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论经之长行与偈颂但数文字至三十二字者谓之通偈。是数经之法也。百论疏上曰:「偈有二种:一者通偈,二者别偈。别偈者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目之为偈,谓别偈也。二者通偈,谓首卢偈。释道安云:盖是胡人数经法也。莫问长行与偈,但令三十二字满即便名偈,谓通偈也。」
(术语)不论经之长行与偈颂但数文字至三十二字者谓之通偈。是数经之法也。百论疏上曰:「偈有二种:一者通偈,二者别偈。别偈者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目之为偈,谓别偈也。二者通偈,谓首卢偈。释道安云:盖是胡人数经法也。莫问长行与偈,但令三十二字满即便名偈,谓通偈也。」
通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五惑中,见思之惑名为通惑,尘沙无明之二名为别惑。以见思为通于三乘而断之惑故也。四教仪曰:「集谛者即见思惑,(中略)又云通惑。」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所立五惑中,见思二惑叫做通惑,尘沙无明二惑叫做别惑。
(术语)天台所立五惑中,见思之惑名为通惑,尘沙无明之二名为别惑。以见思为通于三乘而断之惑故也。四教仪曰:「集谛者即见思惑,(中略)又云通惑。」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所立五惑中,见思二惑叫做通惑,尘沙无明二惑叫做别惑。
通达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三藏法数】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三藏法数】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通达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云通达菩提心。五相成身之第一。初蒙阿阇梨之开示而达菩提之理,修心月轮观法之位也。
(术语)具云通达菩提心。五相成身之第一。初蒙阿阇梨之开示而达菩提之理,修心月轮观法之位也。
通达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位之一。菩萨竣一阿僧祇劫之行,始登初地之位,通达少分二无我理之位也。是谓之菩萨之见道。唯识论九曰:「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三藏法数二十一曰:「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
【佛学次第统编】
通达者,已于道为通达,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
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
至十六解脱道时,名预流果。
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见惑,见真谛故,又名见道。
【三藏法数】
(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初地,即欢喜地也。)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位之一。菩萨竣一阿僧祇劫之行,始登初地之位,通达少分二无我理之位也。是谓之菩萨之见道。唯识论九曰:「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三藏法数二十一曰:「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
【佛学次第统编】
通达者,已于道为通达,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
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
至十六解脱道时,名预流果。
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见惑,见真谛故,又名见道。
【三藏法数】
(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初地,即欢喜地也。)
通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门之相违,融通和会也。五教章上曰:「各依教闻宗,务存通会。」
(术语)法门之相违,融通和会也。五教章上曰:「各依教闻宗,务存通会。」
通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通申论)
(术语)(参见:通申论)
通论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释无著摄大乘论之教家也。
(术语)通释无著摄大乘论之教家也。
通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俱舍论二十七曰:「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慧声。」
【佛学常见辞汇】
1。神通与智慧。2。一切的神通皆以智慧为体,故名通慧,意即通就是慧。
(术语)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俱舍论二十七曰:「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慧声。」
【佛学常见辞汇】
1。神通与智慧。2。一切的神通皆以智慧为体,故名通慧,意即通就是慧。
通霄路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天之路也。五灯会元七(太原孚章)曰:「鼓山赴大王请,雪峰门送。(中略)趁至中路,便问师兄向什么处?山曰:九重城里去。师曰:忽遇三军围绕时如何?山曰:他宗自有通霄路。」
(术语)通天之路也。五灯会元七(太原孚章)曰:「鼓山赴大王请,雪峰门送。(中略)趁至中路,便问师兄向什么处?山曰:九重城里去。师曰:忽遇三军围绕时如何?山曰:他宗自有通霄路。」
通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白事而通达其志也。小补疑会曰:「覆,通作复。复,房六切。白也。」
(术语)谓白事而通达其志也。小补疑会曰:「覆,通作复。复,房六切。白也。」
得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得通力也。
【佛学常见辞汇】
获得神通。
(术语)得通力也。
【佛学常见辞汇】
获得神通。
现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通力也。唯识论十曰:「称彼机宜,现通说法。」
(术语)现通力也。唯识论十曰:「称彼机宜,现通说法。」
现通假实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慈恩八宗之第四。贤首十宗之第四。小乘二十部中说假部并经量部之别师及成实论等所立,说现在法通于假实,故有此称。盖说假部三科中,五蕴不分根境,能缘所缘不对立,直就法之自性而分类,故以之为实。十二处十八界能所根境相对而说,故谓为假设而非实法。又经量之别师谓五蕴十二处为粗分别,故立为假。十八界为细分别,故立为实。见法华玄赞一、五教章上。
【三藏法数】
谓此宗计现在法通假通实也。通实者,计五蕴法以为实有;通假者,计十二处十八界以为虚假,是为现通假实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处者,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术语)慈恩八宗之第四。贤首十宗之第四。小乘二十部中说假部并经量部之别师及成实论等所立,说现在法通于假实,故有此称。盖说假部三科中,五蕴不分根境,能缘所缘不对立,直就法之自性而分类,故以之为实。十二处十八界能所根境相对而说,故谓为假设而非实法。又经量之别师谓五蕴十二处为粗分别,故立为假。十八界为细分别,故立为实。见法华玄赞一、五教章上。
【三藏法数】
谓此宗计现在法通假通实也。通实者,计五蕴法以为实有;通假者,计十二处十八界以为虚假,是为现通假实宗。(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处者,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救世圆通
【佛学大辞典】
(菩萨)观世音菩萨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观世音菩萨的别名。
(菩萨)观世音菩萨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观世音菩萨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