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道均禅师。南泉愿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道琳法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缁离俗。成人之岁访友寻真。搜律藏而戒珠莹启。禅门而定水清。禀性虚洁雅操廉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养灵。既常坐不卧一食全诚。后复慨大教东流时经多载。定门鲜入律典颇亏。遂欲寻流讨源远游西国。乃杖锡遐逝鼓舶南溟。越铜柱而届郎迦。历诃陵而经裸国。所在国王礼待极致殷厚。经乎数载到东印度耽摩立底国。住经三年学梵语。于是舍戒重受。学习一切有部。律非唯学兼定慧。盖亦情耽咒藏。后乃观化中天顶礼金刚御座菩提圣仪。复至那烂陀寺。搜览大乘经论。注情俱舍。经于数年。至于鹫岭杖林山园鹄树。备尽翘仰并展精诚。乃游南天竺国搜访玄谟。向西印度于罗荼国住经年稔。更立灵坛重禀明咒。尝试论之曰。夫明咒者梵云毗睇陀罗必棏(丁泽反)家。毗睇译为明咒。陀罗是持。必棏家是藏。应云持明咒藏。然相承云此咒藏。梵本有十万颂。唐译可成三百卷。现今求觅多失少全。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曷树那。即龙树菩萨。特精斯要。时彼弟子厥号难陀。聪明博识渍意斯典。在西印度经十二年。专心持咒遂便感应。每至食时食从空下。又诵咒求如意瓶。不久便获。乃于瓶中得经欢喜。不以咒结其瓶遂去。于是难陀法师恐咒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成一家之言。每于一颂之内。离合咒印之文。虽复言同字同实乃义别用别。自非口相传授而实解悟无因。后陈那论师见其制作功殊人智思极情端。抚经叹曰。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我复何颜之有乎。是知智士识己之度量。愚者闇他之浅深矣斯之咒藏东夏未流。所以道琳意存斯妙。故咒藏云。升天乘龙役使百神。利生之道唯咒是亲。净于那烂陀。亦屡入坛场希心此要。而为功不并就。遂泯斯怀为广异听。粗题纲目云尔。道琳遂从西境转向北天。观化羯湿弥罗。便入乌长那国。询访定门搜求般若。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自尔之后不委何托。净回至南海羯荼国。有北方胡至云。有两僧胡国逢见。说其状迹应是其人。与智弘相随拟归故国。闻为途贼斯拥还乃覆向北天。年应五十馀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道希法师者。齐州历城人也。梵名室利提婆(唐云吉祥天也)乃门传礼义家袭搢绅。幼渐玄门少怀贞操。涉流沙之广荡。观化中天。陟云岭之嵚岑。轻生殉法。行至吐蕃中途危厄。恐戒检难护遂便暂舍。行至西方更复重受。周游诸国遂达莫诃菩提。翘仰圣踪经于数载。既住那烂陀。亦在俱尸国。蒙庵摩罗跛国王甚相敬待。在那烂陀寺频学大乘。住输婆伴娜(在涅槃处寺名也)专功律藏。复习声明颇尽纲目。有文情善草隶。在大觉寺造唐碑一首。所将唐国新旧经论四百馀卷。并在那烂陀矣。净在西国未及相见。住庵摩罗跛国遭疾而终。春秋五十馀矣。后因巡礼见希公住房。伤其不幸聊题一绝。七言 百苦亡劳独进。影四恩存念契流通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八
沙门道昭。自云简州人也。俗姓康氏。少时因得疾不悟云。至冥司见善恶报应之事。遂出家。住太行山四十年。戒行精苦。往往言人将来事。初若隐晦后皆明验。尝有二客来。一曰姚邈。举明经。一曰张氏。以资荫。僧谓张曰。君授官四政慎不可食禄范阳。四月八日得疾当不救。次谓邈曰。君不利簪笏。如能从戎亦当三十年无乏。有疾勿令胡人疗之。其年张官于襄邓间。后累选。尝求南州。亦皆得之。后又选果授虢州卢氏县令。到任两日而卒。卒之日果四月八日也。后方悟范阳即卢氏望也。邈举不第从知于容州假军守之名三十年。累转右职。后因别娶妇求为傧者。因得疾服妪黄氏药而终。后访黄氏本末。乃洞主所放出婢是胡女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越之朱氏。八岁出家。淹贯经业。既受具。禀河中三论。复开涅槃大经。寻居幽僻习定。名响海寓。神龙元年。诏与宗师十人。入长乐内道场坐夏。上时从受菩萨戒。睿宗为相王。送锦衾毡席。二年诏于西园问道。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皆结师资。传香火请问禅要。卒年八十二。门人慧远等建塔。万齐融铭。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亮。姓朱氏。越州人也。厥考前刺会稽郡。亮年八岁。出家极通经业。受具后学河中三论。复讲涅槃经。寻入深谷破衣覆形蔬食资命。不交俗务直守童真。神龙元年孝和皇帝诏亮与法席宗师十人。入长乐大内坐夏安居。时帝命受菩萨戒。睿宗及妃后送异锦衾毡席。二年诏于西园问道。朝廷钦贵。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同心慕仰请问禅心。多结师资或传香火。卒年八十二。门人慧远等建塔。万齐融为铭纪述。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不知何许人也。