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82 183 184 185 186 188 189 190 191 下一页
释行霆(号 镜庵 )
释彦岑(号 圆极 )
释祖朗( 李 )
闾邱公显
释元聪(字 蒙叟 号 蒙庵 佛智 朱 )
释祖先( 王 字 破庵 )
释净全(号 无用 翁 )
释了明(别称 明大禅、大禅明 )
释达观(号 息庵 赵 )
释福灯( 屈 )
丘泰(字 义仲 高 )
邱泰( 高 字 仲义 )
僧了宣( 潘 )
释悔明(号 真懒子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惟谨(号 雪庵 )释行霆(号 镜庵 )
释彦岑(号 圆极 )
释祖朗( 李 )
闾邱公显
释元聪(字 蒙叟 号 蒙庵 佛智 朱 )
释祖先( 王 字 破庵 )
释净全(号 无用 翁 )
释了明(别称 明大禅、大禅明 )
释达观(号 息庵 赵 )
释福灯( 屈 )
丘泰(字 义仲 高 )
邱泰( 高 字 仲义 )
僧了宣( 潘 )
释悔明(号 真懒子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祖朗,姓李氏,蓟人也。蚤岁出家,清操自矢。金大定中,历主崇寿、香林诸寺。真祐间,赐号“圆通大师”。日诵弥陀几万声,年七十有四,将示寂,告其徒曰:“吾缘尽矣。”其徒讶之。踰七日,口占偈曰:“咄者皮袋,常为患害。继祖无能,念佛何赖?来亦无来,去亦无碍。四大五阴,一时败坏。且道犹有不败者乎?”良久云:“浮云散尽月升空,极乐光中常自在。”遂跏趺而卒。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熙二年(1175)任黄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聪(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号蒙庵,赐号佛智,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俗姓朱。年十九去儒入释,从龟峰僧璘游。璘殁,从晦庵慧光学。慧光殁,往见密庵咸杰于焉居,见且庵守仁于长芦,见瞎堂慧远于灵隐,见水庵宗一于净慈,见谁庵宗演于高亭,见佛照德光于光孝,见复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密庵迁径山,元聪为第一座,声名益起。年四十,自光孝开堂,为晦庵嗣。后住庐山云居九年。又历住长芦、雪峰、径山。宁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事见《后乐集》卷一八《径山蒙庵佛智禅师塔铭》。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1211 【介绍】: 宋僧。广安人,俗姓王,字破庵。嗣华藏,历住卧龙、荐福、灵岩、穹窿、资福等寺,后为广寿慧云寺开山住持。六坐道场,皆王公巨卿所请,时甚荣之。全宋诗
释祖先(一一三六~一二一一),号破庵,广安新明(今四川广安)人。俗姓王。幼丧父母,从罗汉院僧德祥出家。出峡依澧州德山涓禅师落发。遍参诸方,历谒沩山行、虎丘瞎堂远、净慈月堂昌、双林水庵、乌巨密庵等禅师。后归蜀,历住果之清居、梓之望川、夔门卧龙山咸平等寺。又出峡,历住常州荐福、真州灵岩、平江秀峰、临安广寿慧云、平江穹窿山福臻、湖州凤山资福等寺。宁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六。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破庵祖先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所附宗性撰《行状》。 祖先诗,以辑自《语录》及他著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偈赞合为一卷。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祖先字破庵。广安王氏子也。幼岁出家力参祖道。夜不安寝。一衲随身。闻密庵大弘临济之宗。遂腰包参谒。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锥拶。一日密庵上堂示众。忽有省。后密庵住灵隐。命师分座。偶有道者问曰。猢狲捉不住时奈何。师曰。用捉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有讲楞严座主。求示。师说偈曰。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时有石田法薰参师。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诘之。薰对曰。焦砖打破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师颔之。后出世为嗣法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祖先,字破庵,广安王氏子也。幼岁出家,力参祖道,夜不安寝,一衲随身。闻密庵大宏临济之宗,遂往参谒,密庵深加勘发。一日,密庵上堂示众,忽有省。后密庵住灵隐,命之分座,偶有道者问曰:“猢狲捉不住奈何?”先曰:“用捉作甚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有讲《楞严》座主求示,先说偈曰:“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时有石田法薰往参,先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话诘之,薰对曰:焦砖打破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先颔之,后付以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越州诸暨人。