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方广道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犊子道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方广道人。恶执大乘方广之空理,而堕于空见者也。智度论一曰:「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止观十曰:「又方广道人,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解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空幻为宗。龙树斥云:非佛法方广所作,亦是邪人法也!」三论玄义曰:「二学大乘者,为方广道人,执于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谛。既执邪空,迷于正空,亦丧真矣。」
六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种苦行外道也。(参见:外道)下。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自饿外道〕,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饿外道。
〔二、投渊外道〕,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三、赴火外道〕,谓外道修行,常热炙身,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赴火外道。
〔四、自坐外道〕,谓外道修行,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坐外道。
〔五、寂默外道〕,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六、牛狗外道〕,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六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法华经序品曰:「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法华玄义二曰:「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也。」(参见:六趣)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道,即能通之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道。
〔一、天道〕,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三、阿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饰,怀猜忌心,常好斗战,是名阿修罗道。(无酒者,法华疏云:修罗于四天下,采华酝海为酒,鱼龙业力,其味不变,于是嗔妒,誓愿断酒,故云无酒。无端正者,修罗种类,男丑女端,故云无端正。无天者,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又无天德,故云无天。)
〔四、饿鬼道〕,谓此道或居海底,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不得饮食。业重者,饥火炎炎,不闻浆水之名;次者,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是名饿鬼道。
〔五、畜生道〕,畜生,亦云旁生。谓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其类非一,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是名畜生道。(旁生者,婆沙论云:形旁行旁。形旁者,谓身形横生,不正也;行旁者,谓其宿世所行之行,偏邪不正也。)
〔六、地狱道〕,谓此狱在地之下,而有镬汤剑树等苦,是名地狱道。
六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Asura-gati,常怀瞋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Manus!ya-gati,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佛学次第统编】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六道佛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地藏,六观音也。为六道所配之佛菩萨。
六道能化菩萨
【佛学大辞典】
(杂名)谓地藏菩萨也。
六道钱
【佛学大辞典】
(物名)我国习俗,于昏晚埋钱圹中为死者之用,谓之昏寓钱。日本效之谓之六道钱,然非佛经之说也。事物纪原九曰:「汉葬者有昏寓钱,谓昏晚埋钱于圹中,为死者之用也。」
六道四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道中有胎卵湿化之四生,谓之六道四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六道四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界中由第一地狱界至第六天界为六道。第七声闻界,第八缘觉界,第九菩萨界,第十佛界为四圣。法华玄义二曰:「十界谓六道四圣也。」
六道集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八卷,吴康僧会译。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之六波罗蜜行也。
六道伽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说六道相之偈颂也。与六趣轮回经类似。
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中论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佛学常见辞汇】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四种中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对偏中,对于大小学人断常之偏病而说中道。谓之对偏中。二尽偏中,大小学人有断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即中显,谓之尽偏中。三绝待中对于素来偏病故有中,偏病既除,则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度众生,而强名为中,是曰绝待中。四成假中,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曰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是之中为成有无之假,故谓之成假中。见三论玄义。
中道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中道教同。
中道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时教之一。说有空不偏中道之教也。是法相宗所立。
中道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三观之一。观中谛之理而断无明之惑也。四教仪曰:「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
【佛学常见辞汇】
观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观法,为天台三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