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释藏奂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苏州华亭之朱氏。方娠及产。人闻异香气。为儿时。尝堕井中。若有物以举而出之者。丱岁礼道旷禅师薙落。弱冠诣嵩山受具。母每想念。辄涕泣。因尔丧明。迨归省。即能视如故。母丧哀毁。庐墓致祯祥。以孝名乡里。见灵默大师于五泄山。获悟入。涉会昌大中教门盛衰之变。守道自若。及洛阳再造长寿寺。诏居之。手缉梵夹。以完大藏。尝谓人曰。吾前身。寔四明天童山昙粹也。宿缘且至。吾其归乎。会南海杨公收典姑苏。建精舍。迎奂。因东还。大中十二年。鄞檀越任景求愿。悉捐其家。奉三宝。慕奂行义。祈请为开山第一世。众拥留不听往。奂以棕拂遗之曰。此在即我在尔。尚何疑。既说法。玄侣云委。且为筑一墩西北隅。植柏五根其上。以表五百墩。曰此水地吾以镇之。俄剡𡨥裘甫犯鄞。一日其徒二千人。尽执兵突入。奂瞑目宴坐堂上。贼临以锋刃。色不挠。贼悸慑。扣头谢罪去。贼平。州上其事。诏赐寺额栖心。以旌奂德。而天童亦时所涖止也。咸通七年秋。示微疾。预戒弟子曰。七日之后。吾且逝矣。可权窆天童岩。更三年而阇维焉。八月三日终。寿七十七。腊五十七。十年八月三日。弟子遵遗命从事。获舍利数千粒。色红翠可爱。十三年。弟子价休。诣阙请谥。诏谥心镜。塔曰寿相。刺史崔琪撰文勒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藏奂。俗姓朱氏。苏州华亭人也。母方娠及诞常闻异香。为儿时尝堕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及弱冠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视。迨其归省即日而明。母丧哀毁庐墓间颇有徵祥。孝感如是。由此显名。寻游方访道。复诣五泄山遇灵默大师。一言辨析旨趣符合。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会昌人中衰而复盛。唯奂居之荧不能惑。焚不能热溺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居焉。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手缉散落实为大藏。寻南海杨公收典姑苏。请奂归于故林以建精舍。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为院迎奂居之。剡寇求甫率徒二千。执兵昼入。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盗众皆悸慑叩头谢道。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以旌奂之德焉。凡一动止禅者必集。环堂拥榻堵立云会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诘难排纵之众。攻坚索隐之士。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沈惑。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现疾告终。享年七十七。僧腊五十七。预命香水剃发。谓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灭。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已周三载。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弟子相谓曰。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今异香若此。乃发塔视之。俨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获舍利数千粒。其色红翠。十三年弟子戒休。赍舍利述行状。诣阙请谥。奉敕褒诔易名曰心鉴。塔曰寿相。奂在洛下长寿寺。谓众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昙粹是吾前生也。有坟塔存焉。相去辽远人有疑者。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初任生将迎奂。人或难之。对曰。治宅之始有异僧令大其门。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之。比奂至止果二十年矣。又奂将离姑苏。为徒众留拥。乃以棕拂与之曰。吾在此矣。汝何疑焉。暨乎潜行众方谕其深旨。又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镇之。或曰。力何可致。奂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刺史崔琪撰塔碑。金华县尉邵朗题额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苏州华亭人。母娠及诞。常闻异香。为儿时。尝堕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及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视。迨其归省。即日而明。母丧。哀毁庐墓间。寻游方访道。复诣五泄山遇灵默大师一言辨析。旨趣符合。洎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居焉。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手缉散落。实为大藏。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为院。迎奂居之。剡𡨥求甫。率徒二千。执兵昼入。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盗众皆悸慑。叩头谢过。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现疾告绝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已周三载。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弟子相谓曰。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今异香若此。乃发塔视之俨若平生亦以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获舍利数千粒。其色红翠。弟子戒休。赍舍利奉敕诔。易名曰心鉴。塔曰寿相。
敬新磨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以伶人事后唐庄宗。时诸伶独新磨善俳,其语最著。数番引庄宗悦,赐之甚厚。庄宗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令挡马切谏,庄宗怒,欲杀之,赖新磨为谐语得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镜新磨。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唐时伶官。善滑稽俳谐,庄宗宠信之。常能以俳语谏庄宗之失政。明宗长兴三年(932)因受贿被挞。卒年不详。事迹散见《旧五代史·唐明宗纪》、《新五代史·伶官传》、《五代史补》卷二、《北梦琐言》卷一九。《游宦纪闻》卷一录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曾奉诏创建六和塔。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975 【介绍】: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弃吏出家,吴越时住永明寺。雅好诗道。宋开宝间卒,赐号智觉禅师。有《宗镜录》、《感通赋》、《万善同归录》等。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志》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志》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诗补逸
