗,多则万篇,少则千篇。余虽耽诗,存稿仅尔。而一行作吏,此事遂废,偶有触托,亦不过于马背船唇得之。我生不辰,衷怀摧怆。或多急微噍率之音,遽以问世,徒授人以吹索之柄,可乎?」隽谓:「白诗多,韩诗少,皆大家也。且白不敌韩,诗岂以多寡论哉?使所作有失乎《虞书》《鲁论》《孟子》言诗之旨,虽多,亦奚以为?」夫子颔之。隽遂校字以付梓。举吾夫子之诗之所得,述诸简端,以谂后之读睫闇诗者。庚子腊日,受业张隽谨识。睫闇诗钞·序
广生甫垂髫,留意当世贤豪长者,辄知霍邱有裴睫闇先生。洎应童子试,又出尊公浩亭夫子门下,因得识睫闇,并尽读睫闇之所为诗。睫闇未弱冠,即挂名朝籍。三十掇甲科。将四十,由户部改官知县。初补广东之陆丰,既而历番禺、潮阳、南海。所至号称难治,而睫闇治之辄裕如。遇有暇日,则益肆力于诗,牢笼万有,变化不测。不识睫闇者,疑其为汝、颍之士,状貌瑰异。及一接颜色,乃知恂恂儒雅,语言若不忍造怒于人也。顾其中所蕴蓄,磅礴郁积,虽所遭际极之他人畔援歆羡而不能得,而其诗常若有所不豫而托之山巅水涯者。嗟乎!此姚惜抱所谓「事有旁观见为功名之美,而君子中心欿然也」。假令睫闇少有宦情,供职郎署,平流而进,当至监司。中更哀乐,外逼忧患,求为承平贵游不得,求为山林枯槁亦不得。旁皇四顾,日月急景,始假县令以效其茧丝保障之才。两宰首邑,岭海多故,遇有兴革要政,大吏倾心咨询,辄视睫闇一言为行止,然犹伣伣泚泚,低首下心,稍不自抑,谤随其后。目中所见,既非平日愿见之人,耳中所闻,复非平日愿闻之言,若之何其不有遐心也?因叙睫闇之诗一及之。世有知者,当以广生之言为悲,世无知者,几何不以广生之言为狂且瞽也?光绪辛丑,如皋冒广生叙于广州南海县署。睫闇诗钞·序
余尝以为文章之成也有三:赋之自天者曰才,造之于人者曰学,惟境也者,天与人交致而不可一阙。天予以特殊之境矣,人或不胜其艰困,无复聊赖,甚者堕其气而殒其身,不善于承天足以昌其才与学者,转自负之,是岂天之咎与?天宝之乱,杜子美以稷、契自命,而流离饥寒,卒不得一效,故发为诗歌,冠绝有唐。其后苏子瞻以命世之才,安置黄州七年,已老,犹为儋耳万里之行,故子瞻诗文,亦以海外为极盛。向使彼二子者不能亨其心以顺受,则其境固非生人所堪,亦与寻常之夫叹息悲忧以至于死而已耳,乌得有鸿博绝丽之辞以至于今乎?是故有境乃可成其才,亦必有学乃可用其境。吾益以知义理之学之不可一日去身,即求之文章而亦然也。 霍邱裴伯谦先生,以名进士出宰粤东,才略颇见于世矣。乃迕大府意,罗织之,几不测。既不得其罪状,犹逼偿巨万金,且永戍新疆。行更寒暑,一仆又中道毙。丙午到戍,戊申乃赦归。归逾年,值国变,而伯谦已将六十矣。是其境与子美、子瞻略同。余初闻伯谦于肯堂,伯谦亦因肯堂而知余。今年初夏,乃相晤于马君冀平座上。伯谦即出其生平所为诗,曰《吴船》《岭云》《西征》《化城》《东归》《风泉》诸集,以示余,且使为之序。余读之,爱不能释。因屏百务,穷十日力乃竟。因叹曰:嗟乎!若伯谦之诗,可谓境不负才矣。吾闻其家学,以宋贤为根柢。其赴北庭也,著《河海昆仑录》,于山川道路、风俗政教,考之綦详。而余之所服膺者,尤在能处忧患之中而不忘省察克治之功也。然则伯谦之不负其境,不更以学乎哉?伯谦于古大家诗,无所不学,至其得力,于杜、苏为多。《吴船》《岭云》两集,才气已为极盛,至《西征》以后,光气发见,尤可喜可愕,足追并古人,惜乎肯堂已前死,不及见也。余岂足以序伯谦之诗乎?聊述所知以质之而已。甲寅七月,桐城姚永概序。睫闇诗钞·序