显庆中。设席京师。敷弘四分。采禀之侣。有同雾市。虽文纲出澄照之门。然亦升堂入室屡矣。且怀素著述多本于成。垂拱中。日照三藏译显识等经。诏成与明恂嘉尚證义。后莫详其终。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成者。不知何许人也。居于天邑演彼律乘。戒月扬光圆而不缺。德瓶告实满而不倾。当显庆中敷四分一宗有同雾市。时文纲律匠。虽先依澄照大师后习律文。乃登成之堂奥矣又怀素著述皆出其门。垂拱中日照三藏译显识等经。天后诏名德十员助其法化成与明恂嘉尚同预證义。由是声飞神甸位首方坛。谓之梧桐多栖凤鸟。谓之芳沚颇秀兰丛。门生孔多无过此集然不详终所。 系曰。成公与隋蒋州道成同号而异实。二者奚先。通曰。隋成也精乎十诵。著述尤多。唐成也传乎四分。译讲偕妙。然其撰集则开悟迷沦。究其翻传则陶甄教道。譬犹后焰靡及乎前光似宝或惭乎真宝。互有长短用则无遗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蚤岁出家。尤谨戒律。寺居京师布政坊。咸亨间。寺主慧简。偶晓立庭际。觉有二人。入英院者。下顾其足。殊未尝践地。简心异之。因过英问所遇。英曰。此盖𥘿庄襄王使也。夫庄襄王以灭东周。绝姬祀。受罪地下。其不得食者。已八十年于兹矣。顷以饥虚之故。乃从予求之曰。师大慈。幸勿辞也。且吾从者三百人。其为师费可量哉。明日当赴。愿师其周济焉。于是英治具毕备。然而无酒。则简复取以助之。及期列坐如礼。庄襄向英历指之曰。此白起也。此王剪也。此陈轸也。或以杀戮。或以奸诈。皆为仇对。所执持云。既而俱致谢再三。行相顾曰。尚何时复获一饱。如今日也。继而曰。俟二十年。英徐语以酒非我有昔寔出简耳。君臣闻之。尤衔感。问英曰。师知城东通化门外冢墓否。昔吾葬时。诸所徇物。无虑钜万。逮离乱来。虽屡发掘。犹有存者。其幸用畚锸。则吾庶几其小偿矣。英笑曰。吾出家者流。又安能为董卓摸金中即将邪。长揖而别。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道英。不知何许人也。戒德克全名振天邑。住寺在布政坊。咸亨中见鬼物寺主慧简。尝曰。晓见二人行不践地。入英院焉。简怪而问之。英曰。向者秦庄襄王使使传语。饥虚甚久。以师大慈欲望排食并从者三百人。勿辞劳也。吾以报云。后日晓具馔。可来专相候耳。简闻之言。以酒助之及期果来。侍从甚严。坐食仓黄谓英曰。弟子不食八十年矣。英问其故。答曰。吾生来不无故误其如灭东周绝姬祀。或责以功德。吾平日未有佛法可以忏度。唯以赦宥矜恤茕独塞之。终为未补。以福少罪多受对未毕。今此一餐。更四十年方复得食。因历指座上云。此是白起王剪。为杀害多罪报未终。又云。此陈轸以虚诈故。英曰。王何不从人索食而甘虚腹。此奚可忍乎。王曰。慈心人少。馀人不相见。吾缘贵人不可妄行崇祸。所以然也。英指酒曰。寺主简公将献。深有所愧。垂去谓英曰。甚感此行伤费。餍饫可知。弟子有少物即送相偿。城东通化门外尖冢。以其锐上而高大。是吾栖神之所。世人不知妄云吕不韦墓耳。英曰。往遭赤眉开发何有物来。曰贼取不得。英曰。贫道非发丘中郎。是出家人无用物所。必勿将来。言讫长揖而去。英感下趣如此。罔知终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俗姓韩,字玄恽,名犯太宗讳,以字行。幼出家,居青龙寺。高宗显庆中,诏住京师西明寺,以著书为务。有《法苑珠林》、《信福论》、《大小乘禅门观》、《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多以字行。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因祖代为官,遂居长安(今陕西西安)。12岁出家于长安青龙寺,高宗显庆间尝预玄奘译事。后入西明寺,与道宣律师同传律宗。撰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善恶业报论》等书。《法苑珠林》影响最著,在唐代即盛传,为沟通佛经内容与变文讲唱之津梁。《宋高僧传》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有传。《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书存其诗偈6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道世字玄恽。避太宗偏讳以字行。俗姓韩氏。其先伊阙人。祖代因官为京兆人。年十二。出家青龙寺。显庆中诏住慈恩寺。复诏总持西明寺。编法苑珠林。至总章元年毕功。
全唐诗续补遗
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伊阙人。后避太宗讳以字行。年十二出家,显庆中诏居京师西明寺。所著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卒于总章元年后。一云弘道元年卒。诗六十二首。(《全唐诗》无道世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释氏疑年录》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玄恽。其先伊阚韩氏。祖代官京兆。子孙家焉。年十二依青龙寺辞俗名犯大宗庙讳。以字行。 研覈律部。尤慕上乘。显庆间。以奘师新翻经论。入内共养。仍选慈恩寺大德轮番行道。不替于时。