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9,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邪言
邪辟
中邪
破邪
贪邪
邪山
止邪
胜邪
柔邪
远邪
邪辞
邪计
邪论
邪志
邪秽
《漢語大詞典》:邪言
谬论。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今骨肉未寒,一旦为邪言所惑,顿欲改适,莫説被外人谈议,只怕自己肉心上也过不去哩。”
分類:谬论
《漢語大詞典》:邪辟
见“ 邪僻 ”。
分類:邪辟
《高级汉语词典》:邪僻
乖戾不正
分類:邪僻
《國語辭典》:邪僻  拼音:xié pì
不合正道。《荀子。劝学》:「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韩非子。解老》:「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
《國語辭典》:中邪  拼音:zhòng xié
著魔。《红楼梦》第二五回:「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
《漢語大詞典》:破邪
破除邪恶。 唐 李商隐 《上河东公启》之二:“爰记亨涂,风闻妙喻,虽纵幕府,常在道场。犹恨出俗情微,破邪功少。” 闽 徐夤 《辇下赠屯田何员外》诗:“封章频得帝咨嗟,报国唯将直破邪。”
分類:破除邪恶
《漢語大詞典》:贪邪(貪邪)
(1).贪婪奸邪。 汉 贾谊 《旱云赋》:“阴阳分而不相得兮,更惟贪邪而狼戾。”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案 延 ( 繇延 )质性贪邪,所在荒乱。” 明 吴应箕 《熹朝忠节死臣列传·周宗建》:“工部主事 曹钦程 论劾 宗建 削籍听勘。 钦程 者,最贪邪无行。”
(2).贪婪奸邪的人。隋书·礼仪志二:“黜退贪邪。”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 葛洪 生于衰 晋 之世,閔时俗之流荡,疾贪邪之竞进。”
分類:贪婪奸邪
《漢語大詞典》:邪山
佛教语。喻谬论。以高山譬况,故有此喻。 唐 刘禹锡 《赠长沙赞头陀》诗:“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峯。” 唐 刘禹锡 《送慧则法师上都因呈广宣上人》诗引:“行而宣教者,摧破邪山之支也。”
《分类字锦》:止邪
礼记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分类:止邪教化
《漢語大詞典》:胜邪
古剑名。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欧冶 ﹞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闕。”
《漢語大詞典》:柔邪
阴柔邪辟。 宋 范仲淹 《易义·巽》:“若夫巽之为德,其失也伪,非君子之体之,则入乎柔邪之道矣。”
分類:阴柔邪辟
《漢語大詞典》:远邪(遠邪)
避开邪道。管子·牧民:“严刑罚,则民远邪。”史记·货殖列传:“地小人众,俭嗇,畏罪远邪。”
分類:避开邪道
《漢語大詞典》:邪辞(邪辭)
亦作“ 邪词 ”。 不合正道的言论。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七国以前皆良史乎?而史墨之邪词,纪於《左氏》焉。”
《漢語大詞典》:邪计(邪計)
邪诈的计谋。后汉书·虞诩传:“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新唐书·李德裕传:“陛下照其邪计,从党人中来,当遏絶之。”
分類:计谋
《漢語大詞典》:邪论(邪論)
谬说,邪曲之论。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青蝇不能秽垂棘,邪论不能惑 孔 墨 。”
分類:邪曲
《漢語大詞典》:邪志
邪佞的心志。《穀梁传·隐公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汉书·谷永传:“定心为善,捐忘邪志。”
分類:邪佞心志
《漢語大詞典》:邪秽(邪穢)
邪恶污秽。荀子·劝学:“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史记·乐书:“天子躬於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剪灯新话·牡丹灯记》:“人乃至盛之纯阳,鬼乃幽阴之邪秽,今子与幽阴之魅同处而不知,邪秽之物共宿而不悟,一旦真元耗尽,灾眚来临……可不悲夫!”
分類:邪恶污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