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3,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避世
避地
避暑
避人
避秦
回避
避俗
避风
辞避
畏避
避事
避喧
退避
避席
避乱
《國語辭典》:避世  拼音:bì shì
摆脱现实生活,避免和外界接触,隐居不问世事。《战国策。秦策三》:「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长为陶朱。」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三。愆礼》:「长沮丈人,避世之士。」也作「辟世」。
《國語辭典》:避地  拼音:bì dì
因避乱而迁居他乡。《后汉书。卷六八。郭符许列传。许劭》:「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一:「京国乱离,僖皇幸蜀。宗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颍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國語辭典》:避暑  拼音:bì shǔ
避开暑气。如:「盛夏酷热,他们一家人就搬到山上的别墅去避暑。」《汉书。卷九八。元后传》:「成都侯商尝病,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西游记》第一回:「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
《漢語大詞典》:避人
犹避世。 唐 吴融 《偶书》诗:“只此无心便无事,避人何必 武陵源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阮怀宁:“ 阮 避人於此山,每夕与狎客饮,以三鼓为节。”亦指避世之人。 清 方文 《乾明寺杂咏》:“野寺荒凉三五间,避人于此暂休閒。”
分類:避人避世
《國語辭典》:避秦  拼音:bì qín
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后比喻逃离暴政的迫害。元。无名氏〈梧叶儿。玄圃山前道〉曲:「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秦。」
《國語辭典》:回避  拼音:huí bì
1.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 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回避(迴避)  拼音:huí bì
1.因有所顾忌而离开、躲避。《红楼梦》第五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容之妻回避了。」《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他身走进房间,众秀才只得起身回避。」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
《漢語大詞典》:避俗
(1).避世隐居。 唐 杨凭 《千叶桃花》诗:“若教避俗 秦 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元 卢挚 《渊明归来图》诗:“亡 秦 扶 汉 声隆隆, 渊明 初非避俗翁。”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二回:“这一所住宅,也是个有趣的朋友起在这边避俗的。”
(2).指出家。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我和你避俗以来,光阴迅速,不觉已是一载有餘。”
(3).舍弃旧俗。参见“ 避俗趋新 ”。
《漢語大詞典》:避俗趋新(避俗趨新)
谓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漢語大詞典》:避风(避風)
(1).躲避风吹。荀子·子道:“及其至 江 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 北周 庾信 《小园赋》:“爰居避风,本无情於鐘鼓。” 元 贡师泰 《风泾舟中》诗:“落花洲渚鸥迎雨,芳草池塘燕避风。”
(2).避风头。 沈从文 《失业》:“一个逃兵,一个瘪小子,就只那么一个瘪小子,不知打那儿发了顺水,冒得两杆盒子,回到家乡来避风。”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四:“ 潘一豹 惊异地问:‘你来避风?怎么也弄你的头上了?’” 杨大群 《草头屯恩仇》第三四回:“ 沈建华 和 柳叶兰 成了亲,仍然在 草头屯 避风。”
《漢語大詞典》:辞避(辭避)
托辞退避。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处子﹞復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宋史·刘保勋传:“吾受君命,未尝辞避。”
《國語辭典》:畏避  拼音:wèi bì
因畏惧而躲避。《三国演义》第一七回:「城上矢石如雨,有两员裨将畏避而回,操掣剑亲斩于城下。」
分類:畏惧躲避
《漢語大詞典》:避事
谓逃避职事。宋书·蔡兴宗传:“时 义恭 録尚书事,受遗辅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归近习。” 唐 李端 《长安书事寄卢纶》诗:“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 元 虞集 《陈文靖公谥议》:“此其视无能而求用,避事而取名,以傲忽欺罔一时者,为何如也?” 清 杨潮观 《偷桃捉住东方朔》:“偏你神仙,避世偷闲,避事偷懒。”
分類:逃避职事
《漢語大詞典》:避喧
亦作“ 避諠 ”。 谓避离喧嚣的尘世。 南朝 梁 沈约 《酬谢宣城朓卧疾》诗:“从宦非宦侣,避世作避諠。” 唐 皇甫冉 《赠郑山人》诗:“避喧心已惯,念远梦频成。” 宋 王安石 《寄孙正之》诗:“友中惟子长招隐,世上何人可避喧。” 明 何景明 《雨后溪园即事》:“开径徒怀侣,临流且避諠。”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山语·端州山水:“有洞有泉,却暑避喧,允为佳胜。”
分類:喧嚣尘世
《國語辭典》:退避  拼音:tuì bì
离去、避开。《汉书。卷八一。张禹传》:「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三国演义》第二六回:「关公怒目横刀,大喝一声,门吏皆退避。」
《國語辭典》: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比喻遇到实力很强的对手,为避免正面冲突折损太多,乃主动让步,不与人争。参见「辟君三舍」条。《儒林外史》第一○回:「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镜花缘》第五六回:「非独本郡众人所不能及,即天下闺才,亦当退避三舍哩!」
《國語辭典》:避席  拼音:bì xí
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对某人尊敬,离坐而起,称为「避席」。《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曹操避席曰:『闻名久矣!幸得于此相见。』」
《國語辭典》:避乱(避亂)  拼音:bì luàn
逃离乱世。《三国志。卷五二。吴书。张顾诸葛步传。诸葛瑾》:「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三国演义》第一五回:「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