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铢棉(銖棉)
形容极少的棉絮。 叶圣陶 《穷愁》:“儿无状,弗能令阿母温饱。銖棉未办,无计御寒。”
分類:棉絮
《漢語大詞典》:铢施两较(銖施兩較)
谓一铢一两都斤斤计较。形容非常吝啬。 明 方孝孺 《答许廷植书》:“其赋於人也,銖施两较,不肯多与。”
《分类字锦》:铢衣玉冠(铢衣玉冠)
贡师泰 水仙诗 龙宫自与尘凡隔,别有铢衣白玉冠。
分类:水仙
《漢語大詞典》:铢铢较量(銖銖較量)
谓极精细地计较衡量。 清 陈确 《原教》:“ 荀 、 告 、 韩 、 杨 ,各是所见,銖銖较量,可谓愚甚。”
《國語辭典》:铢铢校量(銖銖校量)  拼音:zhū zhū jiào liàng
斤斤计较。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九。柳柳州》:「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校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著此意,是岂真能忘之者哉?」也作「锱铢必较」、「锱铢较量」。
《國語辭典》:锱铢必较(錙銖必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斤斤计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面情也没有的。」也作「铢铢校量」、「锱铢较量」。
分類:计较
《漢語大詞典》:锱铢不爽(錙銖不爽)
犹言分毫不差。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条分缕析,一一相配,而錙銖不爽也。”
《國語辭典》:锱铢较量(錙銖較量)  拼音:zī zhū jiào liàng
斤斤计较。《镜花缘》第一一回:「些须银色小事,何必锱铢较量?」《文明小史》第一二回:「生来手笔又大,从不会锱铢较量的,又念自己的位分大了,无处可以借贷,盘算数日,一筹莫展。」也作「铢铢校量」、「锱铢必较」。
《國語辭典》:锱铢必较(錙銖必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斤斤计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面情也没有的。」也作「铢铢校量」、「锱铢较量」。
分類:计较
《漢語大詞典》:辎铢(輜銖)
犹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岂知夷人之利,皆天朝所予,倘一旦上干圣怒,絶市闭关,彼各国皆无輜銖之利可图,而何有於尔等乎?”清史稿·世祖纪一:“设关征税,原以讥察奸宄,非与商贾较輜銖也。”
《分类字锦》:长著五铢(长著五铢)
李商隐 圣女祠诗 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分类:
《漢語大詞典》:直百五铢(直百五銖)
三国 时, 蜀 刘备 所铸货币的一种。与直百钱价值相等。隋书·食货志:“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銖,五銖。”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 刘蜀 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这大概就是 建安 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攻入成都时所铸的。初铸很厚重,每枚在八公分以上,后来渐薄。”参见“ 直百钱 ”。
《漢語大詞典》:直百钱(直百錢)
三国 时, 蜀 刘备 所铸货币的一种。一枚金属钱币抵币值一百。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军用不足, 备 甚忧之。 刘巴 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 备 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胡三省 注:“直百钱,一钱值百也。 杜佑 曰:‘ 蜀 铸直百钱,文曰直百。亦有勒为五銖者,大小称两如一焉。’”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 刘蜀 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第二种是直百,大概是由第一种演变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铢重,后来越变越小,每枚不到半铢。”
《骈字类编》:万铢(万铢)
洪咨夔芍药词宝璎珞玉盘盂香光值万铢
《漢語大詞典》:四铢钱(四銖錢)
(1).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銖 ”。 汉 币。史记·平準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2).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銖 ”。 南朝 宋 币。宋书·文帝纪:“﹝ 元嘉 七年十月﹞戊午,立钱署,铸四銖钱。”南史·颜竣传:“ 元嘉 中铸四銖钱……及 孝武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参见“ 半两 ”。
《漢語大詞典》:半两(半兩)
古代钱币名。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 汉 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史记·平準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銖。”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銖也。” 唐 李商隐 《为同州张评事谢辟并聘钱启》之二:“ 潜 ( 张潜 )啟,钱若干,伏蒙仁恩,赐备行李,重非半两,轻异五銖。”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今世有一样古钱,其文曰半两,无轮廓。医方中用以为药,考之史记,乃 汉文帝 时钱也。”
《高级汉语词典》:算尽镏铢
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
《漢語大詞典》:算尽锱铢(算盡錙銖)
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谓苛敛钱财。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制府:“其父为 西安 驻防,家甚富,尝牟利於主算者,主算者算尽錙銖,其父犹以为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