姓翁氏。世业农。少与父兄躬耕。凡至林壑泉石间。必宴坐忘归。人异之。甫冠即出家。师授以经典。略无所解。乃幡然入径山。谒妙喜。喜问汝有何能。曰。能打坐。又问打坐何为。曰。若问何为。直是无下口处。喜奇之。师生长田家。朴野而无缘饰。目不知书。人呼为翁木大。一日集众采椒。师与焉。同辈戏之云。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师即应声云。含烟带露已经秋。颗颗通红气味周。突出眼睛开口笑。这回不恋旧枝头。众大惊。自是刮目。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命给度一人。喜令侍者十辈。各探筹卜其分。缘师得之。九人者不平。更相谇语。果命复探之。师再获。若是三探三得之。遂祝发受戒。拙庵光居灵隐。俾典宾。混源密。主净慈。命分半座。师志在晦藏。无应世念。然天资夙成。不假师授。虽不识一丁。而吐辞发语。形为偈颂。老师宿学。所不能及。尚书尤公袤。宝文王公厚之。丞相钱公象祖。皆与师为方外交。尝自赞曰。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嬴得蒲江湖。因自号无用。累典大刹。最后住四明之天童。开禧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僧腊四十五。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嗣晦庵光。光嗣妙喜。则密乃师之侄行。而不以分座。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肝肠是务。不拘拘于形迹间。故可贵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了明。秀州人。妙喜会中龙象。丛林所谓明大禅也。身长八尺。腹大十围。所至人必聚观之。始妙喜谪梅州。州县防送甚严。或以为祸在不测。师为荷枷。以行间关。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贬所。衲子追随。问道者。率不下二三百人。妙喜。以斋粥不给。且虑祸。尝勉之令去。师辄不肯。以身任斋粥。每肩栲栳行乞。至晚即数十人为之荷米面薪疏。食用之属。成列以归。衲子虽多。无不具足。如是者十七年如一日。妙喜法嗣之盛。在贬所接者居其半。师之力也。妙喜被旨复僧衣自便。继被旨往育王。师尝在座下。师为人豪迈。机锋敏速。妙喜室中。不许衲子下喝。师每入室。必振声一喝而退。妙喜一日榜方丈前云。下喝者罚一贯钱。师见之。乃密具千钱于袖中至室中。先顿于地。高声一喝便出。如是者数矣。妙喜无如之何。再榜曰。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师见之。即骤步往库司语曰。和尚要十两金。主事者不疑。即与之。乃遣行者随往方丈。师袖之以入。复顿于地。高声一喝。而妙喜大骇。入室罢徐问知其然。为之一笑。每语师云。你这肥汉。如是会禅。驴年也未梦见在。然念其勤劬之久。举令出住舒州之投子。先是。投子诸庄。牛遭疾疫。死毙几尽。比岁不登。师以大愿力。化二百只牛。以实之。连岁大稔倍尝。颇有异迹。迁住长芦。衲子辐凑。丛林改观。及妙喜住径山。师来供施。及饭大众。洎归长芦。妙喜送以偈云。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长芦长老恁么来。妙喜空费一张口。从教四海妄流传。野干能作师子吼。孰云无物赠君行。喝下铁围山倒走。后奉诏住径山。道望愈著。先是。阳和王。梦一异僧。长大皤腹缓行。言欲化苏州一庄。觉而异之。未言也。翼日师忽杖履徒步而至。门者呵。不止。以白。和王出见之。遥望师奇伟。与梦中见者无异。遽呼其眷属。出观之。眷属并炷香作礼。茶罢。师首言。大王庄田至多。可施苏州一庄。以为径山供佛斋僧。无穷之利。和王未有可否。因令一办斋。师饭罢便出。更无他语。时内外閧然传言。和王以苏州庄。施径山长老。遂达孝宗。会和王入朝。上为言。闻。卿舍苏州一庄施径山。朕当为蠲免赋税。和王谢恩归。次日以书至径山。请师入城。而二日前。先已迁化矣。自是和王。宴居寤寐之际。或少倦交睫。即见师在前。语曰。六度之大。施度为先。善始善终。斯为究竟。和王即以庄隶径山。此庄。岁出十万。犁牛舟车。解库应用。百事具足。师于缁素。有大因缘。所在施供云委。衲子臻萃。佛事殊胜。江浙两湖皆号之。为布袋和尚再出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了明者。不知何许入。长身大腹。所至惊众。众皆称之曰。大禅大禅。机锋敏疾。仪度豪朗。为妙喜杲禅师会中之龙象。当妙喜住育王时。室中不许下喝。大禅每入室。必振声一喝而退。妙喜榜示曰。下喝者罚钱一贯。大禅乃密袖千钱。先顿于地。高声连喝而出。妙喜曰。柰者汉何。再榜曰。下喝者罚当日堂供一中。大禅即往言库司。和尚要金十两。主事者不疑与之。随袖以入。复顿于地。高声一喝。妙喜大骇。徐问知之。为之一笑。一日妙喜谓大禅曰。你者肥汉。如是会禅。驴年未梦见在。大禅曰。灵山授记。何异今日。妙喜乃以德山托钵因缘。徵其节目。大禅对曰。凛凛吹毛炤胆寒。不容拟议岂容传。抬眸已是身三段。此是吾家红铁团。妙喜叹曰。此话它日大行去在。于是出赴投子。丛席改观。次迁长芦。百废俱修。尝过径山。省妙喜。妙喜送以偈曰。人言棒头出孝子。我道怜儿不觉丑。长芦长老恁么来。妙喜空费一张口。从教四海妄流传。野干能作狮子吼。孰云无物赠伊行。喝下铁团颠倒走。大禅既主长芦。颇著异迹。虽万指周旋。而檀施如山。故时以布袋和尚拟之。晚年继席径山。室中惟以台山婆子话。验学者。遁庵以偈嘲曰。一按牛吃草。一与贼过梯。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大禅答曰。干戈中有太平基。不用干戈始得之。若无举鼎拔山力。千里乌骓不易骑。径山当妙喜迁化之后。其法政大禅为之再新。