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入见道
【佛学大辞典】
(仪式)悟入见道也。
入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人道
【佛学大辞典】
(界名)六道之一。人界也。人界者以五戒善因而趣之道途,曰人道。业报差别经曰:「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行,故生人道。」
【佛学常见辞汇】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间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人道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能行五戒,作中品十善者,感此道生。有四洲、四轮及与十仙之分。盖就处言,则有四洲;就时言,则有四轮;就修言,别有十仙。
一、四洲 四洲中,论福报,北洲最胜,南洲最劣;论佛法,南洲最胜,北洲最劣。
一、北俱卢洲 亦云郁单越,此翻胜处,亦翻高上,比馀洲福最胜故。寿满千岁,无有中夭,不造十恶,命终必生天上。但以纯乐无苦,不畏无常,佛法所不能化,故为八难之一。
二、西牛货洲 梵语瞿耶尼。寿五百岁,然有中夭,佛法稍行。
三、东胜神洲 梵语弗于逮,此翻为胜,胜南洲故。寿二百五十岁,亦有中夭,馀同西洲。
四、南瞻部洲 瞻部亦云阎浮提,此翻胜金。寿无定限,劫初成时,寿无量岁。减劫极时,不满十岁。增劫极时,八万馀年。今时人寿不满百年,仍多中夭,故论果报,不及东洲,何况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胜诸天,何况北洲。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也。此洲之人,根性猛利,易坠易升。
二、四轮王 即转轮王,亦云转轮胜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也,即位时感得天之轮宝,转其轮宝,以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能飞行于空中,增劫至人寿八万岁以上出世,减劫由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时出世。其轮王与轮宝,各有金、银、铜、铁四种,次第领一、二、三、四之大洲,即金轮王四洲,银轮王东、西、南三洲,铜轮王东、南二洲,铁轮王南洲一洲也。
一、铁轮王 感得铁轮宝,统御南洲之圣王也。增劫至人寿二万岁出现,或减劫时,人寿八万岁以上出现。统御一洲,奋戈乃定,十善化世,使不起三品恶业。
二、铜轮王 感得铜轮之宝,而王二洲之圣王。又十住为铜轮位,统御东南二洲。震威乃服,亦以十善化世,功胜铁轮。
三、银轮王 感得银轮宝而王三洲之圣王。通使即服,亦以十善化世,功胜铜轮。
四、金轮王 感得金轮宝而王四洲。望风顺化,具足七宝千子,能使天下皆行十善,功德最大,犹胜银轮。
三、十仙 十仙虽离人世,不离人类。大佛顶经云:「复有行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一、地行仙 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二、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三、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四、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五、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六、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七、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八、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九、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十、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是等皆于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大约此辈身见最重,纵令能舍虚名浮利,持戒摄心,不过欲固身形,贪图长寿而已。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岂知四大本非我身。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岂知缘影决非我心。虽获寿千万岁,何异圣人一弹指顷。所以随业升沉,毫忽不能违也。
【三藏法数】
人即四天下之人也。谓因行五常、五戒,复行中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人道。(四天下,即四洲: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三藏法数】
人者,忍也。谓能安忍世间苦乐之境也。又仁也,如梵摩喻经云:清信善人,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执信之人,言不欺诳;忠孝之人,不嗜醉酒。盖天地所生,惟人为贵,由习善行,报感此身,是为人道。
【三藏法数】
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三十七道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谓不邪,勤谓不怠。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一切恶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决剔,令其永断除也。二、未生恶,令不生。谓一切恶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复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谓诸善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勇猛,令其发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长。谓诸善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修习,令其增长也。
〔三、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觉分〕,觉即觉了,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也。一、择觉分,谓拣择诸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无有间杂也。三、喜觉分,谓契悟真法,得欢喜也。四、除觉分,谓断除诸见烦恼也。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也。六、定觉分,谓觉了所发之禅定也。七、念觉分,谓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三心相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真见道之后,更发后得智,以三心观二空之理之位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相见道之中有二种:一、三心相见道。二、十六心相见道。三心相见道者:一、观生空而起断粗大烦恼障之智也。二、观法空而起断所知障之智也。三、合观二空而起合观微细二障之智也。见唯识论九等。
三法道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本尊之身与真言及印,曰三法道,此三法之界畔,曰三法道界。言真言行者,于此三法界内修行,不可越此界畔也。大日经密印品曰:「不越三法界道界,圆满地波罗蜜。」义释十曰:「此明力故,能满诸地,能令修者得现三法,谓成就有三法,谓本尊之身真言及印等。此三法具,即得成就也。(中略)不越三法道界者,此界是终大界之界,非驮都也。于界道当中而行,故名不越耳。」
三性对望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万有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面。配于空假实。故万有为非有非空,不可不以为离有空之中道结论之。如是三性对望而说万有之中道也。
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阿耨达龙王说法。应其请。而入龙宫半月。
三界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之中有六道。(参见:六道)
六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法华经序品曰:「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法华玄义二曰:「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也。」(参见:六趣)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道,即能通之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道。
〔一、天道〕,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三、阿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饰,怀猜忌心,常好斗战,是名阿修罗道。(无酒者,法华疏云:修罗于四天下,采华酝海为酒,鱼龙业力,其味不变,于是嗔妒,誓愿断酒,故云无酒。无端正者,修罗种类,男丑女端,故云无端正。无天者,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又无天德,故云无天。)
〔四、饿鬼道〕,谓此道或居海底,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不得饮食。业重者,饥火炎炎,不闻浆水之名;次者,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是名饿鬼道。
〔五、畜生道〕,畜生,亦云旁生。谓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其类非一,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是名畜生道。(旁生者,婆沙论云:形旁行旁。形旁者,谓身形横生,不正也;行旁者,谓其宿世所行之行,偏邪不正也。)
〔六、地狱道〕,谓此狱在地之下,而有镬汤剑树等苦,是名地狱道。
