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钩钳(鉤箝)
谓诱使人说出实情而钳制之。鬼谷子·飞箝:“引鉤箝之辞,飞而箝之。” 陶弘景 注:“内惑而得其情曰鉤,外誉而得其情曰飞。得情即箝持之,令不得脱移,故曰鉤箝。”
《國語辭典》:钳且(鉗且)  拼音:qián jū
古时善御马驾车的人,除去辔衔和鞭策,能使车和马自走。见《淮南子。览冥》。
分類:御马得道
《漢語大詞典》:钳马(箝馬)
以箝衔马口使之不能食粟。箝马而秣,是被围困者向敌方显示有积蓄、能固守的一种伪装。《韩诗外传》卷二:“吾闻围者之国,箝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今何吾子之情也。”参见“ 拑马 ”。
分類:马口口使
《漢語大詞典》:钳马(拑馬)
谓围城中以木衔马口使马不能食粟而有秣马之状,伪装成有蓄积,能固守的样子,从而迷惑敌方。《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闻之也,围者,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 何休 注:“秣者以粟置马口中,拑者以木衔其口,不欲令食粟,示有畜积。”按,拑原作“柑”,从 阮元 校勘记改。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徒思拑马之秣,未见烧牛之兵。”
《漢語大詞典》:钳髡(鉗髠)
钳和髠。古代束颈、剃发之刑。 宋 范成大 《读史》诗:“朝市有机穽,冠裳或钳髠。”
分類:束颈剃发
《高级汉语词典》:钳髡
钳和髡。古代束颈、剃发之刑
《国语辞典》:铁钳(铁钳)  拼音:tiě qián
可剪断铁线或拔除铁钉的工具。也称为「铁钳子」。
《漢語大詞典》:钳者
沉默不言之人。 汉 刘向 说苑·尊贤:“ 哀公 问於 孔子 曰:‘人若何而可取也?’ 孔子 对曰:‘毋取拑者,毋取健者,毋取口鋭者。’”
分類:沉默不言
《高级汉语词典》:钳者
闭口不言之人
《漢語大詞典》:钳铁(鉗鐵)
古代束颈的刑具。 汉 徐干 中论·亡国:“以纶组为绳索,以印佩为钳铁。”
分類:束颈刑具
《國語辭典》:钳钳(鉗鉗)  拼音:qián qián
妄言不谨诚的样子。《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
分類:妄语王肃
《漢語大詞典》:钳键(鉗鍵)
谓筹划设计。新唐书·李敬玄传:“ 仁褘 为造姓歷、状式、銓簿,钳键周密,病心太劳死。”
分類:筹划设计
《漢語大詞典》:钳梏(鉗梏)
谓以铁箍束颈,以木械铐手,严加控制管束。法苑珠林卷二七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徽 以兄子,繫于郡狱,铁木竟体,钳梏甚严。”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
《韵府拾遗 盐韵》:市钳(市钳)
元好问诗瓢饮不甘颜巷乐市钳真有楚人忧
《國語辭典》:蟹钳(蟹箝)  拼音:xiè qián
蟹的第一对足,形似夹物的钳子。
分類:蟹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