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4,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遍处
遍智
遍照如来
遍照遮那
遍槌
满遍
对遍中
应正遍知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观遍计所执
遍行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遍等三性
普遍
佛类词典(续上)
遍净天遍处
遍智
遍照如来
遍照遮那
遍槌
满遍
对遍中
应正遍知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观遍计所执
遍行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遍等三性
普遍
遍净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色界第三禅天第三天之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光音及遍净。」可洪音义一曰:「遍净天,三禅天王也。长阿含云:遍净天王名净智,四臂捉贝,持轮御金翅鸟。」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界名)色界第三禅天第三天之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光音及遍净。」可洪音义一曰:「遍净天,三禅天王也。长阿含云:遍净天王名净智,四臂捉贝,持轮御金翅鸟。」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遍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法之名。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术语)观法之名。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知一切法之智慧也。
(术语)遍知一切法之智慧也。
遍照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大日如来之异名。瑜祇经曰:「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
【佛学常见辞汇】
大日如来的别名。
(佛名)大日如来之异名。瑜祇经曰:「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
【佛学常见辞汇】
大日如来的别名。
遍照遮那
【佛学大辞典】
(杂语)毗卢遮那佛也。此佛译为遍照,亦略曰遮那。遍照遮那合二而成一佛也。
(杂语)毗卢遮那佛也。此佛译为遍照,亦略曰遮那。遍照遮那合二而成一佛也。
遍槌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林之目。食粥之时打槌遍集大众也。
(杂语)禅林之目。食粥之时打槌遍集大众也。
满遍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语。平均之义。
(杂语)禅语。平均之义。
对遍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中之一。
(术语)四中之一。
应正遍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应与正遍知。佛十号中第二号与第三号也。应为应供之略。正遍知又曰正等觉。(参见:十号)
【佛学常见辞汇】
应与正遍知。应是应供的简称;正遍知又名正等觉。(参见:十号)
(术语)应与正遍知。佛十号中第二号与第三号也。应为应供之略。正遍知又曰正等觉。(参见:十号)
【佛学常见辞汇】
应与正遍知。应是应供的简称;正遍知又名正等觉。(参见:十号)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香印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观遍计所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遍行
【佛学常见辞汇】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间,遍与八识心王相应,因为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种,即作意、触、受、想、思,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初念相应。
【佛学次第统编】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于八识心王相应也。
一、作意 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二、触 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
三、受 受者,领纳顺违非顺非违境相,以为体性,起于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之爱,以为业用。
四、想 想者,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
五、思 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于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间,遍与八识心王相应,因为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种,即作意、触、受、想、思,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初念相应。
【佛学次第统编】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于八识心王相应也。
一、作意 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二、触 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
三、受 受者,领纳顺违非顺非违境相,以为体性,起于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之爱,以为业用。
四、想 想者,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
五、思 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于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佛学次第统编】
一、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藏世界之中心。
二、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最近之十浮幢佛刹围绕,东方离垢焰起,顺次右旋而为一周。
一、离垢焰 六、莲花因
二、无尽光 七、宝香藏
三、宝焰光 八、宝庄严
四、帝青宝 九、金刚宝
五、金刚轮 十、天城宝
三、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严世界之中心,而华藏世界,凡有一百一十一香水海,皆重重围绕此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一、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藏世界之中心。
二、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最近之十浮幢佛刹围绕,东方离垢焰起,顺次右旋而为一周。
一、离垢焰 六、莲花因
二、无尽光 七、宝香藏
三、宝焰光 八、宝庄严
四、帝青宝 九、金刚宝
五、金刚轮 十、天城宝
三、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严世界之中心,而华藏世界,凡有一百一十一香水海,皆重重围绕此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遍等三性
【佛学次第统编】
遍等三性者:
一、遍计所执性 谓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谓之遍计所执。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如绳外别无实蛇也。
二、依他起性 谓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
三、圆成实性 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
遍等三性者:
一、遍计所执性 谓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谓之遍计所执。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如绳外别无实蛇也。
二、依他起性 谓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
三、圆成实性 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
普遍
【俗语佛源】
广泛而全面,谓之「普遍」。如明·陈大声《集贤宾·中秋》套曲:「月有意清光普遍,人幸得此身康健。」又如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村里普遍地点著了灯,上下渠有几道手电光一闪一晃。」「普遍」源出佛经。唐代不空译有《普遍光明焰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这是一部密教的经典,说的是佛在金刚须弥峰,放顶毫之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土(「普遍光明」),为大众说的是大神咒。此外,《大阿弥陀经》中讲到「普遍三摩地」(三摩地,三昧,犹言定),谓入此三昧定力中,遍见一切诸佛。(李明权)
广泛而全面,谓之「普遍」。如明·陈大声《集贤宾·中秋》套曲:「月有意清光普遍,人幸得此身康健。」又如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村里普遍地点著了灯,上下渠有几道手电光一闪一晃。」「普遍」源出佛经。唐代不空译有《普遍光明焰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这是一部密教的经典,说的是佛在金刚须弥峰,放顶毫之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土(「普遍光明」),为大众说的是大神咒。此外,《大阿弥陀经》中讲到「普遍三摩地」(三摩地,三昧,犹言定),谓入此三昧定力中,遍见一切诸佛。(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