世预其列。 及东宫造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时宣律师盛阐毗尼。世辅翊不敢怠。复编类一书。号法苑珠林。百篇釐为十帙。以使内学披揽。馀著述颇多既而卒。寿腊之详。史不具述。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道世。字玄恽。姓韩氏。厥先伊阙人也。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生且渥润渐而聪敏。俄厌众沙思参救蚁。二亲钟爱遏绝其请。久而遂心。时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从执德瓶止临欣鉴。律宗研覈书籍钻寻。特慕上乘融明实性。于时籍甚三辅钦归。显庆年中。大帝以玄奘师所翻经论。未几诏入内。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时。世亦预其选。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人莫我及。道望芬然。复因讲贯之馀。仍览甚深之藏。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卜。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总一百篇。勒成十帙。始从劫量终乎杂记。部类之前各序别论。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捡括所知。如提纲焉。如举领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总章元年毕轴。兰台郎李俨为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又著善恶业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共十一卷。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颇多著述。未测其终。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故时称玄恽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717 【介绍】: 唐僧。光州人,俗姓唐。少通经史百家,及长,出家,为文纲法师高足,精《四分律》。居会稽龙兴寺,时号大和尚。中宗时,徵召至京师,为菩萨戒师。后辞归,度人置寺。知江表多行《十诵律》,乃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唐氏。其先颍川人。晋永嘉南渡迁光州。遂世为光州人。岸生而不群。始自期以儒学奋。既而悔之。乃求薙染。夜梦迦叶波有所教戒。且阅经所见。与梦中语合。由是慧解日进。而声名日起。时初法师方以道德重扬。越俗号大和尚。岸从之。住会稽龙兴寺。中宗朝。诏偕诸大德见内殿。宠遇隆渥。上因从受菩萨戒。诏图其形林光宫。且制赞其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纵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纪纲僧政。律藏冀以传芳。象教因乎光盛。历任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之职。天下以为荣。锡赉山积云委。俄还乡里。度人建寺以散之。而星霜之变。复二纪于兹矣。迫钟漏之期。念钓游之地。开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龙兴。寿六十四。弟子。以礼葬。礼部侍郎姚奕。撰文勒碑云。先是江表。盛行十诵至岸为天子师。动以墨敕从事。东南之僧罔敢或戾。而四分之传。繄亦岸之力欤。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岸。姓唐氏。世居颖川。是为大族。汉尚书令琳司空珍吴尚书仆射固雍州刺史彬凉镇北将军瑶之后也。永嘉南度迁于光州。衣冠人物晖映今古。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爰在髫龀有若老成。齿胄胶庠侚齐坟典。犹恐闻见未博艺业有遗。遂浮江淮达洙泗探禹穴升孔堂。多历年所矣。操翰林之鼓吹。游学海之波澜。讨论百家商攉三教。乃叹曰。学古入官纡金拾紫。儒教也。餐松饵柏驾鹤乘龙。道教也。不出轮回之中俱非筏喻之义。岂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缁铢世间掌握沙界哉。遂落发出家洗心访道。一音克举四句精通。竖修律仪深入禅慧。夜梦迦叶来为导师。朝阅真经宛契冥牒。由是声名籍甚远近吹嘘。为出世之津梁。固经行之领袖。十方龙象罔不师范焉。万国鹓鸾无敢詶对者。向若回兹妙识适彼殊途。议才必总于四科。济世雅符于三杰。有若越中初法师者。秘藏精微罔不明练。道高寰宇德重丘山。岸闻善若惊同声相应。乘杯去楚杖锡游吴。云雾一披钟鼓齐振。期牙合契澄什联芳。由是常居会稽龙兴寺焉。扬越黎庶江淮释子。辐辏乌合巷少居人。罕登元礼之门。且睹公超之市。岸身遗缠盖心等虚空。不择贤愚无论贵贱。温颜接待善诱克勤。明鉴莫疲洪钟必应。皆窥天挹海虚往实归。其利博哉。