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岂期(岂期)  拼音:qǐ qí
那里想得到。唐。元稹《莺莺传》:「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分类:那里元稹
《国语辞典》:焉得  拼音:yān dé
1.怎么能。《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2.在那里能够得到。《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分类:那里能够
《国语辞典》:便不  拼音:biàn bù
岂不、那里不是。《董西厢》卷三:「侵晨等到合昏个,不曾汤个水米,便不饿损卑末?」
《漢語大詞典》:那边
在那里;(不在说话人这里而在别处)例如:站到那边去,等我叫你。
《漢語大詞典》:分地
亦作“ 分墬 ”。
(1).分封土地。《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晋文侯 问政於 舅犯 。 舅犯 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
(2).分割土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二 晋 不战而分地,不耕而穫之。”
(3).遍地;随地。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赋》:“中天起浪,分地泻波。” 宋翁卷 《晓对》诗:“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
(4).谓区分土质所宜,种植五谷。 南朝 梁 沈约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飭农分地,人粒惟始。” 唐 王维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分地依 后稷 ,用天信 重黎 。” 赵殿成 笺注:“ 后稷 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闢土殖穀,以用养民。”
(5).分防之地。 宋 岳珂 《桯史》附录《吁天辨诬通叙》:“ 淮西俊 之分地, 赵鼎 命之,怯敌不行。迨先臣一战而捷, 俊 则耻之。”
(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 萧队长 想知道屯子里人对头年分地的印象。”
亦作“ 分墬 ”。
(1).诸侯的封地。史记·项羽本纪:“﹝ 张良 ﹞对曰:‘ 楚 兵且破, 信 ( 韩信 )、 越 ( 彭越 )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汉书·地理志下:“至 襄王 以 河内 赐 晋文公 ,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 颜师古 注:“墬,古地字。”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三年:“又封 三宝努 为 楚国公 ,以 常州路 为分地。”
(2).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分到的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耕种分地,向封建主缴纳地租或服劳役。
《国语辞典》:怎知  拼音:zěn zhī
那里知道。如:「一切均已安排妥当,怎知事情突然有了变卦!」《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我前日认是奉公执法,怎知反被奸徒所骗。」明。张凤翼《红拂记》第一八出:「为郎才女姿,非是云邀雨期,这情踪傍人怎知?」
《國語辭典》:借重  拼音:jiè zhòng
1.借别人的地位、名望来抬高自己。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六:「假名梅圣俞,毁及范文正公,而天下骇然不服矣。且文正公与欧阳公、梅公立朝同心,讵有异论?特圣俞子孙不耀,故挟之借重以欺世。」
2.借用他人的力量,多用作请人帮忙的敬词。《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如今要借重大爷,明日早晨把客座里收拾乾净了。」《红楼梦》第六回:「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也作「藉重」。
《国语辞典》:恶有(恶有)  拼音:wū yǒu
怎么有、那里有。《战国策。秦策》:「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分类:恶有那里
《漢語大詞典》:伊行
(1).她那里。 宋 晏几道 《临江仙》词:“月堕枝头欢意,从前虚梦 高唐 ,觉来何处放思量。如今不是梦,真箇到伊行。” 宋 周邦彦 《风流子》词:“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2).指她们。 清 李渔 《风筝误·释疑》:“我记得初报状元那一晚,曾做箇恶梦,梦中的人就是这副嘴脸,记在恶梦里,受伊行无限凌亏。”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怪封章不齐,致佳人怨悲;恨颁来不迟,把伊行怒回。”
(3).你这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当时闻语,和俺也恓惶。遣妾将汤药来到伊行。却见先生,这里恰待悬梁。”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歌鱼水,咏兔罝,国士贤臣都在野。媿吾儕,智术多疎;羡伊行,计策偏奢。”
(4).指你等、你们。 清 李渔 《慎鸾交·私引》:“高朋盈座,为伊行,交情欠和。” 清 李渔 《久要》:“我奉劝伊行,莫把无情咎。我私心岂不恋温柔。”
《国语辞典》:何足算  拼音:hé zú suàn
那里可以算数。表示不算数。《论语。子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國語辭典》:鬓角(鬢角)  拼音:bìn jiǎo
两鬓下垂的部位。如:「爸爸的鬓角都花白了。」也作「鬓脚」。
《国语辞典》:那下  拼音:nà xià
那里、那处。《景德传灯录。卷二一。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曰:『这里是什么处所?』师揖曰:『去那下吃茶去。』」
分类:那里
《國語辭典》:那儿(那兒)  拼音:nǎ ér
1.何处。如:「你家住在那儿?」也作「那里」。
2.否定的谦词。如:「那儿!那儿!多亏您的资助,才能渡此难关。」也作「那里」。
《國語辭典》:那儿(那兒)  拼音:nà ér
1.彼处。如:「别把东西放在那儿,容易搅混。」
2.彼时。如:「打那儿起,他就每天清晨念半个小时的英文。」
《漢語大詞典》:那答
亦作“ 那搭 ”。 指代处所。那边;那里。 元 卢挚 《沉醉东风·闲居》曲:“恰离了緑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那搭儿别是一重天,尽都是翠柏林峦。”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兀的看山那搭,红日直下,有个桃源洞人家。”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明 冯惟敏 《新水令·忆弟时在秦州》曲:“那搭儿鹤长鳧短,且埋头山水间。”
《国语辞典》:何消说(何消说)  拼音:hé xiāo shuō
那里需要说。反问语气,表示必然如此,不用说也知道。《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这个何消说?我从来是一点水一个泡的人,比不得媒人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