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赏鉴(賞鑒)  拼音:shǎng jiàn
欣赏、鉴别。唐。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凡所进拔,尽为名将,此则有道之人伦,武侯之赏鉴也。」《红楼梦》第八回:「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
《國語辭典》:巨眼  拼音:jù yǎn
敏锐的明辨是非、洞察真伪之鉴别能力。《红楼梦》第一回:「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
《漢語大詞典》:识鉴(識鑑)
亦作“ 识鑑 ”。 见地和鉴别人材能力。晋书·桓彝传:“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於无闻,或得之孩抱。”陈书·沈君理传:“ 君理 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明史·吴宁传:“ 寧 方介有识鑑。”
《漢語大詞典》:至鉴(至鑒)
指极高的观察、鉴别能力。 晋 卫铄 《与释某书》:“仰凭至鉴,大不可言。” 宋 陈师道 《古墨行》:“了知至鉴无遁形, 王 家旧物 秦 家得。”
《漢語大詞典》:鉴衡(鑑衡)
亦作“鉴衡”。 鉴别,评定。 明 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又见诸考校,为鑑衡模范,昭不可掩。” 清 汪懋琨 《〈白雨斋词话〉序》:“予窃喜鉴衡不爽,而生之素所蓄积可知矣。”
分類:鉴别评定
《國語辭典》:识相(識相)  拼音:shì xiàng
能够自知、自量、知趣。如:「你要识相点儿,别自讨苦吃!」
《國語辭典》:鉴定(鑑定)  拼音:jiàn dìng
判定事物的是非真伪。如:「这幅书法需要请人鉴定真假!」
《國語辭典》:鉴定(鑒定)  拼音:jiàn dìng
对人或事物的辨别评定。
《漢語大詞典》:裁鉴(裁鑒)
(1).谓品评、鉴赏。 唐 郑谷 《读前集》诗之二:“ 殷璠 裁鉴《英灵集》,颇觉同才得旨深。”
(2).特指鉴识人才。新唐书·高俭传:“入为吏部尚书,进封 许国公 。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用,人地无不当者。”
(3).裁断鉴别。《平山冷燕》第四回:“以上数款,俱考较事宜,谨遵旨条奏,乞圣明裁鉴定夺。” 姚莹 《论诗绝句》之一:“可惜飘零《流别论》,至今裁鉴费工师。”
《漢語大詞典》:甄采
鉴别采用,选择采用。宋史·选举志一:“其屡不中科则衰迈而无成……故常数之外特为之甄采。” 清 曾国藩 《〈湖南文徵〉序》:“兹编所録,精於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駢体亦颇有甄采。” 黄侃 《汉唐玄学论》:“此时道家言论可供甄采者,良堇堇也。”
《漢語大詞典》:具耳
鉴别韵律的听力。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
《漢語大詞典》:品定
鉴别评定。南史·柳恽传:“ 梁武帝 好弈棊,使 惲 品定棊谱……第其优劣,为《棊品》三卷。”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仍以肥瘠高下,品定顷亩,务令召募得行。”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吴中四泉》:“ 张又新 本非端人,而名泉乃经其品定,不足为荣。”
分類:鉴别评定
《國語辭典》:甄藻  拼音:zhēn zǎo
辨别品评人才。《后汉书。卷六八。郭太等传。赞曰》:「林宗怀宝,识深甄藻。」
分類:鉴别人才
《漢語大詞典》:裁别
判断鉴别。 清 方苞 《万季野墓表》:“故言语可曲附而成,事迹可凿空而构,其传而播之者,未必皆直道之行也,其闻而书之者,未必有裁别之识也。”
分類:判断鉴别
《漢語大詞典》:铨藻(銓藻)
评量鉴别。旧唐书·刘仁轨郝处俊等传论:“ 正平 銓藻吏能,文学政事,颇有深识。”
分類:评量鉴别
《漢語大詞典》:条品(條品)
(1).条例,章程。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五曹自有条品,簿书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为巧吏,安足多矣。”
(2).鉴别评定。后汉书·独行传序:“亦有结朋协好,幽明共心……而情迹殊杂,难为条品;片辞特趣,不足区别。”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曹操 进军 江陵 ……释 韩嵩 之囚,待以交友之礼,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 清 黄宗羲 《光禄大夫徐公神道碑铭》:“公以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方欲条品人物,简落狐狸,易危亡之辙,而 马 阮 传通姦赂,毁裂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