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6,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个量等身
入法界无量
三支比量
三量
大无量寿经
五无量
五种比量
心量
比量
比量相违
四无量
四无量心
分类词汇(续上)
刻铭四面
佛类词典
一喝商量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个量等身
入法界无量
三支比量
三量
大无量寿经
五无量
五种比量
心量
比量
比量相违
四无量
四无量心
一喝商量
【佛学大辞典】
(公案)「临济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见临济录,会元十一等。
(公案)「临济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见临济录,会元十一等。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馀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馀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
十个量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个而示之。此云十个者,探玄记三云:但此经所明皆应十种,以显无尽故。有七八十二等数,皆增减云十。又慧影智论疏云:少过少减皆存大数,今十三量等身言十者,依于此意也。(一)一切众生量等身。(二)一切法量等身。(三)一切刹界等身。(四)一切三世量等身。(五)一切佛量等身。(六)一切语言量等身。(七)真如量等身。(八)法界量等身。(九)虚空界量等身。(十)无等界量等身。(十一)一切愿量等身。(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十三)寂灭涅槃界量等身也。
(术语)(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个而示之。此云十个者,探玄记三云:但此经所明皆应十种,以显无尽故。有七八十二等数,皆增减云十。又慧影智论疏云:少过少减皆存大数,今十三量等身言十者,依于此意也。(一)一切众生量等身。(二)一切法量等身。(三)一切刹界等身。(四)一切三世量等身。(五)一切佛量等身。(六)一切语言量等身。(七)真如量等身。(八)法界量等身。(九)虚空界量等身。(十)无等界量等身。(十一)一切愿量等身。(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十三)寂灭涅槃界量等身也。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入法界无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回向之第十位。(参见:回向)
(术语)十回向之第十位。(参见:回向)
三支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證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谓以别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现在世施设实有过去相者,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已生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馀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相既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过去相不可得,以喻诸法皆不可得也。
(术语)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證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谓以别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现在世施设实有过去相者,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已生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馀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相既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过去相不可得,以喻诸法皆不可得也。
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因喻之三支为比量,因明之作法为立量。
(术语)宗因喻之三支为比量,因明之作法为立量。
大无量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无量寿经二卷,在净土三部经中为最大本,故名。又略曰大经。
(经名)无量寿经二卷,在净土三部经中为最大本,故名。又略曰大经。
五无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二心,三智,四虚空,五众生也。见大日经六。相传此五无量配于五佛。身为宝生佛,心为阿閦佛,智为无量寿佛,虚空为大日如来,众生为不空成就佛。
(名数)一身,二心,三智,四虚空,五众生也。见大日经六。相传此五无量配于五佛。身为宝生佛,心为阿閦佛,智为无量寿佛,虚空为大日如来,众生为不空成就佛。
五种比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之推理法也: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也。显扬圣教论十一曰:「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也。同上曰:「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一分自体比类馀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三、业比量,由业作而推理业作者也。同上曰:「以作用比业所依,如(中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四、法比量,由一部之事而推理他之真理也。同上曰:「于一切相属著法,以一比馀,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云云。」五、因果比量,见因而推论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也。同上曰:「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云云。」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见的去推理其他;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三、业比量,即由所造之业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见因而推理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比量者,谓思惟决择推度境界定其理也。
〔一、相比量〕,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音封,即橐驼也)比牛。以形软发黑,轻举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皱发白等,比知是老。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胜行辩才,比知如来应正等觉,具一切智。诸如是等,名相比量。
〔二、体比量〕,谓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一分自体,比类馀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或以过去比未来事,或以现近事比现远事。又以一分成熟比馀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三、业比量〕,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集其上,如是等类,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见比于眼,闻比于耳等;又若见瞑目执杖,蹎(音颠)蹶失路等,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以所作业,比知正信聪睿。如是等类,名业比量。
〔四、法比量〕,谓于一切相属著法,以一比馀。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碍,比有处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为故,比知是生住异灭之法;属无为故,比知非生住异灭之法。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五、因果比量〕,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若见修道,比知当获圣果;见获圣果,比知先已修道。如是等类,名因果比量。
(名数)五种之推理法也: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也。显扬圣教论十一曰:「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也。同上曰:「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一分自体比类馀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三、业比量,由业作而推理业作者也。同上曰:「以作用比业所依,如(中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四、法比量,由一部之事而推理他之真理也。同上曰:「于一切相属著法,以一比馀,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云云。」五、因果比量,见因而推论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也。同上曰:「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云云。」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见的去推理其他;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三、业比量,即由所造之业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见因而推理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比量者,谓思惟决择推度境界定其理也。
