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附余(附餘)
超过钱粮征收定额的多馀部分。《元典章·户部·办课合行事宜》:“在前行分管课官典侵使附餘钱数,体察得实,亦仰就便追问。”《明律·户律·多收税粮斛面》:“多收斛面者,杖六十,若以附餘粮数,计贜重者,坐贜论。”
《漢語大詞典》:滚催
谓按限定时日依次催纳钱粮。《清会典事例·户部·催科》:“﹝ 康熙 ﹞三十九年题准:徵粮设立滚单,於纳户名下,註明田亩若干,该银米若干,春应完若干,秋应完若干。分作十限,每限应完若干,给发甲内首名,挨次滚催,令民遵照部例。”参见“ 滚单 ”。
《漢語大詞典》:滚单(滚單)
清 康熙 年间田赋催科用的一种单据。规定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发给甲首,挨次催缴,令自封投柜。《清会典事例·户部·催科禁令》:“至於一州县滚单之多,动以万计,而上司难以稽察,无从发觉。其为民间之害,固不浅於重耗也。”《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有天到了 山西 境界, 山西 抚臺预先有滚单下来,给沿途州县。”参见“ 滚催 ”。
《漢語大詞典》:催首
亦称“ 催头 ”。 封建社会中官府指定摧征钱粮的人。倘不能催促欠户如限缴清,催首要受追比,因此而家破人亡者,亦所在多有。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点催首,放富差贫;保解户,欺软怕硬。”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滚单落户》:“五户中以欠数最多者为催头。其单,甲长领给最多者。催头逢卯,执单赴比。比后又交与下手欠数多者为催头。”
《漢語大詞典》:流抵
旧时田赋制度,准将当年所纳钱粮,扣除灾荒蠲免所得的馀额,抵作次年应纳的赋税,叫流抵。《清文献通考·田赋二》:“蠲免灾荒,除本年应蠲钱粮即於本年扣免外,亦有本年纳户之钱粮收完在前奉蠲在后,则以本年应蠲钱粮抵次年应纳正赋,名曰流抵。”
《漢語大詞典》:司册
负责征收钱粮赋税。册,黄册。 清 黄宗羲 《山西右参政吁之丘公墓碑》:“遂奉命榷税 滸墅 ,司册 后湖 。”
《漢語大詞典》:粮胥(糧胥)
经管钱粮的小吏。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某生﹞逋课积年,粮胥虽屡受杖,相戒不以闻。”
《漢語大詞典》:司农仰屋(司農仰屋)
主管钱粮的官员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形容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回:“朝廷因连年国费浩烦,且因赔款又重,又要办理新政,正在司农仰屋的时候,势不免裁省经费。” 梁启超 《中国国债史》:“ 光绪 廿一年九月,即应偿第一次五十兆两之期,司农仰屋,不能不乞灵於外债。” 李大钊 《大哀篇》:“重以库帑空虚,岁出增巨,借款未成,司农仰屋,势不能不加征重敛於民。”
《漢語大詞典》:逃限
旧指不能遵照期限完纳钱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式同限簿》:“夫条内所谓经催者,即本甲之户首也……如完不合限,责此户首逃限不亲身应比,差拿重究;花户抗不听催,具禀拘究不贷。”
《漢語大詞典》:限单(限單)
通知限期缴清钱粮的单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佥粮里》:“至于总书,攒造限单,及查算每限完欠皆其经手,亦须熟諳诚实有身家畏法之人。”
《国语辞典》:地丁钱粮(地丁钱粮)  拼音:dì dīng qián liáng
按土地、丁口徵收钱粮。《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地丁钱粮:民间地亩丁口,均由地方官每年按例徵收钱粮,以供国家仓库之需。」
《国语辞典》:带罪徵收(带罪徵收)  拼音:dài zuì zhēng shōu
古时州县徵收不力,上官仍使其带罪徵收钱粮。《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带罪徵收:州县经徵不力,上官书其罪于册,仍责令带罪徵收钱粮。」
《國語辭典》:比卯  拼音:bǐ mǎo
旧时差役在定期内拘捕人犯。卯,官府差役于卯时依所登录名册点名,登录的名册即称为「卯簿」。比卯指百姓如有欠钱粮或缉捕盗贼时,便按卯簿派遣差役限期催缴或捉拿,如果限期内无法收缴或捉拿到案,便要拘衙受刑。《豆棚闲话。第三则》:「或有说钱粮拖欠,即刻去比卯救家属的。」也作「批较」。
《漢語大詞典》:吃空
指减员后空额不上报,私自吞没多领的钱粮。 聂绀弩 《伦理观》:“不管官长吃空不吃空,扣饷不扣饷,只问自己拚命不拚命。”
《國語辭典》:串票  拼音:chuàn piào
向官厅缴纳钱粮时所取回的收据,通常为一式两联或三联,故称为「串票」。《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况且写写算算,以及那些册薄串票,也归得著在一处,得斟酌个公所地方。」《活地狱》第一三回:「一年两季,串票有好几万张,大老爷那能张张自己过目?」也称为「串纸」。
《漢語大詞典》:钱谷师爷(錢穀師爺)
旧时地方官所聘主管钱粮会计的幕僚。 瞿秋白 《鞘声·无用的人与东方文化》:“旧时的钱谷师爷,刑名师爷,秀才,举人的饭碗实在危险得不了。”亦称“ 钱粮师爷 ”。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