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遍出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出家外道之一类,以名遍离世俗之义。唯识述记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罗拘迦,翻为遍出。遍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道之类。」
遍行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因之一。(参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六因之一。(参见:六因)
【三藏法数】
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六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遍行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也。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游行的烦恼,亦即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
遍行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真如之一。十地之中,在初地所證之二空真理也。此真理遍于一切诸法。故云遍行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
十真如之一。(参见:十真如)
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十地所得之十真如也。一遍行真如,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一法无所不在,故名遍行。二最胜真如,此真如具足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故名最胜。三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为殊胜,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之依所取,故名无摄受。五无别真如,此真如无差别之类,非如眼等之有异类,故名无别。六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非后方为净,故名无染。七法无别真如,此真如多数法种种安立无别异,故名法无别。八不增减真如,此真如离增减之执,非随净染而有增减,故名不增减。又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以若證得此真如已,现身相现国土自在故也。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名。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一切神通之作业陀罗尼定门,皆得自在,故名。真如之性,实无差别,今随胜德而假立十种。菩萨于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然犹未圆满,故为使圆满后后建立之。见唯识论十。
遍地院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之东方第一重也。又曰佛母院。此以三世诸佛能生之德为主故也。是有七尊(主五尊,伴二尊),中央一切如来智印(左右胁侍,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左边大勇猛菩萨,左傍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右边佛眼佛母,右傍七俱胝佛母尊是也。而此院为降魔之印,故中尊于白莲华上作三角形,光焰围之。表以三角之智火,降伏四魔也。
遍至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烧香之真言。译曰遍至法界。烧香之功德周遍于法界也。大日经疏九曰:「达摩驮赌拿檗帝。译云遍至法界也。」
遍没般不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种不还之一。(参见:不还)
遍依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学所说之三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遍周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者有形无形事理色心之通称,法之有限,谓为法界。㳽满于其法界,而无不至,谓为遍周法界。以名法身之功德。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周满整个法界,是指法身的功德而言。
遍法界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谓真身无边而周遍于法界也。华严经世界成就品曰:「愿我当见遍法界身。」
【佛学常见辞汇】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广大无边,周遍于法界。
遍所许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所立四宗之一。如言眼之见色,彼此所共许也。
遍知所缘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惑四因之一。依遍知所缘之境而断烦恼也。见惑之内,苦集二谛下自界缘之惑,与灭道二谛下无漏缘之惑,依之而断。即观其为烦恼所缘之境之四谛理而至于遍知,故能缘之烦恼,自然断灭。
遍计所执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性之一。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名为遍计。以此遍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执无法为法,恰如暗中谬绳为蛇。是名为遍计所执性。此所执性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参见:三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三性之一。(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遍计所起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谓依第六意识之妄分别所变起之空华水月等无实事之诸色相也。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于诸识所变影像,及第六识所缘三世境界,空华水月等,悉生计著,是名遍计所起色。(第六识者,即意识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遍是宗法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相之一。三支之中,望因于宗而示其关系者。盖因必于宗之前陈名辞中,为元来遍有之事件。故因者(宗之前名辞中)有遍是宗法之性之意,是云遍是宗法性。例如谓声无常也(宗),所作性故(因)时,为因之「所作性」,于宗之前名辞「声」中固遍有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