〔一、相比量〕,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或由现在及先所见,推度境界。如以见幢故,比知有车;以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音封,即橐驼也)比牛。以形软发黑,轻举色美,比知是少;以面皱发白等,比知是老。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胜行辩才,比知如来应正等觉,具一切智。诸如是等,名相比量。
〔二、体比量〕,谓由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一分自体,比类馀分。如以现在比类去来,或以过去比未来事,或以现近事比现远事。又以一分成熟比馀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三、业比量〕,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集其上,如是等类,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若见迹步宽长,比知是象;身曳地行,比知是蛇。见比于眼,闻比于耳等;又若见瞑目执杖,蹎(音颠)蹶失路等,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以所作业,比知正信聪睿。如是等类,名业比量。
〔四、法比量〕,谓于一切相属著法,以一比馀。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碍,比有处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为故,比知是生住异灭之法;属无为故,比知非生住异灭之法。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五、因果比量〕,谓因果相比。如见物行,比有所至;见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若见修道,比知当获圣果;见获圣果,比知先已修道。如是等类,名因果比量。
心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起妄想,种种度量外境谓之心量。是凡夫之心量也。如来真證之心量,离一切之所缘能缘而住于无心是也。楞伽经三曰:「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佛学常见辞汇】
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种种的外境,这是对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来真證的心量,则是离一切外在的影响而住于无心。楞伽经说:「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俗语佛源】
指胸怀、心胸。在佛教中指心对外境的攀缘、度量。佛的真实證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体对立,远离能缘、所缘而住于无心。《坛经·般若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后在俗语中淡去了度量之意,泛指心胸之广狭。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曲:「尘土衣冠,江湖心量,出皇家麟凤网。」续范亭《洛阳别定安》诗:「岂爱风尘苦,男儿重胆肝,一载如一日,使我心量宽。」(无名氏)
(术语)心起妄想,种种度量外境谓之心量。是凡夫之心量也。如来真證之心量,离一切之所缘能缘而住于无心是也。楞伽经三曰:「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佛学常见辞汇】
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种种的外境,这是对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来真證的心量,则是离一切外在的影响而住于无心。楞伽经说:「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俗语佛源】
指胸怀、心胸。在佛教中指心对外境的攀缘、度量。佛的真实證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体对立,远离能缘、所缘而住于无心。《坛经·般若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后在俗语中淡去了度量之意,泛指心胸之广狭。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曲:「尘土衣冠,江湖心量,出皇家麟凤网。」续范亭《洛阳别定安》诗:「岂爱风尘苦,男儿重胆肝,一载如一日,使我心量宽。」(无名氏)
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识上三量之一。比者比类也,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见烟比知于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与喻比知主义之轨式也。总称为比量者,是八识中唯意识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论曰:「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义。」
【佛学常见辞汇】
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三藏法数】
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藏法数】
比,即比类。谓以第六意识比类量度知有诸境,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术语)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识上三量之一。比者比类也,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见烟比知于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与喻比知主义之轨式也。总称为比量者,是八识中唯意识之用也。因明入正理论曰:「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义。」
【佛学常见辞汇】
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三藏法数】
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藏法数】
比,即比类。谓以第六意识比类量度知有诸境,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比量相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宗法九过之一。如:「瓶可为常(宗),所作性故(因)」是也。所立之宗相违比量之因,故曰比量相违。」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宗法九过之一。如:「瓶可为常(宗),所作性故(因)」是也。所立之宗相违比量之因,故曰比量相违。」
四无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四无量心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菩萨慈悲喜舍之四德也。与乐之心为慈,拔苦之心为悲,喜众生离苦获乐之心曰喜,于一切众生舍恳亲之念而平等一如曰舍。缘无量众生而起此心,谓之无量。又曰四等,四梵行。俱舍论二十九曰:「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
(术语)与四无量心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菩萨慈悲喜舍之四德也。与乐之心为慈,拔苦之心为悲,喜众生离苦获乐之心曰喜,于一切众生舍恳亲之念而平等一如曰舍。缘无量众生而起此心,谓之无量。又曰四等,四梵行。俱舍论二十九曰:「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
四无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俱舍论二十九曰:「无量有心:一慈Maitri,二悲Karun!a%,三喜Mudita%,四舍Upeks!a%。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智度论二十曰:「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仁王经下曰:「修四无量: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梵Catva%ri-aprama%n!a%n!i。
【佛学常见辞汇】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佛学次第统编】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一、慈无量心 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二、悲无量心 悯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三、喜无量心 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
四、舍无量心 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悯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术语)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俱舍论二十九曰:「无量有心:一慈Maitri,二悲Karun!a%,三喜Mudita%,四舍Upeks!a%。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智度论二十曰:「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仁王经下曰:「修四无量: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梵Catva%ri-aprama%n!a%n!i。
【佛学常见辞汇】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佛学次第统编】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一、慈无量心 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二、悲无量心 悯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三、喜无量心 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
四、舍无量心 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悯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