光绪丁未秋,余客都下,晤霍邱李肖峰给谏,出示其乡裴伯谦先生《河海昆仑录》一书。见其诗真趣洒然,拍案狂喜,曰:「此仙才也!」时先生方谪戍新疆,不获见,私独慕之。未几,肖峰抗疏雪其枉,诏许归。先生则漫游吴越间,不克相并合。癸丑冬,皖帅倪公重其贤,以父执敬之,尊为上客。余假归北上,见其人,清癯静默,如空山道叟,猿鹤不惊;聆其言,智虑深沈,天趣盎溢。处乱世而能翛然自脱于尘埃之外,私心叹诧,谓得留侯之风,而叹为弗及。 初,先生尊考浩亭先生,殚精宋学,同、光间久官无锡,民竺爱之。先生少负奇材,服膺庭教。年十九,以拔萃科贡京师,廷试高等,用刑部小京官。旋成进士,授户部主事,以诗文名都下。光绪癸巳,改广东知县,补陆丰,调番禺,移补潮阳,调南海。时李文忠为粤帅,尤绝重之。壬寅大计,以卓异荐。癸卯,粤帅举人才,以道员送部引见,未及行而祸作。先生之任南海也,廷旨捕南海康有为,籍其家,括尝所往来书,廉其党。先生奉檄,偕知府王君存善往。西林方为布政使,与康交,惧事泄,令择要人书藏之。先生察其书,皆通候往来,任王君持以献粤帅,固未达也,而西林则大恨,即藉他事劾王,粤帅右之,仅免。未几,移陇藩,擢疆帅,及是移督粤疆。甫至,辄檄藩司撤任,劾为赃吏,夺其官,追赃急甚,誓必杀。既入狱,日书文山《正气歌》十通;事吟咏,有「饱食手一卷,便到羲皇前」语,意度萧然。久之,无左验,乃罚金八万,奏永戍新疆,此《河海昆仑录》所由作也。先生天亮超绝,学靡不窥,是录撷兵、政、教、哲之大原,纳诸山川景物。往往一名一物,化须弥于芥子之中,实为前古所未有。生平不治生产,独嗜古人书画,辄取珍藏,海内赏鉴家推为第一。法博士白希和访先生于迪化,复至无锡取所藏精品影照百馀种,归以誇示国人。所镌《壮陶阁帖》四十卷,费踰十万。真迹多入其家,而钟太傅《荐季直表》尤海内孤本,甲寅春,舟入淮河被劫,燬于盗,先生尤痛惜焉。其诗刊者,题曰《睫闇诗钞》,大抵由坡入杜,韵藻天然,浩乎天际真人之态。 吾尝忾先生早岁巍科,治绩名天下,中更险难,放逐西戎,皆与坡公等。坡公《志林》成于海外,论者叹造物特开是境以辟坡公未有之奇,先生《河海昆仑》诸作成于西疆,直与《志林》对垒,而其诗之盛尤复类之,意者天殆以坡待君耶?迹其老居幕府,绝类杜处严公,其境转若坡公所未逮。往者杜公入蜀,感山水之奇,然后旷然雄绝天下。吾淮苍莽之气,睥睨江河,先生随节蚌川,实为南北战争之地,指挥谈笑,必有超然自得于坡、杜之外者。吾于诗无能为役,虽老,犹将就先生肄业及之,先生其许我乎?丁巳夏五月,桐城陈澹然撰。化城集·跋
余谪西域,行至奇台,闻王晋老拜新疆布政之命。未几,宋芝洞侍御、方筱泉观察佐伊犁长少白将军幕先后至。晋老到官,开省志、舆图两局,颇网罗中原文士。案牍之暇,觞咏甚盛。己酉八月,余入关,芝洞、小泉方随长制军之幕兰州。逾年,晋老亦罢官东归。西域乱事遂炽。犹记水磨沟公饯,酒阑人散,余徘徊依斗亭上,语晋老曰:「我辈此行,于西域风雅文献,饶有关系。欧风东被,旧学将亡,此会恐不可再得。」因相对太息。乙卯五月,再入东华,屡与晋老、芝老接杯酒,话西域往事,如梦如幻,而铜驼荆棘之感,新亭风景之悲,益不可为怀。小泉于癸丑春化去,无人嗣其家学,著述散佚。余曾托其族人干臣向诸公子索诗稿,欲付印行。干臣旋故,恐不易得。偶检箧内,得其关外途次寄芝洞一律并三个泉叠盐字韵寄余二什,附刊卷内,聊存全豹于一斑。然则死生聚散,今昔兴亡之故,尚忍言乎?乙卯十一月睫闇识于蚌埠。睫闇诗钞续集·序