延寿字冲立,号抱一子,杭州人。弃吏出家,吴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镜录》。宋开宝八年入灭。诗一首。(《全唐诗》无延寿诗)
全宋文·卷一三
延寿(九○四——九七五),字冲玄,馀杭(今属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礼龙册寺万翠岩参禅师为师。寻往天台谒诏国禅师,一见而深器之。吴越王钱俶请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众盈二千。延寿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与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十二月寂灭,年七十二。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佛祖通纪》卷二六,《佛祖通载》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寿字冲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献齐天赋于吴越忠懿王。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获赦。遂出家。住天台智者岩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灵隐寺。后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谥永明宗照大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九
智觉禅师者。讳延寿。馀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𠕋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鴳巢衣襵中。时韶国师眼目出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傥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非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谓文殊师利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僧问。长沙偈曰。学道之人未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世尊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故维摩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唯立一心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欤。从他而生欤。共生无因而生欤。答曰。此心不纵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纵。若言自生。则心岂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𦘕师。无不从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而生乎。智觉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小儿耳。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僧曰。既无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还背圆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称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说契。僧曰。如是则言思道断。心智路绝矣。曰此亦强言。随他意转。虽欲隐形。而未忘迹。僧曰。如何得形迹俱忘。曰本无朕迹。云何说忘。僧曰。我知之矣。要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大悟时节。神而明之。曰我此门中。亦无迷悟。明与不明之理。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辛苦说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担。先德曰。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若未亲到。谩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反视之。皆为魔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时。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尝谓门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修證之门。则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约现今世间之事。众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见青白等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大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也。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梨。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尪劣。及见其𦘕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钱塘王氏。钱氏有两浙寿以胥史督军须。然质直。未尝妄语。日行坐诵法华。不辍口。属鄞之翠岩参公盛化。寿弃妻子。求剃染。既登戒习定于天台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鸟类斥鴳。巢衣襵中。俄谒国师韶公。决择所见。徙居雪窦山。从忠懿王钱氏请。为众生行方等忏法。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馀部。著宗镜万善同归等录。营造塔像。不可殚纪。高丽国王。远闻其誉。遣使致金缕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寿勤于训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灵隐徙居永明。举唱之繁。斯录一二。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寿云。更添香著云。谢师指示。寿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识永明。指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吹波浪起。僧问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寿云出汝问处不得。