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76,分39页显示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茶钟
钟山县
引钟
黄钟调
哥钟
倒钟
蒂钟
鸣钟阁
亮钟
排钟
金钟罩
警夜钟
嘉钟
击钟食
火钟
《国语辞典》:茶钟(茶钟)  拼音:chá zhōng
茶碗。《西游记》第二五回:「又提一壶好茶,两个茶钟,伺候左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须臾吃罢茶,小厮接了茶钟进去了。」
《国语辞典》:钟山县(钟山县)  拼音:zhōng shān xiàn
县名。位于广西东隅贺江上游富川江流域。境内地势平坦,农产有米、麦、花生等。矿产以锡、铀著名。
《韵府拾遗 冬韵》:引钟(引钟)
五代史唐明宗纪嗣源引钟饮釂奋挝驰骑以败梁军
《漢語大詞典》:黄钟调(黄鐘調)
亦作“黄鐘调”。 燕乐羽声七调之第五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平声羽七调:第一运,中吕调;第二运,正平调;第三运,高平调;第四运,仙宫调;第五运,黄钟调;第六运,般涉调;第七运,高般涉调。” 清 凌廷堪 燕乐考原·羽声七调:“七羽之第五运,即琵琶四弦之第七声也。南吕一均,既如七宫实用太蔟、夹鐘、仲吕、林鐘、南吕、无射、黄鐘之七律,则此调居第七,名为林鐘,实应黄鐘,故不曰林鐘羽,而曰黄鐘调也。”
《漢語大詞典》:哥钟(哥鍾)
即歌钟。古代打击乐器。亦名编钟。陈书·高祖纪下:“其充闈房者,衣不重綵,饰无金翠,哥钟女乐,不列於前。”参见“ 编钟 ”。
《國語辭典》:编钟(編鐘)  拼音:biān zhōng
乐器名,打击乐器。源于中国,亦传至东亚其他地区。由青铜铸成,依照大小排列,常见十六钟同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分为两层,其形制随音阶的高低而不同,音愈高者,钟形愈小;音愈低者,钟形愈大。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西元一九七八年在湖北省随县曾出土一套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最庞大的乐器,共有六十五个钟,横跨五个八度音阶,甚至每座钟正鼓音与侧鼓音分别可发出三度音程的音高,是中国古代祭祀典礼上重要的乐器。
《韵府拾遗 冬韵》:倒钟(倒钟)
晁补之北渚亭赋倾盂倒钟
《高级汉语词典》:蒂钟
兵器,有花蒂形把子的钟
《漢語大詞典》:鸣钟阁(鳴鐘閣)
钟楼。 明 徐渭 《赠歌者》诗:“东风吹雨杨花落,清歌细遶鸣鐘阁。”
分類:钟楼
《國語辭典》:亮钟(亮鐘)  拼音:liàng zhōng
古代在钟楼上所敲的五更报晓钟声。《红楼梦》第一一二回:「明儿亮钟时候陆续出关,你们在关外二十里坡等我。」《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看看等到亮钟以后无信,大家也觉得是无望了。」
《漢語大詞典》:排钟(排鐘)
打击乐器。原系一排大小不一的钟,现代已改为用一组长短不同的金属管,故又名管钟。
《國語辭典》:金钟罩(金鐘罩)  拼音:jīn zhōng zhào
一种武术。运用气功,体外有如金钟覆罩,可不畏刀剑。
《漢語大詞典》:警夜钟(警夜鐘)
指古代宫中代替鼓漏以促宫人早起的钟。 唐 李商隐 《昭肃皇帝挽歌辞》之二:“门咽通神鼓,楼凝警夜鐘。” 叶葱奇 注引南史·武穆裴皇后传:“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鐘於 景阳楼 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鐘声,早起粧饰。”
《骈字类编》:嘉钟(嘉钟)
宋书乐志瑞徽璧应嘉钟舞灵凤跃潜龙
《漢語大詞典》:击钟食(擊鐘食)
见“ 击鐘鼎食 ”。
《國語辭典》:击钟鼎食(擊鐘鼎食)  拼音:jí zhōng dǐng shí
钟,乐器。鼎,贵重的食器。击钟鼎食指古代达官贵人家击钟为号,列鼎而食。比喻生活极为奢侈华靡。《文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也作「鸣钟列鼎」、「鼎食鸣钟」、「击钟陈鼎」、「钟鸣鼎食」。
《漢語大詞典》:火钟(火鐘)
报火警的钟。 郭孝成 《浙江光复记》:“当焚署时,禁撞火鐘,故居民不惊。”
分類:火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