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1,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交锋
谈锋
前锋
争锋
锋芒
神锋
兵锋
藏锋
贼锋
铦锋
锋锷
霜锋
锋锐
锋棱
针锋
《國語辭典》:交锋(交鋒)  拼音:jiāo fēng
刀锋相接。指打仗、作战。《三国演义》第二回:「交锋之际,张宝作法,风雷大作。」《西游记》第五五回:「交锋三五个回合,不知是甚兵器。」也作「交兵」。
《國語辭典》:谈锋(談鋒)  拼音:tán fēng
言辞锐利。宋。苏轼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诗二首之二:「绮罗胜事齐三阁,宾主谈锋敌两都。」
《國語辭典》:前锋(前鋒)  拼音:qián fēng
1.先锋,军队的前导部队。《史记。卷九一。黥布传》:「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军前锋。」《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遣铜仁守备带领本协人马,从石屏山直抵九曲岗,以遏其前锋。」
2.篮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中主要担任进攻的球员。
《國語辭典》:争锋(爭鋒)  拼音:zhēng fēng
1.交战争胜。《汉书。卷四○。张良传》:「楚人剽疾,愿上慎毋与楚争锋。」《三国演义》第三回:「丁原仗义身先丧,袁绍争锋势又危。」
2.因妒嫉而相争。《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常言道:『近奸近杀。』倘若争锋起来,致伤人命,也要带累邻舍。」也作「争风」。
《國語辭典》:锋芒(鋒芒)  拼音:fēng máng
1.刀剑的尖利部分。比喻人的锐气与才华。如:「锋芒太露」。《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2.细微的事情。汉。王充《论衡。超奇》:「锋芒毛发之事,莫不纪载。」
《漢語大詞典》:神锋(神鋒)
(1).见“ 神峯 ”。
(2).指剑。极言其锋利。 元 张宪 《我有二首》诗:“神锋三尺强,落手断金铁。”《西游记》第六回:“铁棒赛飞龙,神锋如舞凤。”
分類:锋利
《國語辭典》:神峰  拼音:shén fēng
比喻气概俊拔,丰采秀出。《晋书。卷四三。王戎传》:「兄形似道,而神峰太俊。」也作「神锋」。
《漢語大詞典》:兵锋(兵鋒)
兵器的尖端或锐利部分。亦指兵力,兵势。《汉书·严助传》:“此一举,不挫一兵之锋,不用一卒之死,而 闽王 伏辜, 南越 被泽,威震暴王,义存危国,此则陛下深计远虑之所出也。”旧唐书·窦建德传:“既与 突厥 相连,兵锋益盛。” 宋 陈亮 《酌古论一·曹公》:“於是降 张绣 ,擒 吕布 ,毙 袁氏 ,破 乌桓 ,兵锋所加,敌人授首。”
《國語辭典》:藏锋(藏鋒)  拼音:cáng fēng
1.书法上称笔锋藏而不露为「藏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论书》:「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2.比喻收敛才具,不露锋芒。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聪敏》:「公词翰若此,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
《漢語大詞典》:贼锋(賊鋒)
(1).指贼军的攻势。晋书·卞壸传:“贼 峻 造逆,勠力致讨,身当矢旝,再对贼锋,父子并命,可谓破家为国,守死勤事。” 唐 周太玄 《弹义成军节度使李听疏》:“或亲当矢石,或躬履艰危,势屈贼锋,竟申朝典。” 清 朱鹤龄 《李纲论》:“当时亟上疏请速幸 长安 以避贼锋者, 种师道 也。”
(2).贼兵的锋刃。 清 吴省钦 《慰忠祠》诗:“中道膏贼锋,师溃咎谁执。”
分類:锋刃攻势
《漢語大詞典》:铦锋(銛鋒)
刚锐的锋芒。文选·张衡〈西京赋〉:“衝狭鷰濯,胸突銛锋。” 薛综 注:“卷簟席,以矛插其中,伎儿以身投从中过。” 唐 陆贽 《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 清 赵翼 《秧针》诗:“谁散銛锋似嫩芜,纤柔不比剑裁蒲。”