无得称也。时号为大和尚。登无畏座讲木叉律。容止端严。辞辩清畅。连环冰释理窟毫分。瞻仰者皆悉由衷。听受者得未曾有。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倾。捐弃旧闻佩服新义。江介一变其道大行。孝和皇帝精贯白业游艺玄枢。闻而异焉。遣使徵召前后数介。然始入朝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帝因朝暇躬阅清言。虽天眷屡回而圣威难犯。凡厥目对靡不魂惊。皆向日趋风灭听收视。岸人望虽重僧腊未高。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惜帝有轮王之位不起承迎。以吾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皇帝睹其高尚。伏以尊严偏赐衣钵。特彰荣宠。因请如来法味屈为菩萨戒师。亲率六宫围绕供养。仍图画于林光宫。御制画赞。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综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象教因乎光盛。比夫灵台影像麟阁丹青。功德义殊。师臣礼异。铨择网管统帅僧徒者。有司之任也。以岸盛德广大至行高邈。思遍雨露特变章程。所历都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总务。皆承敕命深契物心。天下以为荣。古今所未有。中宗有怀罔极追福因心。先于长安造荐福寺。事不时就作者烦劳。敕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同典其任。广开方便博施慈悲。人或子来役无留务。费约功倍。帝甚嘉之顿邀赏锡。何间昏晓既荷天泽。言酬恩地遂还光州。度人置寺。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拘邻比丘便为人宝。能事斯毕夫何恨哉。江海一辞星霜二纪。每怀成道之所。更迫钟漏之期。遂去上京还至本处。将申顾命精择门人僧行超玄俨者。是称上足也。克传珠髻之宝。俾赐金口之言。右胁而卧示其泡幻也。以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八月十日。灭度于会稽龙兴道场。时年六十有四。海竭何依。山崩安仰。天人感恸道俗哀号。执绋衣缞动盈万计弟子龙兴寺慧武寺主义海都维那道融大禹寺怀则大善寺道超齐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怀莹香严寺怀彦平原寺道纲湖州大云寺子瑀兴国寺慧纂等。秀禀圭璋器承磨琢。荷导蒙之力怀栝羽之恩。思播芳尘必题贞石。乃请礼部侍郎姚奕为碑纪德。初岸本文纲律师高足也。及孝和所重其道克昌。以江表多行十诵律东南僧坚执罔知四分。岸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伊宗盛于江淮间者岸之力也。
僧道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40 【介绍】: 唐僧。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初登进士第,后出家,从慎言法师学,博通内外,善属文。随玄宗至洛,时大建论场,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有《对御论衡》、《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道氤俗姓长孙氏。长安高陵人。父容殿中侍御史。氤少擢进士第。后遇梵僧。心愿出家。事京师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元宗幸洛。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开元二十八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长安高陵之长孙氏。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而娠。逮娩香气芬复。童稚俊秀。学成中进士科。亲里被荣耀。尝有梵僧。分卫过其门。饭已欲去。顾曰。已暮。因留宿。晤语至夜分。梵僧多称道出家功德。及晓辞行。未远即不见。氤由是无仕宦心。遂事京邑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弟子。而薙染焉。登具后。勇习经论。先是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使为西方赞。以验其才力。辞丽意真。读者若身生净域。而目接尊容也。礼师顾左右。叹赏久之。且宣言于众。以为氤之论议。诚不可及。上闻诏与良秀法修。随驾幸洛阳。俄述净业障经疏。疏成。御史李竫请。于天宫寺开演。时一行禅师奏。建论场于福先寺。召集天下英髦之士。学兼内外者。竖立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诸大义宗。以示佛法之盛。于是众共推氤。首升座。而六科之辩。卒皆屈伏。一行叹而谓其人曰。法有所凭。吾死亦足矣。既而驾还。诏扈从如初。适得小疾表辞。帝遣中使赐方药。诏曰。法师服食此方并药。