霍邱裴伯谦先生既逝之四年,金君子才为辑所未刊之诗以付剞劂,凡若干卷,督序于绰。 绰自少在粤,既得读先生之诗;厥后承赐所刊《睫闇诗钞》,益得窥其蕴蓄。窃以为先生之诗,非犹夫并时之人之诗也。盖诗之为物,自夫格律、声调、风韵、兴趣以迄骨干、采藻,古之作者,已莫不肆其力之所至,争奇斗胜,无幽不辟。独其间有所不易窥之一境焉,则味是也。今夫口之于味,人所能辨也。然甘、辛、咸、淡,所嗜不同,其为人之所嗜,未必为味之独优。故太牢之烹有时不如昌歜,而馁馊腐败之物无论矣。太羹、元酒愈淡泊而味存焉,稻、粱、黍、稷,饵之终身而靡厌者,味真故也。昔人论诗,谓有「惊四筵而不能适独坐」者,正谓其不禁咀嚼。苏子瞻评孟东野诗,譬之「食蟹持空螯」,亦正此意。故诗之不厌百回读者,必有其真味,非九酝之良酒,即回甘之谏果也。否则中泠之泉,三危之露也。若水中着盐、舌端尝蜜,尚不免拘于迹象,非其至焉矣。自来诗家,巨刃摩天,群鸿戏海,固各有其独到之境。然一言及渊明、摩诘,虽鲍、谢、李、杜有时不能不避席者,正以其味之深厚,挹之无尽;他人虽采耀双鸾,力逾九象,将恍然自失也。 有清一代之诗,未能度越前轨,第作者林立,固已各极其胜。然一语夫沈吟反覆,可以百读而不厌者,盖罕其人。盖士生晚近,诗之途径既隘,承学者第务逞其才力以相高,而不从性情酝酿以出,形枵意伪,虚有其表,犹之宾筵例席,徒眩耳目,何益口腹?盖斯道之失传,而吾真之丧已久矣。先生之诗,固已一洗町畦;然其佳处,尤在字字从性情涵泳而出,足以寻味无尽,此固非剽窃模拟者所能比附。抑谓先生必仿效某家,及专工某体者,亦讆言也。盖率性以写胸臆,本诗之正义。先生平生,不为憍激之行、诞慢之言,襟怀洒落,夷险一致,深有萧然物外之概。形中发外,称心而谈,宜乎感人之深,若刍豢之悦于口也。今先生往矣,读前、后诸集,犹可彷佛先生之为人。因述先生之诗之特异处,为读先生诗者发其凡,亦冀论近代诗者有所取焉。番禺叶恭绰。睫闇诗钞续集·裴伯谦先生小传
裴景福,字伯谦,号睫闇,安徽霍邱县人。年十五入邑庠,膺癸酉萃科,廷试高等,用刑部七品小京官,未弱冠也。己卯,举江南经魁。丙戌成进士,授户部主事。旋改官广东知县,历任大邑,善折狱,勤于捕盗,计典课最。以直言忤总督某,夺官下狱,必欲置之死。穷治无所得,乃谴戍新疆,永不释回。李肖峰给谏抗疏白其冤,交两广总督张安圃制府查覆,事得雪,放还。 睫闇喜为诗,初取径东坡,中岁肆力杜、韩。出关所过名山阨塞,皆有题咏。七古雄秀类李东川、岑嘉州,七律瑰丽劲宕类大历十子。国变后乃一变而为悽清和婉之音,读之使人意消。所感愈深,所造愈微矣。 睫闇尊人浩亭先生研精性理,与吴侍郎拙修、涂朗轩制府论学,著有《读宋五子札记》。官江苏无锡、上海最久,有惠政。以卓异擢通州直隶州知州。论者推为中兴后江南循吏冠。睫闇学盖得之庭训云。 再,睫闇夫子九岁即能诗,甫弱冠即以诗名。所作《吴船》《岭云》《西征》《化城》《东归》诸集暨《风泉集》上卷,予兄保福已精楷印行,海内传诵矣。此册《风泉》下卷,又《耕淮》四卷、《淮隐》二卷,共古今体五百馀首,皆辛酉三月还乡以后至乙丑冬病中所作未付印行者,合并注明。受业金保权识。睫闇诗钞续集·跋
王晋卿方伯徵求生平交游诗集,取卢同诗意名之曰《金玉篇》。当时吾师将《睫闇诗钞》并续集稿本汇寄,并由保权拟具小传如右。吾师旋于丙寅年五月归道山。保权亟思将续集付之排印,而时局多故,人事迫促,今夏始由昆侯、岱云两世兄将续集稿本携至海上,适权将赴匡庐,山居清暇,因将稿本与家受荃兄并汤、辂两小儿重为缮校印行,以广流传。谨仍以此小传弁于简端。朝夕展卷讽诵,死生契阔之感,为之泫然。己巳秋月保权谨再识。(录入:顾青翎)维基