分類:锋芒
《漢語大詞典》:锋锷(鋒鍔)
(1).剑锋和刀刃。借指刀剑等武器。 汉 王符 潜夫论·德化:“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鍔之间。”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钱鎛》:“太平兹所重,坐见销锋鍔。”
(2).借指物体的尖突部分。 清 魏源 《太行诸谷》诗之二:“影光倒射处,千厓失锋鍔。”
(3).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气势。 宋 叶适 《龟山杨先生祠堂记》:“收敛锋鍔以立纲目,昼勤夜思,各就纪序。” 明 唐顺之 《旸谷吴公传》:“公医既精,而仪观磊落,阔达善谈説,颖然见锋鍔。”
《國語辭典》:霜锋(霜鋒)  拼音:shuāng fēng
锐利白亮的刀刃。《宋书。卷二二。乐志四》:「霜锋未及染,鄢郢忽已清。」
《漢語大詞典》:锋锐(鋒鋭)
(1).刀剑锐利。吴子·治兵:“锋鋭甲坚,则人轻战。”
(2).指锐利的刀剑。 唐 白居易《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口譟雷霆,手操锋鋭。”
(3).尖兵,前锋。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袁绍 与 瓚 书曰‘……又 乌丸 、 濊貊 ,皆足下同州,僕与之殊俗,各奋迅激怒,争为锋鋭。’”
(4).精兵。陈书·高祖纪上:“应分贼兵势,以弱制强,何故聚其锋鋭,令必死於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土兵:“各边将领,又专倚家丁为锋鋭。”
(5).指凌厉的气势。 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三:“赤眉新拔 长安 ,财赋日盛,锋鋭不可当也。”《三国演义》第六七回:“今可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鋭,以安众心。”明史·朱亮祖周德兴等传赞:“介胄之士桀驁难驯,乘其锋鋭,皆能竖尺寸於疆埸。”
(6).指气势凌厉。 郭小川 《新路歌》:“我们就是这样,无比锋锐。”
(7).指卓越的才能。 宋 苏辙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一:“同儕畏锋鋭,兄弟更驰逐。” 宋 叶适 《宋故宣教郎通判平江府姚君墓志铭》:“所歷之官,皆人立欲以其材能自振迅者,而 洪卿 摧敛锋鋭,若不敢有所为。”
(8).锋利;犀利。 宋 叶适《徐德操墓志铭》:“梳櫛缴绕以赴绳墨,磨错椎钝以就锋鋭。” 罗正伟 《清廷预备立宪》:“聪明俊伟之士,持偏激之学説,挟锋鋭之文字,发行报纸,刊刻书籍。”
《漢語大詞典》:锋棱(鋒稜)
亦作“ 锋稜 ”。
(1).指物体的锋芒、棱角。 宋 司马光 《怪石》诗:“圭角老龙脊,锋稜秋剑鋏。” 清 曹寅 《砚山歌》:“按图絶似小 岱岳 ,背腹浑厚无锋稜。” 叶圣陶 《登雁塔》:“那石碑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
(2).凌厉的气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官大踧踖,锋稜顿减。”
(3).指刚直方正,气势凌厉。 清 曾国藩 《祭汤海秋文》:“凡今之人,善调其舌。君则不然,喙刚如铁。锋稜所值,人谁女容?” 宋晶如 注:“棱,四方木也。比喻刚方之意。” 臧克家 《自白》诗:“百炼的钢条铸成了我的骨头,那么坚韧,又那么的锋棱。”
(4).气势(直逼)。诚意伯文集卷一附《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璟长史传》:“年二十八,师事 石楼子 ,明志式虑,锋稜古人。”
《國語辭典》:针锋(針鋒)  拼音:zhēn fēng
针尖。比喻细微之处。南朝梁。元帝谢敕送齐王端像还启:「瞻彼堵墙,不足为喻。立处针锋,弗云易拟。」唐。李商隐 题僧壁诗:「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分類:针尖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