三善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三恶道而立三善道。由善业所赴,故名善道。一、天道,由上品之善所赴者。二、人道,由中品之善所赴者。三、阿修罗道,由下品之善所赴者。智度论三十曰:「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同九十六曰:「善业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罗等。」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阿修罗。天属上善,人属中善,阿修罗属下善。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三善道者,谓天、人、阿脩罗,同修十善,虽有上中下品不同,皆名善道。(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一、天道〕,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谓因修上品十善,复修世间禅定,得生其中,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即四天下之人也。谓因行五常、五戒,复行中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人道。(四天下,即四洲: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三、脩罗道〕,梵语阿脩罗,华言无酒。谓虽行五常,欲胜他故,行下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脩罗道;亦名仙道者,以脩罗一道摄属不定故也。(无酒者,脩罗于四天下采花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遂瞋妒,誓断酒,故名无酒。)
三恶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名为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无量寿经上曰:「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道处。梵网经曰:「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道即能通之义。谓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故名恶道也。
〔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即造作极重恶业众生堕于此道,故名地狱道。(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饿鬼道〕,饿鬼道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于此道,故名饿鬼道。
〔三、畜生道〕,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愚痴故,生于此道,故名畜生道。
三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轮回三道,三轮。一、烦恼道,又名惑道,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二、业道,依烦恼而发之善恶所作也。三、苦道,以善恶之业为因而获之生死苦果也。道者能通之义,此三者互相通,自烦恼通于业,自业通于苦,自苦更通于烦恼,故谓之三道。如此轮转,谓之三轮。光明玄义上曰:「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又】声缘菩三乘之道也。(参见:三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轮回三道,或三轮,即烦恼道、业道、苦道。烦恼道又名惑道,即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业道是依著烦恼而产生的种种善恶行为;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召感未来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连,由烦恼而通向于业,由业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烦恼,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轮转去来,所以又名三轮。
【佛学次第统编】
所轮回者,不外三道,故三道亦名轮回三道,又名三轮:一惑、二业、三苦也。
一、惑道 又名烦恼道,为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言惑者,谓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故谓之惑。言烦恼者,谓贪欲、瞋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
二、业道 依烦恼而发善恶之所作者。
三、苦道 因善恶之业,而获生死之苦果者。
道者能通之义。此三者互相贯通,由惑起业,由业感苦,由苦复起惑;即惑通业,业通苦,苦更通惑;故谓之三道。此三道如轮转,谓之三轮。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道即能通之义。谓三道更互相通。从烦恼通至业,从业通至苦,从苦复通至烦恼,展转相通,生死不绝,故名三道。
〔一、苦道〕,苦即生死之苦也。谓三界六道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苦道,(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烦恼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也。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
〔三、业道〕,业即身口所作善、恶业行也。谓由此诸业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业道。
三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三乘有四种:(一)大乘之三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證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来之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无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车譬之,或以象马兔三兽比之。是为大乘之三乘,故不摄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种,(参见:二乘))。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二)小乘之声缘菩三乘也。又称小中大,皆灰身灭智,故此中之声缘,即是愚法。四教仪注上曰:「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中略)如小论中自有声闻缘觉法及佛法。」(三)大小合论之声缘菩三乘也,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萨乘摄一乘,声缘二乘,摄愚法不愚法之二类。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华严法华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别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执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见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论之三乘中菩萨乘闻一乘,由其二乘别开愚法之一类也。密教以第一类之三乘为法佛内證之三密。声闻依声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语密,缘觉只心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萨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广修六度万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萨之行,通于三业,而于身业最重,故且为身密。三业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萨之行广兼三业,故寄于总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华经以三乘为方便,一佛乘为真实。会三乘而归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见,以为三乘即法佛内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动,直以为秘密佛乘之体也。故大日经疏三,释经之通达三乘文曰:「真言门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为通达三乘。」详见秘藏记钞七。
【佛学常见辞汇】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行位三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道,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为初地之入心。二、修道,更观谛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为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在菩萨乘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三、无学道,證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乘为阿罗汉果,在菩萨乘为佛果。此三者皆为通涅槃之道,故名为道。【又】十业道中之贪,瞋,邪见也。见大乘义章五本。
三道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大日经秘密曼荼罗品所说。净治行者三业之真言也。吽,身道真言。诃啰鹤,语道真言。,意道真言。大疏十四曰:「此三道真言,即摄如来身语意平等法门。然此三真言,若著莎诃字亦尔,若不著亦得,行者得意时,自著方便也。」
三摩耶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称密教之法。三摩耶者平等之义,密教以明三密平等之音为本故也。大日经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阐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