裴景福(1854年—1924年),字伯谦,又字安浦,号臆闇,安徽省颍州府霍邱县新店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收藏家,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历官广东陆丰、番禺、潮阳知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担任清朝广州府南海县知县。后由王崧接任。因好收藏古董字画,为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嫉恨,被革职入监。岑春暄上奏朝廷谓其“两广县令,裴为贪首,凭籍外力,藐视国法”,戍新疆。适新疆台宪与其同榜,委为代理电报局局长。民国初,任安徽省政务长。晚年辞官乡居。裴景福收藏丰富,精于鉴赏。藏有王石谷《黄河流域图》、《运河图》,钟太傅书表,王羲之《落水兰亭序》,号称“裴氏四宝”。著作有《壮陶图书画录》、《河海昆仑录》、《睫周诗抄》等。民国十三年(1924年)病卒。
人物简介
维基
金蓉镜(1855年—1929年),初名鼎元,字养寿,又字学范,号子篯,后更名蓉镜,字香严,号甸丞、殿丞,又号闇伯、潜庵,晚号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光绪戊子举人,十五年(1889)己丑进士,历任工部铅子库都水司主事,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顺府知府,工部窑厂监督,军机处章京。民国后,曾任浙江通志局分纂,嘉兴县农会会长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日,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因率学生迎接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灵枢安葬,又领导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在长沙被捕,移解靖州。时金蓉镜任靖州知州,对禹之谟施用酷刑,被割舌,遭杀害。辛亥革命前夕,辞官回嘉兴。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兴光复,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时,企图活动担任分府民政长,被革命党人抵制。民国8年(1919)太湖水患,金蓉镜等人在嘉兴发起请愿修浚太湖。同年,又筹办嘉兴城区公共阅报处,进行社会教育。9年曾呈请北洋政府对嘉兴、嘉善、平湖、祟德、吴兴、德清6县实行减赋获准。善书画,师事沈曾植,所作山水,简略荒率,不求工致,有书卷气。诗有名,亦宗沈曾植,上承秀水诗派。富藏书,卒后遗嘱将图书1364部、6228册捐于高士词(辞官回乡后,创立高士祠于南湖畔,以祭枢嘉兴历代乡贤),后转归嘉兴图书馆。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时灿(1866年—1943年),字敏修、号闇斋,河南汲县城关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教育家,进士出身。李安澜之孙。光绪十八年,登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供职于刑部。此后回乡,历任河南学务公所议长兼优级师范学监、河南救灾总会会长、河南教育司司长、《河南教育》杂志社社长等职。1912年参与筹建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宣统年间,曾任资政院议员。
