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页
僧印( 朱 )
法慈(名 道慈 )
丘寂之(字 德玄 )
丘杰(字 伟跱 )
丘渊之( 深之 字 思玄 )
僧表( 高 )
僧富( 山 )
僧惠休(世称 汤惠休、休上人 汤 )
僧璩( 朱、来 别称 得不还果 )
僧诠( 张 )
僧隐( 李 )
僧智一(别称 白猿梵 )
释宝公( 宝 )
释超辩( 张 )
其它辞典(续上)
僧昙超( 张 灵悟大师 别称 是龙 )僧印( 朱 )
法慈(名 道慈 )
丘寂之(字 德玄 )
丘杰(字 伟跱 )
丘渊之( 深之 字 思玄 )
僧表( 高 )
僧富( 山 )
僧惠休(世称 汤惠休、休上人 汤 )
僧璩( 朱、来 别称 得不还果 )
僧诠( 张 )
僧隐( 李 )
僧智一(别称 白猿梵 )
释宝公( 宝 )
释超辩( 张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9—492 【介绍】: 南朝齐僧。清河人。俗姓张。宋文帝元嘉末南来,至齐高帝初敕往辽东弘扬佛法,留二年,法化大行。归住钱塘之灵隐山。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清河张氏。躯干脩竦。可八尺。容声甚都。性专静好。探讨道妙。一食常坐。游始兴宿树下。有虎依随之。大明中。至金陵。齐太祖即位。诏往辽东。弘赞禅法。居二年。隐钱塘灵苑山。岁值大旱。一夕见老人拜于前曰。弟子龙也。居富阳之赤亭山。彼山群龙皆昆弟。然龙性嗔毒。惟弟子学佛。差善耳。今富阳之民。无故穿凿山麓。断坏地脉。于是群龙怒。不为致雨。且二百馀日矣。弟子虽力谏不听。惟法师。道德崇重。能一往说法诲之。以与生灵请福。而利益群龙。则幸甚。超辞以路险远。非杖屦可至。老人曰。此易耳。苟法师有意者。则吾身为床座。奚恤哉。俄有驴负超以行。至山中即大雨。寻县令知之。趣民办舟迎归灵范。他日老人诣超谢。超告以地无美饮。难以安众。老人为抚掌出泉。味甘冽。则今之灵苑抚掌泉也。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昙超。姓张氏。清河人也。身长八尺。蔬食布衣。独宿山林。虎兕不伤。建元末。栖钱塘灵苑山。夏常讲经。有一老人来听。诘其姓氏。曰。我非人。乃龙也。居富春鹿山之下。乡民凿山侵龙居。龙忿不雨。今累月矣。屈师一往诲化群龙。师允其请。且曰。吾此地亦无水。汝能致之乎。老人即抚掌。泉自涌出。今玉泉是也。师乃往彼结坛。为龙受戒。浮舟讲经。雨大沾洽。嘉定三年。赐号灵悟大师。 赞曰。 身世两忘 以道自胜 灵苑谈经 有龙来听 求泉泉生 求雨雨应 龙何为哉 惟师是令神僧传·卷第三
释昙超。姓张氏。清河人。形长八尺容正可观。蔬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都龙华寺。元嘉末南游始兴。遍观山水。独宿松下。虎兕不伤。大明中还都。至齐太祖即位。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还京。俄又适钱唐灵隐山。一定累日。忽见一人来礼曰。弟子居在七里滩。以富阳县人凿麓山下侵坏龙室。群龙共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已百日田地枯涸。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甘雨。润泽苍生功有归也。超许之。神乃去。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为龙咒愿。至夜群龙化作人来礼拜。超更说法。因乞三归。自称是龙。超请其降雨。乃相看无言。其夜与超梦云。本因忿立誓。师既导之以善。不敢违命。明日晡当降雨。至期沾足岁以。大熟以永。明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四。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昙超。姓张。清河人。形长八尺容止可观。蔬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上都龙华寺。元嘉末南游始兴遍观山水。独宿树下虎兕不伤。大明中还都。至齐太祖即位。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还京。俄又适钱塘之灵苑山。每一入禅累日不起。后时忽闻风雷之声。俄见一人秉笏而进。称严镇东通。须臾有一人至。形甚端正。羽卫连翩。下席礼敬自称弟子居在七里任周此地承法师至。故来展礼。富阳县人故冬凿麓山下为塼侵壤龙室。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馀日井池枯涸田种永罢。