所患必痊。愈早来西京相见也。其顾遇若此。属一行迁化。葬蓝田铜人原。送者自东宫已下。京官九品以上。与士庶男女。无虑数万人。诏设斋。氤作表白法事。宰相张燕公说独趋前执氤手曰。释门后彦。寓内罕俦。幸为我录向所作悼文。以重箧笥。 开元十八年。诏于华萼楼。定二教优劣。道士尹谦。对语失次。论宗乖舛。诏赐氤绢五百疋。用旌其能。帝注金刚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消灭。则获阿耨菩提。终疑其谬。而未遽下笔。遂诏问氤。氤对以为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莫之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薰不一。更沈注想。自发现行。帝豁然悟入。氤且为疏之。以讲青龙西明崇福三寺。皆用香泥。筑讲堂地。士之执新疏而听者。日盈千数。著对御论衡一卷。大乘法门五卷。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二十八年七月十六日。终有遗表进呈。帝遣内给事贾文镶。宣诏吊慰。赠帛五十疋。以助安厝。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八月十三日。葬于终南山逍遥园侧。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道氤。俗姓长孙。长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因有娠焉。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意行太任之胎教也。逮乎诞弥异香芬馥。成于童稚。神气俊秀学问详明。应进士科一举擢第。名喧曰下。才调清奇荣耀亲里。后有梵僧扣门分卫。饭讫愿寓宵宿。氤接之谈话。言皆诣理。梵僧称叹。明晓辞诀方出门。闪然不见。氤由此无调选之心矣。乞愿出家。将知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云也。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乃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请益无替。及登戒法旋学律科。又隶经论。如是内外偕通矣。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谓氤曰籍汝少俊可为余造西方赞一本。遂襞纸援毫略不停缀。斯须已就。其辞典丽。清净佛国境物庄严。临文若现前矣。礼师读讫顾左右诸德曰。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也。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辩给难詶善于立破。礼师仰其风规。尝于稠人广众中宣言曰。氤之论端势若泉涌。从此闻天供奉朝廷。玄宗幸雒。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御史李竫同请氤于天宫寺讲净业障经。其疏亦氤之著述也。时一行禅师国之师匠。过虑将来佛法谁堪捍禦谁可阐扬。奏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集于洛京福先寺。大建论场。氤为众推许。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竖立大义六科。敌论诸师茫然屈伏。一行惊异曰。大法梁栋伊人应焉。余心有凭。死亦足矣。及乎大驾西还敕令扈从。乃有小疾上表。帝降中使赐药并方诏曰。法师将息。朕此药并方甚好。服食必差。所患痊愈早来西京。其顾遇也若此。仍属此际一行迁神。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推氤表白。法事方毕。宰相张燕公说执氤手曰。释门俊彦宇内罕匹。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于箧笥。由是其文流行天下也。开元十八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氤雄论奋发河倾海注。道士尹谦对答失次。理屈辞殚论宗乖舛。帝再三叹羡。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后撰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初玄宗注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虽提兔翰颇见狐疑。虑贻谬解之愆或作馀师之义。遂诏氤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更沈注想自发现行。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续宣氤造疏矣。四海向风学徒鳞萃。于青龙寺执新疏。听者数盈千计。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讲堂悉用香泥。筑自水际至于土面。庄严之盛京中甲焉。