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寿云破沙盆。开宝八年。终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延寿。字冲元。馀杭王氏。少为华亭镇将。以官钱放生。坐死。及市。颜色不变。文穆王异之。放令出家。居龙册寺。执劳供众。日唯一食。长坐不卧。得法于天台韶国师。初住雪窦。寻归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众常二千。署智觉号。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时散花行道。日课一百八事。未常暂废。馀力诵法华经。计一万三千部。别号抱一子。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百二十卷。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诗偈几千万言。传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开宝八年示寂。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延寿。姓王。本钱塘人也。两浙有国。时为吏督纳军须。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属翠岩参公盛化。寿舍妻孥削染登戒。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迁遁于雪窦山。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食无重味野蔬断中。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请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多励信人营造塔像。自无贮畜雅好诗道。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高丽国王览其录。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以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
神僧传·卷第九
僧延寿。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无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住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善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辨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功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受菩萨戒。夜施鬼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
卢祖常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六四
卢祖常,别号砥镜老人,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自云少婴异疾,因有所寓,癖于论医。著有《续易简方论》五卷。见《中国医籍考》卷四八之考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僧大,号镜中。史弥远请主万寿寺,作偈辞之。事见《虎丘山志》卷七。
月林镜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月林镜公。杭人也。少颖异。稚龄出家剃染。专意净业。间叩名硕。俾参本来人。久之有省。偈曰。本来人。本来人。无胸无头作么寻。蓦然揪着个鼻孔。试勘元来是白丁。硕见睨视曰。可是。师与一掴。繇是名振一时。出世住径山。当第八十代也。进士张公宁。疏词曰。宓以舞凤飞龙。五结青莲于天目。灵鸡驯兔。一鉴光彻于祖师地。既白灵天其有待。恭惟。新命径山堂上大和尚镜公月林禅师。瑞芝三秀。古柏十围。得正度于无传。嗣妙法于东屿。顷者五百间。清风净扫。人望方归。迩来三千年。优钵猛开。王气犹在。起龙瞑于下界。兴象教于中衰。丞相开选佛场。和尚悟出世法。乘流而行。遇径而止。命当年国一。亦起于昆山。容首度坡仙。重游于方丈。凡吾方外之友。尽赞僧中此郎。师住径坞。行止虽失传。然想见其人。致时贤咏叹如此。是必有大过人者。不然堂堂海内名山。天龙瞻仰之位。岂空乏者。所能承当耶。正德乙卯归寂。年八十六。塔凌霄峰之东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镜,俗姓张,明州(今浙江宁波)人。住明州大梅,称法英祖镜禅师。乃青原下十一世,九峰韶禅师法嗣。徽宗宣和初,上《道德经解》。高宗绍兴初卒。《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六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4—1190 【介绍】: 宋临江军人,徙居庐陵,字子澄,号静春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知宜黄县,以荐召对,论“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历太常寺主簿、差权发遣常州,改衡州。被诬告罢归,筑槐阴精舍以讲学。光宗立,起知袁州,病卒。初中进士后欲应博学宏词科,及晤朱熹,遂志于理学。与吕祖谦、张栻神交,为汪应展、李焘敬慕。有《曾子内外杂编》、《戒子通录》、《墨庄总录》及文集等。
全宋诗
刘清之(一一三四~一一九○),字子澄,学者称镜春先生,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一二)。靖之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历知建德、宜黄县。孝宗召对,改太常主簿,通判鄂州,改知衡州。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以言者论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四八)。光宗即位,起知袁州,未赴而卒。年五十七。有文集、《衡州图经》等(《宋史·艺文志》),均佚,仅《戒子通录》八卷传世。《宋史》卷四三七、《宋元学案》卷五九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五七九九
刘清之(一一三四——一一九○),字子澄,号静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调万安县丞,知宜黄县。丞相周必大荐于孝宗,召对称旨,改太常寺主簿。通判鄂州。差权发遣常州,改衡州。光宗即位,起知袁州,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绍熙元年卒,年五十七。清之少从兄靖之学,后见朱熹,遂致力于义理之学。著有《曾子内外杂篇》、《训蒙新书》、《外书》、《戒子通录》(存)、《墨庄总录》、《祭仪》、《时令书》、《续说苑》、《农书》、文集。《宋史》卷四三七有传,又见《朱文公文集》卷八七《祭刘子澄文》,雍正《江西通志》卷五○。
释行霆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七一七
行霆,孝宗时福州僧人,号镜庵,著有《圆觉经类解》八卷、《重编诸天传》二卷,今存。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诗僧
圆镜(高丽玉子僧)。手迹在桧岩壁上。大定间。金使入观书迹。一人曰。贵人笔。一人曰。山人书。蔬笋之气颇存。傍有一僧。以实告。二人皆喜其言中。乃题诗曰。玉子膏染气卒存。山僧蔬笋尚馀痕。颠张醉素无全骨。却恨当年许作髡(胜览)。
