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法不可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不可避,依善恶之业因苦乐之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生者不可避老。三、病不可避,生者不可避病。四、死不可避,生者不可避死。五、罪不可避,有罪业,则恶道之苦果不可避。六、福不可避,有善业,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七、因缘不可避,如是之因,和于如是之缘,生吉凶祸福贫富寿夭,是法尔之道理不可避。见法苑珠林六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不可避〕,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
〔二、老不可避〕,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不可得。故云老不可避。
〔三、病不可避〕,谓人强健之时,行步轻捷,饮食自恣。若四大不调,或业缘所感,疾病卒至,眠伏床枕,不能起离,欲使常安无病,终不可得。故云病不可避。(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死不可避〕,谓人生于世,一期果报,或夭、或寿,皆由前定,毫发无差,业尽报终,岂容逃免。故云死不可避。(一期者,自生至死也。)
〔五、罪不可避〕,谓人愚痴邪见,不信三宝,不忠不孝,多造恶业,生遭刑法,死堕恶道,如影随形,欲求脱免,了不可得。故云罪不可避。(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六、福不可避〕,谓人先世敬重三宝,持戒修善,常行惠施,忠孝君亲;于后世时,生人天中,安乐富贵,随意受用,如此福报,似响应声,毫发无失。故云福不可避。
〔七、因缘不可避〕,能生为因,助成为缘。由前生依如是因,则今世遇如是缘。所谓父母兄弟,妻子田宅产业等,或得如意,或不如意,皆由前生作善恶业因,今世则招贫富苦乐业缘之报。故云因缘不可避。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有比丘因恶名住林中欲自杀,正住天神说偈晓之,即得道果。
四仙避死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参见:杀鬼)
【三藏法数】
(出出曜经)
昔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命促,却后七日,皆当命终。共相议言,我等既得五通,以己神力,何所不办,岂不能避此难也。四人虽各往避,死终不免。佛以道眼,观见其死终不可避,而说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梵语梵志,华言净裔。五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三回眼千里,四呼名即至,五石壁无碍也。)
〔一、入海〕,入海者,言吾入大海,上不至表,下不至底,正处中间。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命亦终尽。
〔二、入山〕,入山者,言吾入须弥山,擘山两开,入中还合。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命亦终尽。(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隐空〕,隐空者,言吾踊身虚空中,隐形无迹。无常杀鬼,焉知我处?七日期满,自空堕地而死。犹如果熟,自然脱落。
〔四、居廛〕,居廛者,言吾当隐居大市之中,众人猥闹,各不相识。无常杀鬼,随得一人,何必取吾?七日期满,于众人中,亦自命终。
阿避陀羯刺拿
【佛学大辞典】
(堂塔)Aviddhakarn!a,译曰不穿耳。在中印度波罗奈斯国东,战主国之伽蓝。昔国王为睹货逻国沙门建立。西域记七记其因缘。
婆罗门避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有四梵志,各得五通,欲免死,一上空,一入大海,一入山腹,一入大地,皆不免死。佛因说苦空无常无我四法。(参见:山海空市)。此经出于增一阿含增上品。
山海空市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止观七曰:「若觉无常过于暴水猛风掣电,山海空市无逃避处。」辅行曰:「法句经二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神通。知后七日一时皆死,共议之。我等四人有五通力,翻覆天地,扪摸日月,宁不可避死乎?一人云:吾入大海下至地,上出水。一人云:吾入须弥之腹,还合其山。一人云:吾转举于空中。一人云:吾入大市之中。皆云避于如是处,无常之杀鬼,岂知我处耶?议毕,谒王述其意而去。过七日市监奏王曰:『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云一人已死,馀三岂免?』」法句譬喻经二,举此因缘。(参见:杀鬼)
福不可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法不可避)
【三藏法数】
谓人先世敬重三宝,持戒修善,常行惠施,忠孝君亲;于后世时,生人天中,安乐富贵,随意受用,如此福报,似响应声,毫发无失。故云福不可避。
七法不可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不可避,依善恶之业因苦乐之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生者不可避老。三、病不可避,生者不可避病。四、死不可避,生者不可避死。五、罪不可避,有罪业,则恶道之苦果不可避。六、福不可避,有善业,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七、因缘不可避,如是之因,和于如是之缘,生吉凶祸福贫富寿夭,是法尔之道理不可避。见法苑珠林六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不可避〕,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
〔二、老不可避〕,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不可得。故云老不可避。
〔三、病不可避〕,谓人强健之时,行步轻捷,饮食自恣。若四大不调,或业缘所感,疾病卒至,眠伏床枕,不能起离,欲使常安无病,终不可得。故云病不可避。(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死不可避〕,谓人生于世,一期果报,或夭、或寿,皆由前定,毫发无差,业尽报终,岂容逃免。故云死不可避。(一期者,自生至死也。)
〔五、罪不可避〕,谓人愚痴邪见,不信三宝,不忠不孝,多造恶业,生遭刑法,死堕恶道,如影随形,欲求脱免,了不可得。故云罪不可避。(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六、福不可避〕,谓人先世敬重三宝,持戒修善,常行惠施,忠孝君亲;于后世时,生人天中,安乐富贵,随意受用,如此福报,似响应声,毫发无失。故云福不可避。
〔七、因缘不可避〕,能生为因,助成为缘。由前生依如是因,则今世遇如是缘。所谓父母兄弟,妻子田宅产业等,或得如意,或不如意,皆由前生作善恶业因,今世则招贫富苦乐业缘之报。故云因缘不可避。
避罗
【佛学大辞典】
(植物)果名。(参见:频婆)
避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婆罗门避死经之略名。
嚩驲啰阿避庚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日经疏八注曰:「嚩驲罗阿避庚经,译云金刚起经也。」梵Vajra-abhyudaya。
生不可避
【三藏法数】
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
老不可避
【三藏法数】
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不可得。故云老不可避。
病不可避
【三藏法数】
谓人强健之时,行步轻捷,饮食自恣。若四大不调,或业缘所感,疾病卒至,眠伏床枕,不能起离,欲使常安无病,终不可得。故云病不可避。(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死不可避
【三藏法数】
谓人生于世,一期果报,或夭、或寿,皆由前定,毫发无差,业尽报终,岂容逃免。故云死不可避。(一期者,自生至死也。)
罪不可避
【三藏法数】
谓人愚痴邪见,不信三宝,不忠不孝,多造恶业,生遭刑法,死堕恶道,如影随形,欲求脱免,了不可得。故云罪不可避。(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因缘不可避
【三藏法数】
能生为因,助成为缘。由前生依如是因,则今世遇如是缘。所谓父母兄弟,妻子田宅产业等,或得如意,或不如意,皆由前生作善恶业因,今世则招贫富苦乐业缘之报。故云因缘不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