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A^ryama%rga,巴Ari^yamagga)。玄应音义三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一、正见Samyak-dr!s!ti,巴Samma%-dit!t!hi(正者Samyak及Samma%也,以下略之),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二、正思惟(一sam%kalpa,巴一sam%kappa),既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三、正语(-va%c,巴-va%ca%),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四、正业(-karma%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五、正命(-a%jiva,巴同),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六、正精进(-vya%ya%ma,巴-va%ya%ma),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七、正念(-smr!ti,巴-sati),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八、正定(-sama%dhi,巴同),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总为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见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体,故为道,亦为道分道支,馀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罗汉果。
【佛学次第统编】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又谓八修,无漏道即戒定慧。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既见四谛之理,当思惟筹令增长真智,以无漏心所为体。又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又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五种邪命者,比丘不如法事,以求生活,谓之邪命。
一、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
二、自说功德 说自己之功德,以求利养。
三、占相吉凶 学占卜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
四、高声现威 大言壮语,现威势,以求利养。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于彼得利,为此称说,于此得利,为彼称说,以求利养。
六、正精进 发明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勤为体。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无邪念,以无漏慧为体。又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以真智入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定为体。又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八正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杂阿含经二十八卷有八正道经,此其别译也。
八交道
【佛学大辞典】
(杂名)通达四方四维之道路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八相成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胁入胎之相也。三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也。四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右胁出生之相也。五出家,十九岁(或二十五岁)观世之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之相也。六成道,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之相也。七转法轮,成道以后五十年间说法普度人天之相也。八入灭,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之相也。起信论曰:「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天台大师之四教仪,除第三之住胎,加入第五降魔之相为八相。四教仪四曰:「释菩萨位略为七位: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古来以此二说为大小乘之别,初为大乘之八相,后为小乘之八相,然此二种八相,仅开合不同耳,非区别二乘也。」佛祖统纪二曰:「述曰:大乘开住胎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开降魔合住胎于托胎。住胎见起信,降魔见四教仪,此先达之论也。今观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云菩萨住母胎已,示现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经,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鬼神说法,此小乘住胎也。华严离世间品菩萨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等。妙乐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经,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时,得最正觉,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顺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仪二文开合为證。」
【佛学常见辞汇】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八相成道图画
【佛学大辞典】
(图像)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尔时世尊才涅槃后,大地震动,时大迦摄波作是念:此未生怨王,胜身之子,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我今宜设方便。作是念已,即命城中行雨大臣,仁今知不,佛已涅槃,未生怨王信根初发,彼若闻佛入涅槃者,必呕热血而死。我今宜可豫设方便,即依次第而为陈说。仁今疾可诣一园中,于妙堂殿如法图画佛本因缘。菩萨昔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观其五事,托生母胎。既诞之后,踰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刚座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中略)于诸方国,在处化生,利益既周,将趣圆寂,遂至拘尸那城娑罗双树,北首而卧入大涅槃。如来一代所有化迹,既图画已,白王观其图画。(中略)行雨大臣一如尊者所教之事,次第作已。(中略)王至园所,见彼堂中图画新异,始从诞生,乃至倚卧双林。王问臣曰:岂可世尊入涅槃耶?是时行雨默然无对。王见是已,知佛涅槃,即便号咷闷绝,宛转于地。」是为圆通八相成道之滥觞,世之为涅槃像者,基因于此。
八圣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八正道同。阿弥陀经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俱舍论二十五曰:「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正道。(参见:八正道)
八正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A^ryama%rga,巴Ari^yamagga)。玄应音义三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一、正见Samyak-dr!s!ti,巴Samma%-dit!t!hi(正者Samyak及Samma%也,以下略之),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二、正思惟(一sam%kalpa,巴一sam%kappa),既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三、正语(-va%c,巴-va%ca%),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四、正业(-karma%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五、正命(-a%jiva,巴同),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六、正精进(-vya%ya%ma,巴-va%ya%ma),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七、正念(-smr!ti,巴-sati),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八、正定(-sama%dhi,巴同),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总为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见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体,故为道,亦为道分道支,馀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罗汉果。
【佛学次第统编】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又谓八修,无漏道即戒定慧。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既见四谛之理,当思惟筹令增长真智,以无漏心所为体。又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又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五种邪命者,比丘不如法事,以求生活,谓之邪命。
一、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
二、自说功德 说自己之功德,以求利养。
三、占相吉凶 学占卜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
四、高声现威 大言壮语,现威势,以求利养。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于彼得利,为此称说,于此得利,为彼称说,以求利养。
六、正精进 发明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勤为体。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无邪念,以无漏慧为体。又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以真智入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定为体。又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藏法数】
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八圣道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圣道分。(参见:八圣道)
八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正道也。
八道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同于八正道支。
八道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正道也。此正道为圣者之所行故。
八道船
【佛学大辞典】
(譬喻)八正道之船也。同性经上曰:「勤行八圣道者,似正疾风吹于船舶。」宝积经六十八偈曰:「斯诸世间天人众,生死苦恼之所逼,愿度群生于有海,演说八正大船路。」往生要集上末曰:「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五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之总数。(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无碍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译曰九无间道。旧译曰九无碍道。(参见:九无间道)
【三藏法数】
无碍者,谓念念修观,断惑不为惑所碍也。盖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则三界共为九地。每地各有九品思惑,于一一地修此无碍道以断之也。(思惑言九品者,谓因此惑难断,遂分上中下之三品。于三品中,又各分三品,共九品也。)
九无间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分为九地,一地之修惑,又分九品断之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正断惑之智,谓之无间道,解脱既断了,而解脱惑之智,谓之解脱道。一地之惑有九品,则有九无间九解脱也。(参见:九解脱道及九品惑)。新译曰无间道。旧译曰无碍道。间即碍之义,观真智理,不为惑所间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