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3,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避春
避远
迁避
隐避
惊避
推避
讳避
避役
鹤避
避面
避正殿
避网
还避
避仇
避热
《分类字锦》:避春
赵蕃 榴花诗 当夏岂无意,避春真有情。
分类:石榴
《漢語大詞典》:避远(避遠)
犹疏远。后汉书·寇荣传:“愿陛下思 帝尧 五教在宽之德,企 成汤 避远谗夫之诫。”
分類:疏远
《漢語大詞典》:迁避(遷避)
迁移以躲避之。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七:“寇压境,城中士大夫皆迁避。”《水浒传》第一○八回:“ 解宝 领军卒下山,寻箇居民访问,那里有一箇人家?都因兵乱迁避去了。” 郭孝威 《江苏光复纪事》:“前 清 沪 道 刘燕翼 ……密諭各房书吏及各幕友,迁避洋务局。”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上海 亦曾大迁避,或谓将被征,或谓将征彼,纷纷奔窜。”
分類:迁移躲避
《漢語大詞典》:隐避(隱避)
(1).隐藏;躲避。后汉书·卓茂传:“﹝ 刘宣 ﹞知 王莽 当篡,乃变名姓,抱经书隐避林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刘渊 族子 曜 尝隐避於 管涔之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紫蟾蜍砚》:“其盖有 东坡 小楷书铭云:‘蟾蜍爬沙到月窟,隐避光明入巖骨。’”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六章:“阵地上不宜布置过多的兵力,正面只放了两个排,把一个排隐避在侧翼。”
(2).隐讳;隐瞒。《魏书·李彪传》:“赏忠识正,发言恳惻,惟直是语,辞无隐避。”《水浒传》第一一五回:“ 宋江 道:‘莫非又损了我几个弟兄?你休隐避我,与我实説情由。’”
《漢語大詞典》:惊避(驚避)
惊慌逃避。 清 毛奇龄 《打虎儿行》:“假虎隐幔恐小儿,小儿惊避力不支。”
分類:惊慌逃避
《漢語大詞典》:推避
(1).推卸逃避;躲避。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用使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凉,徒延岁月。” 宋 苏轼 《答毕仲举书》:“僕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元典章·户部九·立司》:“如长官有故或缺去,处以次官,不得推避,虚闲岁月。”
(2).托故避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相国夫人教邀足下,是必休教推避咱,多谢解元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再见 红娘 ,五臟神儿都欢喜,请来后何曾推避!”
《漢語大詞典》:讳避(諱避)
亦作“ 讳辟 ”。 隐匿回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之书事时,诡其实以有避也;其书人时,易其名以有讳也。故诡 晋文 得志之实,以代讳避致王也。”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 许 田之类是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史:“ 汉文帝 纪年有 后元 , 景帝 有 中元 ,有 后元 。 葛胜仲 曰:‘谓之后,则疑若有极,乃不讳避,何耶?’”
分類:隐匿回避
《漢語大詞典》:避役
(1).谓逃避徭役。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自 黄初 以来,崇立太学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赵三翁》:“﹝ 赵三翁 ﹞本 黄河 扫兵,避役亡命,遇 孙思邈 於枣林,授以道要。” 清 张云璈 《人夫谣》:“避役先避重,取值必取盈。”
(2).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於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十二时虫:“十二时虫,一名避役,出 容州 、 交州 诸处,生人家篱壁、树木间,守宫之类也。大小如指,状同守宫,而脑上连背有肉鬣如冠幘,长颈长足,身青色,大者长尺许,尾与身等,嚙人不可疗。”
《骈字类编》:鹤避(鹤避)
韩愈醉赠张秘书诗见鸡群下
《漢語大詞典》:避面
避不见面。 清 袁翼 《秀才田》诗:“宗祠合食踞上座,妯娌避面惭无颜。”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韵府拾遗 养韵》:避网(避网)
陆贽文法之所沮则人饰巧以苟避其网法之所劝则人兴伪以曲附其文
《漢語大詞典》:还避(還避)
回避。新唐书·礼乐志五:“博士答再拜,皇子还避,遂进,跪取篚。”
分類:回避
《漢語大詞典》:避仇
见“ 避讎 ”。
分類:避仇
《漢語大詞典》:避雠(避讎,避讐)
亦作“避仇2”。亦作“ 避仇 ”。
(1).回避与自己有仇隙的人。荀子·成相:“尚得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讎,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 可谓公矣。”晋书·刘颂李重传论:“至於缘其私议,不平 刘友 ,异夫憎而知善,举不避讐者歟!”
(2).躲避仇人,以免受害。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 杀人,与 籍 避仇於 吴中 。”后汉书·马武传:“少时避讎,客居 江夏 。” 唐 韩愈 《东都遇春》:“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瞑。” 明 冯梦龙 《女丈夫·洪客祈雨》:“闻他避讐 西京 ,不免往彼相访。” 清 龚炜 巢林笔谈·摘菜者:“或云几日前,曾有使来,盖一官人也,避仇至此,仇死故去,不知其姓名。”
《漢語大詞典》:避热(避熱)
(1).谓天气炎热时暂居凉爽之地。 汉 王充 论衡·偶会:“﹝雁鵠﹞粮尽食索,春雨适足,避热北去,復之 碣石 。”
(2).乘凉,纳凉。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桃:“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热。” 唐 王建 《宫词》之五八:“避热不归金殿宿,秋河织女夜妆红。” 宋 文同 有《北园避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