人物简介
维基
邓邦述(1868年—1939年),字正闇,号孝先,晚号群碧翁,又号沤梦老人。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末民初政治人物、藏书家。邓邦述是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孙子。邓家的祖先是金陵的望族,历代居于江宁万竹园,藏书的地方叫青黎阁。后来邓家家道衰落,藏书四散不见。邓邦述22岁时,和舅舅赵烈文之女结婚。赵家是藏书世家,藏书楼为天放楼,邓邦述常到该楼看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邓邦述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入湖南巡抚端方幕。光绪三十年(1904年),邓邦述住在吴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奉清政府所派,随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端方到外国考察,次年四月归国。此后,他住在北京,参与厘订新官制。其间,他搜罗了大量善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设行省。徐世昌向清廷保奏道:邓邦述于该年年底署理吉林省交涉司使。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九日(1909年6月16日),邓邦述转任奉天交涉使,不久弃官回到北京。宣统二年(1910年),他任吉林省民政使,次年6月再一次弃官回到北京。在吉林任职期间,他促成了吉林省图书馆的创立。吉林省过去也曾有官立、私立藏书楼。嘉庆十四年(1809年),吉林将军秀林在吉林文庙尊经阁捐资修建了吉林省内最早的官办图书馆。后来,笔帖式国英(1823年-1884年)、盛昱(1850年-1900年)都是大藏书家。吉林省图书馆(今吉林市图书馆)于1909年建立,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回到北京之后,邓邦述首次对自己的藏书编目,所著录的图书共2.5万卷,后又续增1.3万卷。因为其藏书楼内藏有两部珍稀的宋版书即唐朝李群玉撰《群玉诗集》、唐朝李中撰《碧云集》,他遂命名其藏书楼为“群碧楼”。中华民国成立后,邓邦述曾任东三省盐运使,后来获赵尔巽聘为清史馆纂修,负责编撰《清史稿》的本纪、光宣列传。1918年,他当选安福国会江苏省参议员。晚年,他住在苏州,一心著述。1927年,为偿还巨额债务,他将藏书售予中央研究院。1939年,邓邦述逝世。他逝世之后,其家属将其所存图书售予北京景文阁、东来阁、文殿阁、苏州集宝斋等四个书店。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萧蜕(1876—1958),男,原名麟,字中孚,一作盅孚,号蜕盦,别号蜕黯、蜕安、蜕闇、退庵、蜕公等,别署昕松庵行者、本无居士等。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常熟人,现代学者、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