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9,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李子通
释法通( 关 )
李神通( 淮安王、永康王 靖 )
李圆通
陆知命(字 仲通 )
裴虔通
苏沙罗(字 子粹 通泰郡公 )
杨武通
王孝通
薛士通( 临汾侯、终泉州刺史 )
王通(字 仲淹 文中子 )
释智通
通阇梨
释会通( 吴元卿 号 布毛侍者 )
其它辞典(续上)
李玄通李子通
释法通( 关 )
李神通( 淮安王、永康王 靖 )
李圆通
陆知命(字 仲通 )
裴虔通
苏沙罗(字 子粹 通泰郡公 )
杨武通
王孝通
薛士通( 临汾侯、终泉州刺史 )
王通(字 仲淹 文中子 )
释智通
通阇梨
释会通( 吴元卿 号 布毛侍者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1或622 【介绍】: 唐雍州蓝田人。初为隋鹰扬郎将。归高祖,拜定州总管。刘黑闼陷城,玄通拒不降。乘故吏馈酒食之机,纵饮,借刀舞,溃腹而死。高祖闻而流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唐沂州丞人。少贫贱,以渔猎为生。隋炀帝大业末,左才相于长白山起事,子通归之,以武力雄其间。后入据江都,称帝,国号吴,建元明政。盛时,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高祖武德四年为杜伏威所败,降唐。次年欲再起,被捕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关。京兆鄠人。小年出家。羸弱不胜衣。稍掁触辄偃仆。由是同侣侮之。每流涕祷于观音像前曰。通闻菩萨悲悯。所愿必从。乞垂奖诱。免斯轻慢。且诵观音经旦夕不辍。后岁馀。归觐母于俗氏。食毕假寐庭树下少焉口流涎沫三升许。母惧遽觉之问何故。通曰方梦有人以箸三驴驮见遗。而使之尽啖。始啖其一而遂觉。惜其二之失也。自尔肌肤坚紧。气貌雄伟。然往来者。初亦不知其有力也。寺僧戡奋尤壮勇。通因窃取其袈裟置柱下。戡见以为鬼神间语通。通笑为举柱出袈裟易甚。戡大骇服。于是四方之以力名者。皆造通。请教。通为拽车牛却行。豆麦略把即粉碎。南山有石臼大可重五百斤。通负归寺用至今露置贮水施禽鸟。隋高祖时。西域进壮士。诏通与角。壮士前搏通。通不为动。已而通稍捉壮士两手。则血溅仆地乞命。通遽释之曰。我戒杀故尔。不然且碎汝骨。炀帝之季。避乱隐南山。未几丁母忧。出襄事乃反。然性资精诚节约。未尝小忤物。时辈推之。武德初。卒于其所居法海寺。春秋五十六。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通。姓关。京兆鄠人。小出家。极尪弱。随风偃什似任罗绮。由是同侣颇轻之。通辄流泪。一朝对观音像慨慷曰。通闻菩萨圣鉴所愿剋从。乞垂提诱免斯轻侮。因斯诵观音经昼夜不舍。后岁馀归本生觐母。旦食讫。假寐于庭树下。少间口中涎沫流液。向有三升。母以为物忤。遽呼觉问。何事如此。通曰。向见有人遗三驴驮䈥。通啖始一驴。娘呼遂觉。馀二失之。自尔觉身力雄勇肌肤坚䩕。密举大木石不以为重。寺有僧戡者。膂力之最。通窃取袈裟安在柱下。戡初不见。谓是神鬼所为。通笑为举梁抽取。戡大骇服。有大石臼重五百馀斤。通于南山负来供僧用。今见在贮水施禽鸟。隋高祖重之。有西蕃贡一人。云大壮。在北门试相扑无得者。帝颇恧之云。大隋国无有健者。召通来令相扑。通曰。何处出家人为此事。必知气力。把手即知。便唤彼来。通任其把捉。其人努力把捉。通都不以为怀。至通后捉。总揽两手急搦。一时血出外灒。彼即蟠卧在地乞命。通放之曰。我不敢杀捉。恐尔手碎去。于是大伏。举朝称庆京邑弄力者闻而造之。通为把豆麦便碎。倒曳车牛却行。当时壮士命为天力士也。炀帝末。避乱隐南山。乃负一具硙并犊子。大神通也。未几丁母忧出山归葬。事了返山。虽力兼百夫。未曾忤物。精诚节约。时辈推之。以武德初卒。春秋五十六。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京兆泾阳人。少给使杨坚家,为监厨。性严正,左右婢仆咸敬惮。世子乳母恃宠轻之,尝以厨食尚未供客而世子乳母持之去。圆通叱挝厨人,声闻于外。坚知,善待之,以为堪当大任。坚为相,受帅都督,委以心膂。北周诸王谋不利于坚,圆通数护之得免。由是参预政事。入隋,累迁至刑部尚书。炀帝时以判宇文述田还民人,述诉于帝而诬其受贿,坐免官。忧惧病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吴郡富春人,字仲通。初仕南朝陈,为太学博正。入隋,待诏于御史台。炀帝时,拜治书侍御史。侃然正色,奏劾不避亲贵,百官震栗。后随攻高丽,死于军中,年六十七。全隋文·卷十四