释道虞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一一
道虞,号镜庵,嘉定中比丘。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雄辩,赐号洪镜,姓李氏,善阐人也。才思俊倜,聪颖绝伦,语音轻利,善通方言。少年出家,事子云国师,为上足弟子。元世祖既破大理,段氏遗孽,转徒朝元,南诏僧侣随入华夏。逾岁,雄辩亦复北来居中国。二十五年,更事四师,皆当世大德,最后登班集之堂,嗣坛主之法,研穷方等,妙解玄理,其学大备,乃喟然叹曰:佛法种子不绝于世,矫矫龙象岂择地而行?吾其南归将以方言译其经论,饟我荒服。因诣坛主乞白其语于帝师,遂为玺书以赐之,号曰洪镜。既归,取《圆觉》诸经及《摩诃衍四绝纶(论)》,翻以僰语,反复论辩,曲尽幽微,而词旨浅近,通于俗说,故其书盛传,习者益众。六诏玄风,普及妇孺,实自兹始。当其摄斋升讲,口如泉泻,滔滔不竭,人称雄辩法师,足副其名云。时梁王为云南王,以天属之尊,事之甚严。雄辩晚岁精进行道,化人及物,本诸慈惠,于是德声遐布,法隆荒徼,四众归之,达数万指,而自视欿然。盖其猛志迈修,闳愿慈忱,有不可思议者。以大德五年十一月九日坦化,寿七十有三,腊四十有七,荼毗时见有五色舍利,其他异徵甚多。弟子玄坚建塔于玉案山阳,所译经论多僰人语言,华俗不晓,故不流入中土,今虽有传书,罕见善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抚州临川人,字国泉,号水镜。世祖至元初以军功显于闽。官至溧阳路总管。有《水镜集》。
元诗选
淮字国泉,别号水镜,临川人。徙于邵武。至元初,以军功显闽中,官至溧阳路总管。尝有诗云:「截发搓绳联断铠,扯旗作带系金创。卧薪尝胆经营了,更理毛锥治溧阳。」溧阳为金陵上邑,至元丙子,升为溧州,继改溧阳府,又升为路。水镜以丁亥秋之任,庚寅春,因公到省,乞改作孤州,少苏民力。作诗云:「此来为远客,归去作閒人。」又云:「问归行李轻如羽,沿路吟诗有一船。」其廉退之风可想也。所著《金渊吟》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3—1296 【介绍】: 元邯郸人,字周卿,号西岩老人。世祖至元末自翰林侍讲学士,知松江府事,有古循吏风。时民苦荒,租额以十万计,因力陈其弊,得以蠲除。有《西岩集》。
沧海遗珠
张之翰(1243-1296)字周卿,晚号西岩老人,邯郸人。中统初,任洺磁知事,至元末,自翰林侍讲学士知松江府事,有镜中灯诗脍炙人口,人称张镜灯。著有《西岩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字天镜。别号朴隐。越之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师初以童子出家。领昭庆濡律师戒。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教之为文。伸纸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叹赏。既而从天岸济法师。习天台教。尽得其学。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欲令出门下。师不从。元叟端公。说法双径。人尊之为当代妙喜。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一喝。师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遂录为子。使掌记室。久之。游建业。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全悟门风高峻。不轻许可。见师特甚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称之。留九十日而还。他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其同辞称师。无异于虞公。名闻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升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师以气衰。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即山阴和塔是也。我太祖龙兴。师与钟山法会之选。与东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身焉。未几。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师主之。师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师入院。甫浃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实繁乏。都寺僧司之。师曰。若等盍选其人乎。众咸曰。有德现者称多才。昔掌崇德庄田。能辟其莱芜。以食四众。倘以功举。谁曰不然。师诺之。先是。勤旧有闻。歆现之获田利。率无赖比丘。请于前主僧代之。及现之被选也。大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讯鞫既得实。以师为寺长。失于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师。或谓师曰。此三年前事尔。况师实不知。且不识闻。宜自辩诉可也。师笑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问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师即操觚如吏言。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咸曰。师当今名德也。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师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闻亦大悔。且泣曰。闻草芥耳。岂意上累师德。蚤知至此。虽万死不为也。师弗顾。行至宝应。谓从者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寺。寺住持。故师旧识。相见甚欢。师女弟之夫陈义安。宦移凤阳。以道经寺中。师悦曰。吾遗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饭。犹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有惫色。明旦。忽端坐合爪。连称无量寿佛之名。泊然而逝。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义安等。为其龛敛。以俟师之季父至。道衋然伤心。遣其法孙梵译。走宝应携骨而还。骨间舍利。丛布如珠。县大夫。及荐绅之流来观。皆叹息而去。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瘗焉。寿六十七。腊五十三。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师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性尚风义。断江恩公。与师缔忘年交。断江卒。师为刊布诗集。复请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费补坏。具有成绩。其敷阐大论。发挥先哲。释门每于师是赖。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见焉。竟以无罪谪死。苟不归之于定业。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叟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