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6,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遍成诸行
遍计
遍界
遍参
遍照
遍照金刚
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遍觉
遍观一切色身想
遍出外道
遍行因
遍行惑
遍行真如
遍地院
佛类词典(续上)
遍吉遍成诸行
遍计
遍界
遍参
遍照
遍照金刚
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遍觉
遍观一切色身想
遍出外道
遍行因
遍行惑
遍行真如
遍地院
遍吉
【佛学大辞典】
(菩萨)普贤菩萨之异译。普为遍,贤为吉,言别意同也。智度论九曰:「一佛图中有人癞风病,来至遍吉菩萨缘边,一心自归。」释门正统三曰:「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
(菩萨)普贤菩萨之异译。普为遍,贤为吉,言别意同也。智度论九曰:「一佛图中有人癞风病,来至遍吉菩萨缘边,一心自归。」释门正统三曰:「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
遍成诸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顿成诸行之对。由行布门修行之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次第经过诸法门阶级,遍修诸行也。
【三藏法数】
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行布法门者,谓诸法门行列排布也。)
(术语)顿成诸行之对。由行布门修行之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次第经过诸法门阶级,遍修诸行也。
【三藏法数】
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行布法门者,谓诸法门行列排布也。)
遍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妄情,遍计度诸法也。唯识论八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计度一切的事物。
(术语)凡夫之妄情,遍计度诸法也。唯识论八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计度一切的事物。
遍界
【佛学大辞典】
(杂语)遍三千世界也。碧岩五十三则垂示曰:「遍界不藏,全机独露。」
(杂语)遍三千世界也。碧岩五十三则垂示曰:「遍界不藏,全机独露。」
遍参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僧行脚参学遍天下之知识也。
(杂语)禅僧行脚参学遍天下之知识也。
遍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身之光明,遍照世界也。大日如来之密号为遍照金刚。瑜祇经曰:「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照耀,指法身的光明。
(术语)法身之光明,遍照世界也。大日如来之密号为遍照金刚。瑜祇经曰:「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照耀,指法身的光明。
遍照金刚
【佛学大辞典】
(佛名)大日如来之密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日如来的密号。
(佛名)大日如来之密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日如来的密号。
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他化自在天为金刚手说诸字之义门并神咒。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他化自在天为金刚手说诸字之义门并神咒。
遍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周遍圆满之觉悟也。止观五曰:「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
(术语)周遍圆满之觉悟也。止观五曰:「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
遍观一切色身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经十六观中之第九观,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光明也。其观成就,则得见十方诸佛之身相。对于第八观而谓此观为真身观。
(术语)观经十六观中之第九观,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光明也。其观成就,则得见十方诸佛之身相。对于第八观而谓此观为真身观。
遍出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出家外道之一类,以名遍离世俗之义。唯识述记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罗拘迦,翻为遍出。遍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道之类。」
(流派)出家外道之一类,以名遍离世俗之义。唯识述记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罗拘迦,翻为遍出。遍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道之类。」
遍行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因之一。(参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六因之一。(参见:六因)
【三藏法数】
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术语)六因之一。(参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六因之一。(参见:六因)
【三藏法数】
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六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遍行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也。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游行的烦恼,亦即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
(术语)为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也。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游行的烦恼,亦即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
遍行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真如之一。十地之中,在初地所證之二空真理也。此真理遍于一切诸法。故云遍行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
十真如之一。(参见:十真如)
(术语)十真如之一。十地之中,在初地所證之二空真理也。此真理遍于一切诸法。故云遍行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
十真如之一。(参见:十真如)
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十地所得之十真如也。一遍行真如,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一法无所不在,故名遍行。二最胜真如,此真如具足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故名最胜。三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为殊胜,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之依所取,故名无摄受。五无别真如,此真如无差别之类,非如眼等之有异类,故名无别。六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非后方为净,故名无染。七法无别真如,此真如多数法种种安立无别异,故名法无别。八不增减真如,此真如离增减之执,非随净染而有增减,故名不增减。又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以若證得此真如已,现身相现国土自在故也。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名。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一切神通之作业陀罗尼定门,皆得自在,故名。真如之性,实无差别,今随胜德而假立十种。菩萨于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然犹未圆满,故为使圆满后后建立之。见唯识论十。
(名数)(参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十地所得之十真如也。一遍行真如,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一法无所不在,故名遍行。二最胜真如,此真如具足无边之德,于一切法为最胜,故名最胜。三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之教法极为殊胜,故名胜流。四无摄受真如,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之依所取,故名无摄受。五无别真如,此真如无差别之类,非如眼等之有异类,故名无别。六无染净真如,此真如本性无染,非后方为净,故名无染。七法无别真如,此真如多数法种种安立无别异,故名法无别。八不增减真如,此真如离增减之执,非随净染而有增减,故名不增减。又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以若證得此真如已,现身相现国土自在故也。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名。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若證得此真如已,则于一切神通之作业陀罗尼定门,皆得自在,故名。真如之性,实无差别,今随胜德而假立十种。菩萨于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證行,然犹未圆满,故为使圆满后后建立之。见唯识论十。
遍地院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之东方第一重也。又曰佛母院。此以三世诸佛能生之德为主故也。是有七尊(主五尊,伴二尊),中央一切如来智印(左右胁侍,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左边大勇猛菩萨,左傍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右边佛眼佛母,右傍七俱胝佛母尊是也。而此院为降魔之印,故中尊于白莲华上作三角形,光焰围之。表以三角之智火,降伏四魔也。
(术语)胎藏界曼荼罗之东方第一重也。又曰佛母院。此以三世诸佛能生之德为主故也。是有七尊(主五尊,伴二尊),中央一切如来智印(左右胁侍,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左边大勇猛菩萨,左傍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右边佛眼佛母,右傍七俱胝佛母尊是也。而此院为降魔之印,故中尊于白莲华上作三角形,光焰围之。表以三角之智火,降伏四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