知命字仲通,吴郡富春人。仕陈,为始兴王行参军,历太学博士、南狱正。陈亡入隋,拜仪同三司,授普宁镇将。不行,待诏御史台。炀帝即位,拜治书侍御史。后从征辽东,卒于军。赠御史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河东人。隋炀帝时,累官通议大夫。后与司马德戡同谋作乱,执帝于西閤。宇文化及以为光禄大夫,令镇徐州。化及败,归唐,即授徐州总管,转辰州刺史。寻以罪除名,徙岭表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扶风人,字子粹。苏孝慈侄。初仕北周,从韦孝宽平尉迟迥乱,以功封通泰郡公。入隋,累有战功,历检校利州总管、检校益州总管长史。后以事除名,卒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弘农华阴人。性毅烈,善驰射,以镇压西南各少数民族,拜左武卫大将军。朝廷以其有威名,迁岷、兰两州总管以备边。后镇压嘉州少数部族之乱,被围无援,被执而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常州义兴人。初仕隋为鹰扬郎将。江都乱,与州民据城拒敌。唐高祖武德初,以地归唐,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祏有功,封临汾侯、终泉州刺史。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生郏州安邑赵氏。隋大业隶总持寺。出家受具。后游方洛京。学梵书语于翻译馆。颇复谙究。贞观中。北天竺沙门。奉千臂千眼经梵本至。太宗诏求材学。足以缀文笔受者。充翻经馆职事。通应命。偕梵僧译成二卷。高宗。永徽四年。复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祝。一卷。观世音菩萨清净陀罗尼一卷。共四部五卷。或谓其善瑜伽秘密教。每获感通。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丹阳天保寺僧也。贞观之季。年已八十矣。气貌康休素洁。所服衲衣厚一寸。线如指大。而紩补极完整。每诵法华经。乞食市中。得钱则营饰其寺。盖大堂。梁时所缮治。规模尤壮丽。至是稍弛而脩葺之。其费用殊不赀。或以为北去寺四十步地。掘之尝得金云。后辄自穿土窟。拟终事。时莫之许也。久而集僧嘱订财物器皿。皆明白。阅三日神气犹爽健。乃云吾兹将去。忽不知所在。视其窟门已塞。寿九十馀。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丹阳通阇梨者。住天保寺。唐贞观末。年已八十。气力休健。仪容率素。常服纳衣。衣厚一寸。线如指大。以用紩纳。极清洁诵法华经。市中乞食所得不异流俗。得钱财修补寺舍。其寺大堂梁时所立。朱砂污洒涂之极厚。唐初善禅师。镀大铜像须水银就梁。刮取所用充足馀趾犹赤。是知昔人为福竭于所贵。不以为辞。如不用者。昔物何在。其寺基郭。补修所须。云有古镇国金可取治护。乃于寺北四十步。依言掘得十斤。用尽得三十斤。便曰。地下大有。更取杀人。于是便止。后辄自营土窟于寺北拟终事。时未之验也。不久告僧云。寻常命终须有付嘱。引诸财物指订嘱授。极有分明。经三日而神气爽健。而云将去。忽不知所在便就窟视之。门已塞开一小孔。在土撮卧。气已终矣。年九十馀。 京师西北有废凝观寺。有夹纻立释迦举高丈六。仪相超异屡放光明。隋开皇三年。寺僧法庆所造。捻塑才了未加漆布。而庆忽终。同日宝昌寺僧大智又终。经三日稣。说云。初去飘飘若乘风雨。可行百里。乃见宫殿人物华绮非常。又见一人似若王者。左右仪仗甚有威雄。顷间见庆来。而面有忧色。又见大像。谓殿上人曰。庆造我未了。何为令死。其人遽而下殿拜讫。呼阶下人曰。庆合死未。答云。命未尽而食尽。彼曰。可给荷叶而终其福寿。言已失像及庆所在。时即问凝观寺僧云。庆公死来三日。所造丈六一夕亦失。达曙方见。时共嗟怪。言详未讫。人报云。庆稣活。众咸往问。与大智说同。自尔旦旦解斋。进荷叶六枚。中食八枚。凡欲食时。先以煖水沃令耎湿方食之。周流远近率诸士女以成其像。依像忏礼无爽晨昏。以大业初卒。春秋七十六。近如雍州渭南人单道琮者云。