法师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致润泽苍生。功有归也。超曰。兴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贫道何所能乎。神曰。弟子部曲止能兴云不能降雨。是故相请耳。遂许之。神倏忽而去。超乃南行经五日至赤亭山。遥为龙咒愿说法。至夜群龙悉化作人。来诣超礼拜。超更说法。因乞三归。自称是龙。超请其降雨。乃相看无言。其夜又与超梦云。本因忿立誓。法师既导之以善。辄不敢违命明日晡时当降雨。超明旦即往临泉寺。遣人告县令。办船于江中。转海龙王经。县令即请僧浮船石首。转经裁竟。遂降大雨。高下皆足。岁以获收。超以永明十卒年。春秋七十有四。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朱氏。寿春人。少沈厚。耐劳苦。弃家得度。从彭城昙度。受三论。又从庐山慧龙。受法华义。还京师止中兴寺。大明中。徵君何默。请印为法匠。以大阐讲席。听者七百馀人。印学虽博涉。而偏嗜法华。故捉麈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没。寿六十五。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印。姓朱。寿春人。少而神思沈审安苦务学。初游彭城从昙度受三论。度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印禀味钻研穷其幽奥。后进往庐山。从慧龙咨受法华。龙亦当世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于是东适京师止中兴寺。复陶思涅槃及馀经典。宋大明中徵君何点招僧大集。请印为法匠。听者七百馀人。司徒文宣王东海徐孝嗣。并挹敬风猷屡请讲说。印戒行清严禀性和穆。含恕安忍憙愠不彰。时仗气之徒。问论中间。或厝以嘲谑。印神彩夷然曾无外意。虽学涉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以齐永元元年卒。春秋六十有五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兴乌程人,字德玄。年十七,为州西曹,兼直主簿。刺史王彧行县夜还,寂之不肯开门,待墨旨而后开。转主簿,迁故鄣县令。为政廉洁,有能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兴乌程人,字伟跱。性至孝。十四岁遭母丧,以熟菜有味,止食生菜。传忽梦见母曰:“汝啖生菜,遇虾蟆毒,灵床前有三丸药可服之。”杰惊起,果得药,服之下科斗子数升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深之。南朝宋吴兴乌程人,字思玄。东晋末,刘义隆为徐州刺史,渊之为长史。刘后即位为宋文帝,渊之以旧恩历官侍中、都官尚书、吴郡太守。卒于太常。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本姓高。凉洲人也。志力勇猛。闻弗楼沙国有佛钵。钵今在罽宾台寺。恒有五百罗汉供养钵。钵经腾空至凉洲。有十二罗汉。随钵停。六年后还罽宾。僧表恨不及见。乃至西踰葱岭。欲致诚礼。并至于宾国。值罽宾路梗。于宾。王寄表有张志模写佛钵与之。又问宁复有所愿不。对曰。赞摩伽罗有宝胜像。外国相传云。最似真相。愿得供养。王即命工巧。营造金薄像。金光陜高一丈。以真舍利置于顶上。僧表接还凉州。知凉土将亡。欲反淮海。经蜀欣平县。沙门道汪。求停钵像供养。今在彼龙华寺。僧表入矣。礼敬石像。住二载。卒于寺(云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生山氏。高阳人也。少孤笃学。美仪止。伪秦卫将军杨邕。襄阳习凿齿皆友善。听道安讲放光般若感悟。遂祝发为沙门。安没。还魏郡廷尉寺谢宾客。山行见一小儿。为群贼牵去。问之则曰。欲以其心肝祭神也。儿啼垢面视富。富即脱所著衣。遗贼曰。请毋用人祭。而用羊豕祭。此衣所以为羊豕价也。贼不可。富遂从贼取刀。㓟其腹。血淋漓仆道旁。贼大惊皆奔散。富虽困。犹能言。行路问而悲之。因相与抱持而哭。既送小儿还其家。又急以针线。缝其腹涂之验药。舆归寺。少时而差。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僧富。姓山。高阳人。父霸为蓝田令。富少孤居贫而笃学无厌。采薪为烛以照读书。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后遇伪秦卫将军杨邕资其衣粮。习凿齿携共志学。及听安公讲放光经。遂有心乐道。于是剃发依安受业。