然岁计浩大。知事以将来不给为谏。大禅独以龙天常住慰之。杨和王梦。一异僧长大皤髯。坦腹缓行。言欲化苏州一庄。王异之。次旦大禅杖履而至。阍人不能止。急启王。王立见大禅。奇伟与梦合。乃炷香设礼。大禅首言。大王庄田至广。可施苏州一所。以供佛僧。无穷之利也。王未可否。大禅斋毕。便出。无他语。是时内外訇传。和王以苏州庄田。施径山大禅布袋和尚。王入朝。孝宗闻王舍业。为王助喜。王谢归。遣使至径山。请大禅。而大禅前二日无疾别众示化矣。自是和王宴居寤寐。或少交睫。即见大禅在前。语曰。六度之大。施度为先。善始善终。则为究竟。王嗟慕即以庄𨽻径山。此庄岁计十万。舟库皆备。乃大禅之遗光也。初妙喜谪梅州。防送甚严。或为祸在不测。大禅挺力。荷枷从行。而师资仪礼。旦夕益慎。至贬所。衲子追随者。率二三百辈。妙喜以斋用不给。复虑生议。尝勉之令去。大禅曰。不可。衲子所抱者道也。所履者义也。况重茧千里。咨决为事。纵拮据辛劳。风波不定。听之龙天。安忍弃之。遂身任斋粥。每日肩栲栳。行乞至晚。则数十人为之荷饙。成列而归。衲子虽多。无不具足。如是十六年。似一日。顾妙喜法嗣之盛。在贬所接者居其半。大禅明之力也。 赞曰。禅师明公。于盘错之际。执礼凛若冰霜。可法也。及读其生平语句。如神锋出匣。截铁如泥。稽其行事。顺逆普应。灵异叠出。一时疑为慈氏下生。抑何神也。经云。譬如心王宝。随心现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信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达观(一一三八~一二一二),号息庵,俗姓赵,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出家于本县之法惠寺,师正觉。游方参天童应庵、道场无庵、天封水庵。开法于严之灵岩,阅四五刹。晚自金山被旨灵隐,越四载,告老请归天童。宁宗嘉定五年卒,年七十五。事见《北涧集》卷一○《天童山息庵禅师塔铭》。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福灯者,姓屈氏,曲阜人也。爰自妙龄慕善,出家为童行。时云游济南,投开元寺普贤院,安居日久,礼真教大师善慧披剃。循序受课,起止自持,罔不有恒。一日语福灯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道至妙,苟非我辈,孰能阐扬。汝其念之,当择有缘之地,以回胜事。”他日,福灯飞锡北来,道过徂徕山下羊栏村。旧有四禅寺废址,石佛断碑犹存,摩挲可识,盖创于北齐清河二年。福灯时与道侣法润,结庵上峪,或迎送约束,或求化僧储。往来维行斯地,观其古迹荒废,未尝不恻然动怀。屡见檀越,高年硕德,具说修建之意,翕然喜从。及建筑方兴,周览形胜,佥曰:“此污下废败之地,不可荐修,寺宇当别卜善地。”乃去古基北数百步间,选地数亩,形势爽垲,宜建佛宫。且辟荒榛,起磐石,新基既成。乃鸠工遴材,以经以营。栋宇雄壮,檐殿高揭,窗牖疏明,法堂、丈室、僧寮、香积,于焉具备。复裒集钱三百贯,依上畔经本军军资库纳讫钱数,乞示寺额,乃蒙特赐“法云禅寺”。大定十八年,刘贤为之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筠州高安人,字义仲,后更名高。孝宗淳熙间,曾到股以疗父疾。父死,家徒四壁,竭力奉母。转运副使赵彦操闻于朝,孝宗御笔书付史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1 【介绍】: 宋僧。明州人。俗姓潘。治天台教典,与比丘善荣等写经造像,唯力是视。修法华忓法二十七年,预知归期,终于明州宝林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修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生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念佛号。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了宣。四明人。修法华三昧。前后二十七期。过午不食。未尝违日𠷳。与同修善荣。为心友。每阅经有疑。必造荣室决之。一日默坐甚久。荣曰。今日何为。师曰。归期已近。道义难忘。不觉如此。请君专心进道。当于净土重会。荣笑曰。正欲见君作略。师自此示疾。将终请众。讽弥陀经。称佛号。遽起端坐。书偈云。性相情忘。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悉利。即合掌瞑目而去。嘉泰元年也。后三年。荣亦趺坐脱去。人谓赴师之约云。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凡所脩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棱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二人结誓往生。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安养,从之念佛者众。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荣曰:“正所幸愿。”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号佛,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室利。”合掌而逝。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阇维舍利无算。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言毕,蜕然而化。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