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一遍(一遍)
唐 戴叔伦 听韩使君美人歌 仙人此夜忽凌波,更唱瑶台一遍歌。
分类:一遍
《國語辭典》:遍观(遍觀)  拼音:biàn guān
全部观看过了。《三国演义》第三回:「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
分類:观览周遍
《國語辭典》:遍体(遍體)  拼音:biàn tǐ
全身。如:「他不小心滑落山谷,虽然伤痕遍体,所幸并无大碍。」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著那厮通身酥,遍体麻,将他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红楼梦》第四七回:「待要扎挣起来,无奈遍体疼痛难禁。」
《漢語大詞典》:遍览(遍覽)
(1).普遍阅读。 唐 白居易 《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遍览古今集,都无秋雪诗。”宋史·司马光传:“ 光 常患歷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
(2).到处游观。 宋 王巩 甲申杂记:“御笔亲制置一图,出 元丰 尚书省是也,既成,亲幸遍览,悉如初旨。”
《漢語大詞典》:遍举(徧舉)
全面概括;全部列举。荀子·正名:“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徧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 汉 班固 《西都赋》:“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举也。”新唐书·百官志一:“其名类繁多,莫能徧举。”
谓部分地概括、列举。荀子·正名:“有时而欲徧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 俞樾 诸子平议·荀子三:“疑此‘徧’字乃‘偏’字之误。上云‘徧举之’,乃普徧之义,故曰‘大共名也’;此云‘偏举之’,乃一偏之义,故曰‘大别名也’。”
《漢語大詞典》:遍照
普遍照耀;全部察见。《韩诗外传》卷六:“日月之明,徧照天下。”《淮南子·主术训》:“由此观之,则人知之於物也浅矣。而欲徧照海内,存万方,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 汉 马融 《广成颂》:“於是流览徧照,殫变极态,上下究竟。”《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徧照。”
《韵府拾遗 霰韵》:拍遍
汤显祖诗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㾗教小伶
《漢語大詞典》:遍覆
普遍覆盖;普遍覆育。韩非子·大体:“上不天则下不徧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后汉书·袁敞传:“留心曲意,特加徧覆。”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包含徧覆,有天下之量。” 明 张居正 《归葬事毕谢恩疏》:“斯实仰荷我皇上至仁徧覆,大孝宏敷,故臣得以少释终天之恨,曲全乌鸟之情。”
《漢語大詞典》:遍知
全都知道。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徧知天下,而徧知天下无数。”墨子·尚同中:“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徧知,乡里未徧闻,天子得而赏之。”荀子·儒效:“君子所谓知者,非能徧知人之所知之谓也。”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由是观之,彼之謳歌众数,奉若神明者,盖仅见光明一端,他未徧知。”徧,一本作“ 遍 ”。
分類:都知知道
《漢語大詞典》:遍身
犹全身。《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碓捣磑磨身烂坏,遍身恰似淤青泥。”《石点头·乞丐妇重配鸾俦》:“﹝ 王播 ﹞读书未就,头巾四角不全,衣襟遍身破碎。” 鲁迅 《伪自由书·电的利弊》:“ 上海 有电刑,一上,即遍身痛楚欲裂,遂昏去。”
分類:全身
《骈字类编》:万遍(万遍)
黄庭内景经注见三魂下 云笈七签见八先下
《骈字类编》:红遍(红遍)
唐 陈羽 古意 庭花红遍蝴蝶飞,看郎佩玉下朝时。
《漢語大詞典》:遍读(徧讀)
全部阅读;通读。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 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 衡 , 衡 曰:‘愿得主人书徧读之。’”徧,一本作“ 遍 ”。宋史·张昭传:“未冠,徧读九经,尽通其义。”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五:“古来诗人的集子很多,仅只 唐 人的集子已经不少了,哪能一一徧读呢!”
《漢語大詞典》:遍周
周遍。 三国 魏 嵇康 《述志》诗之一:“殊类难徧周,鄙议纷流离。”《坛经·般若品》:“心量广大,徧周法界。”
分類:周遍
《漢語大詞典》:遍搜
普遍寻求。 唐 李绅 《过吴门》诗:“故馆曾閒访,遗基亦徧搜。” 唐 李洞 《送东宫贾正字之蜀》诗:“若次江边邑,宗诗为徧搜。”
分類:普遍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