安亡后还魏郡廷尉寺。下帷潜思绝事人间。时村中有劫。劫得一小儿。欲取心肝以解神。富逍遥路口。遇见劫具问其意。因脱衣以易小儿。群劫不许。富曰。大人五藏亦可用不。劫谓富不能亡身。妄言亦好。富乃念曰。我幻炎之躯会有一死。以死济人。虽死犹生。即自取劫刀划胸至脐。群劫更相咎责四散奔走。即送小儿还家。路口时行路一人见富如此。因问其故。富虽复顿闷口犹能言。乃具答以事。此人悲悼伤心还家取针缝其腹皮。涂以验药。舆还寺将息。少时而差。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俗姓汤,善诗文,得徐湛之赏识。宋孝武帝令还俗受职,位至扬州从事。其诗受民歌影响多写儿女之情,诗风清新流畅,颇具情致。颜延之薄其诗,以为“委巷中歌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朱氏。吴人也。少为沙门。师事僧业。尤明十诵。工文章。涉猎书传。始居虎丘山。宋孝武闻其名。诏至京师为僧正。止中兴寺。时有沙门僧定。自称得不还果。璩集众详断。令现神足。定曰恐犯戒。故不现。璩曰。按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不能然。遂摈之。乃著戒众论。以示来叶。少帝准从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宗为法友。殁寿五十八。注胜鬘经。撰僧尼要事。行于世。释道俨者。雄丘小黄人。善毗尼。精研四部。融会众家。又覈梵汉异音旨归作决正四部毗尼论。大弘律教。游彭城没。寿七十五。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僧璩。姓来。吴国人。出家为僧业弟子。总锐众经尤明十诵。兼善史籍颇制文藻。始住吴虎丘山。宋孝武钦其风闻。敕出京师为僧正悦众。止于中兴寺。时有沙门僧定。自称得不还果。璩集僧详断令现神足。定云。恐犯戒故不现。璩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既虚诳事暴即日明摈璩仍著诫众论以示来业。璩既学兼内外又律行无疵。道俗归依车轨相接。少帝准从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崇为法友。袁粲张敷并一遇倾盖。后移止庄严。卒于所住。春秋五十有八。述胜鬘文旨。并撰僧尼要事两卷。今行于世。时又有道表律师。率真有高行。宋明帝敕晋熙王爽从请戒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张氏。辽西海阳人也。少以博学。游燕齐间。毁衣冠为沙门。通贯经论。后过江。讲演。名动京师。吴郡张恭。请居闲居寺。晚憩虎丘寺。诠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又于虎丘造人中金像。清确自守。居无储畜。平昌孟顗。于馀杭立方显寺。以延诠。而诠亦以嗜披览。致双瞽疾。既笃。常见所造二像在西壁。弟子法朗梦数人捧一金台至。问之答曰。迎诠法师。旦果卒于临安董功曹家。县令阮尚之。使葬曰土山郭文举冢右。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诠。姓张。辽西海阳人。少游燕齐遍学外典。弱冠方出家复精鍊三藏。为北土学者之宗。后过江止京师。铺筵大讲。化洽江南。吴郡张恭请还吴讲说。姑苏之士并慕德归心。初止闲居寺。晚憩虎丘山。诠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入吴又造人中金像。置于虎丘山之东寺。诠性好檀施周赡贫乏。清确自守居无兼币。后平昌孟顗于馀杭立方显寺。请诠居之。率众翘勤禅礼无辍。看寻苦至。遂乃失明。而策厉弥精讲授不废。吴国张畅张敷谯国戴颙戴勃并慕德结交。崇以师礼。诠后暂游临安县投董功曹家。功曹者清信弟子也。诠投止少时便遇疾甚笃。而常见所造之像来在西壁。又见诸天童子皆来侍病。弟子法朗梦见一台数人捧之。问何所去。答云。迎诠法师。明旦果卒。县令阮尚之使葬白土山郭文举之冢右。以拟梁鸿之附要离也。特进王裕及高士戴颙。至诠墓所刻石立碑。唐思贤造文。张敷作诔。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出李氏。秦州陇西人也。八岁弃家。十二为沙门。通十诵。诵维摩法华。从西凉玄高法师。究明禅慧。而深晓律要。复西游巴蜀。还止江陵琵琶寺。且咨业于慧彻。声被荆楚。时山阳王刘休佑为州将。张岱为长史。皆禀戒法。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税驾问道。及病。问日早晚。曰已中。乃索水盥漱。泊然而化。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僧隐。