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遣门弟子赍遗表云。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得陪缁伍许自精修。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役。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属以时畅玄功德扬真化。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泉门自掩安沐尧风。夜台一归宁逢舜日。有定瘗于苍陇。无再谒于丹墀云。时帝览恻怛。遣中使内给事贾文瑰。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宣口敕。奉问氤弟子等。适闻法师迁神寂灭。痛惜良深。未审拟于何处安厝。赐到绢帛等。圣恩追悼。生荣死哀光于僧伍。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白塔存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江陵人。久居枝江碧溪精舍。脩东山法门。精勤坚苦。迹不出户限者。四十馀年。室迩人远。莫敢请谒。而声被遐裔。则天中宗朝。诏同玄奘恒景。入内供养。景龙中。求还故乡。上赐诗送。其徒荣之。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俊。江陵人也。住枝江碧涧精舍。修东山无生法门。即信忍二祖号其所化之法也。勤洁苦行迹不出寺经四十馀载。室迩人远莫敢请谒者。唯事杜默。如是声闻于天。天后中宗二朝崇重高行之僧。俊同恒景应诏入内供养。至景龙中求还故乡。帝赐御制诗。并奘景同归枝江。卒于本寺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额田,日本漆下郡人。少出家。武后长安元年(701)入唐留学,习三论宗。学业颖秀,曾入内宫讲经。玄宗开元六年(718)归日本,后因性鲠直而解任。晚年受命依长安西明寺之规模,建造大安寺。卒年不详。事迹据《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怀风藻》注。《怀风藻》收其在唐所作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褚氏。未详何许人。年踰龆龀。即出家。受具后。遂学毗尼于光州岸公。门下。素持诵法华至老尤不怠。上元元年。示疾终于钱唐之法华寺。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光。姓褚氏。喻龀出家方冠受具。诣光州和尚学通毗尼。于时夏浅德崇坛场属望。盖天赉真士为东南义虎。云雨慈昧笙镛道声。光持法华经创塔庙。洎没身不怠也。上元元年庚子仲秋示疾终于本寺。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八。是日驰阳昧昧淫雨㴓㴓。烈风崇朝嘉木为折。乃东土福尽之徵也。俄然喜气五色亭亭如盖。移晷不散偏映精庐。即西方往生之意也。初光未殁。其月三日质明。支疾凝神依色身观。弥陀具相现在其前。满庭碧华昔所未睹者。四日昧爽有异人请光为和尚。遂开目弹指曰。但发菩提心。至五日曼陀罗华自天而雨。门人神烈义津。追慕弗遑。各分法味。流布行化香火无穷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39 【介绍】: 唐僧。绵州巴西人,俗姓李。道士李荣侄。出家后,先修舍身苦行,继习般舟念佛,后入五台山,宝鉴禅师密授顿教。终住长安大荐福寺。能诗。王维曾师事十年,又为诗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东三衢人。开元初。至台山挂锡清凉寺。居鬻院。充典座职。日负薪樵。不堪劳苦。而每织竹鞋。贸有力者代之。时披纳衣出游。偶东北行可五里所。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气貌古朴。而神情澹雅。有童子随后。其实于义未尝识也。忽呼名童子觉一。使邀义就寺啜茶。乃相与入寺。遍阅诸院。见大阁三重。上下九间。皆黄金色。辉耀夺目。既而老僧谓义曰。山寒难住。可蚤还也。义唯诺辞出。仅百许步。回顾其地。莽然皆山林也。大历初。义上疏言状。诏即其地置金阁寺。以十节度助赀费。西域沙门纯陀为都料。盖造寺成。仍诏赐不空三藏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道义。江东衢州人也。开元中至台山于清凉寺粥院居止。典座普请运柴负重登高。颇有难色。义将竹鞋一緉转贸人荷担。因披三事纳衣。东北而行可五里。来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其貌古陋引一童子。名字觉一。老僧前行。童子呼请义东边寺内啜茶去。乃相随入寺遍礼诸院。见大阁三层上下九间总如金色闪烁其目。老僧令遣义早还所止。山寒难住。唯诺辞出寺。行及百步回顾唯是山林。乃知化寺也。却回长安。大历元载具此事由奏宝应元圣文武皇帝。蒙敕置金阁寺。宣十节度助缘。遂召盖造都料。一僧名纯陀。为度土木造金阁一寺。陀元是西域那烂陀寺喜鹊院僧。寺成后敕赐不空三藏焉。义不测其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