永徽五年因患风仪容改异。差后味诸饮食咸臭。唯啖土饮水。时俗命为人蟺。今周行告乞。可年四十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出家隐居终南豹林谷。每读法华经。至药王品。忻然慕效之。私积薪槱为窟。誓必自烬。贞观之季。静夜于林中唱经下火。清声烈𦦨。与风俱远。讫于熸息。犹见其跏坐如故。寻而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逮晓寂然。乃收其遣骸。起塔勒铭焉。 又荆州有姊妹比丘尼者。亦志脩药王本事。于是渐断粒食。服诸香油香蜜等物。而神爽高明。气力不衰。贞观三年二月八日。于州之逵道中。置二高座。姊妹乃以蜡布缠身。自踵至顶。惟出其面。众共以华香幡盖。迎升高座。姊妹更以火炬炷顶。端坐以诵法华。烟𦦨及眼。声犹宏亮。下及口鼻。而后息绝。达旦合座。骸骨消化。二舌独存。众为起塔以葬。 僧善导以道绰之教化行京师。亲写弥陀经数万卷。散诸士女。奉之以脩净业者不可胜计。一日说法光明寺。或者问导曰。今称佛名号。定生净土否。导曰定生定生。或者礼拜讫。口唱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续不少置。因出寺立门前柳树上。合掌西望。投身于地而死。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会通。雍州万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检游泊林泉。苦节戒行是其顾习。投终南豹林谷。潜隐综业。读法花经至药王品。便欣厌舍。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贞观末年。静夜林中积薪为窟。诵至药王便令下火。风惊焰发烟火俱盛。卓尔加坐声诵如故。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晓身火俱灭。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勒铭存焉。贞观之初。荆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诵法花。深厌形器。俱欲舍身。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后顿绝谷惟啖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鲜爽。周告道俗。剋日烧身。以贞观三年二月八日。于荆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蜡布缠身至顶。惟出面目。众聚如山。歌赞云会。诵至烧处。其姊先以火柱妹顶。请妹又以火柱姊顶。清夜两炬一时同耀。焰下至眼。声相转明。渐下鼻口方乃歇灭。恰至明晨合坐洞举。一时火花。骸骨摧朽。二舌俱存。合众欣嗟。为起高塔。近并州城西有一书生。年二十四五。诵法华经誓烧供养。乃集数束蒿乾笼之。人问其故。密而不述。后于中夜放火自烧。及人往救火盛已死。乃就加柴薪尽其形荫。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部。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会通。本郡人。姓吴。名元卿。德宗朝为六宫使。方春韶阳。花卉盛发。玩赏移时。忽闻空中有言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视之。因大感悟。自是忽忽不乐。帝怪而问其故。以愿从释为对。帝召相者视之曰。此人当绍出世法。遂放归。见韬光。光指其谒鸟窠。求度。三请不从。乃先创庵。事既成。韬光力言之鸟窠。乃为祝发。服勤数年。未蒙印授。一日告辞。鸟窠曰。汝何往。曰。诸方学佛法去。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鸟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师即豁然大悟。于是不复他行。常居左右。世号布毛侍者。今招贤寺乃师道场。 赞曰。 金貂职近 紫禁春浓 割弃富贵 瞥如轻鸿 求师慕道 劳苦在躬 不具智勇 岂悟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