姓李。秦州陇西人。家世正信。隐年八岁出家便能长斋。至十二蔬食。及受具戒执操弥坚。常游心律苑妙通十诵。诵法华维摩。闻西凉州有玄高法师禅慧兼举。乃负笈从之。于是学尽禅门深解律要。高公化后。复西游巴蜀专任弘通。顷之东下止江陵琵琶寺。咨业于慧彻。彻名重当时。道扇方外。隐研访少时。备穷经律。禅慧之风被于荆楚。州将山阳王刘休祐及长史张岱。并咨禀戒法。后刺史巴陵王休若及建平王景素。皆税驾禅房屈膝恭礼。后卧疾少时。问侍者。日中未。答云。已中。乃索水漱口。颜貌怡然忽尔从化。春秋八十矣。时江陵上明寺复有成具律师。亦善十诵及杂心毗昙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居钱塘灵隐寺,精守戒范。善长啸,听者悲凉,谓之哀松梵。于涧边养一白猿,有时逸去,呼之即至,时称白猿梵,称智一为猿父。后群猿继至,每众僧斋讫,敛饭送猿台所,后人名为饭猿台。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居灵隐山中。标致高洁。翛然有出尘韵。望之知其为世外士也。姿性善啸。引声一发。窅眇入云。抑杨纵翕。殊合律吕。飕飗凄切。听者生哀。谓之哀松梵。养一白猿。远放林壑。伫立呼之。调极清婉。猿则随至。谓之白猿梵。众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赞咏。塔下歌谣。或呗起经筵。或颂流斋会。使物类感之。则此心之虚灵。进于善矣。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智一者。不详何许人也。居灵隐寺之半峰。精守戒范而善长啸。啸终乃牵曳其声。杳入云际。如吹笳叶若揭游丝。徐举徐扬载哀载咽。飕飗凄切听者悲凉。谓之哀松之梵。颇生物善。或在像前赞咏流靡。于灵山涧边养一白猿。有时蓦山踰涧久而不还。一乃吮吻张喉作梵呼之则猿至矣。时人谓之白猿梵。召一公为猿父。犹狙公也。其后涧边群狙聚焉。每至众僧斋讫。歛生饭送猿台所。后令山童呼三二声。则群猿竞至。洎乎唐武宗废教。伊寺毁除焉。鞠为茂草之墟饭猿于台。事皆堙灭一师不详所终。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三
沙门宝公者。嵩山高栖士也。旦从林虑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将隅中。忽闻钟声。寻响而进。岩岫重阻登陟而趋。乃见一寺。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所。看额云灵隐之寺。门外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啄或踊或卧。回眸盻宝。宝怖将返。须臾见胡僧外来。宝唤不应。亦不回。顾直入门内犬亦随。入良久宝见。人渐次入。门屋宇四周房门并。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宝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闻东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讫自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馀里。末后一僧从空而下。诸人竞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竖义。有一后生聪俊难问。词音锋起殊为可观。不觉遂晚。宝本事鉴为和尚。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因整衣而起白诸僧曰。鉴是宝和尚。诸僧直视宝。顷之已失灵隐寺所在。宝但独坐于柞木之下。一无所见。唯睹岩谷。禽鸟翔集喧乱。及出山以问尚统法师。尚曰。此寺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年岁久远贤圣居之。非凡所住。或沈或隐迁徙无定。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超辩。姓张。燉煌人。幼而神悟孤发履操深沈。诵法华金刚波若。闻京师盛于佛法。乃越自西河。路由巴楚。达于建业。顷之东适吴越观瞩山水。停山阴城傍寺少时。后还都止定林上寺。闲居养素毕命山门。诵法华日限一遍。心敏口从。恒有馀力礼千佛凡一百五十馀万拜。足不出门三十馀载。以齐永明十年终于山寺。春秋七十有三。葬于寺南。沙门僧祐为造碑墓所。东苋刘协制文。时有灵根释法明。祇洹释僧志。益州释法定。并诵经十馀万言。蔬苦有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