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范通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人。王浚外亲。晋武帝时官益州护军。浚以平吴功大,为王浑所抑,不胜忿愤而有怨言。通以廉颇、蔺相如之事为譬,谓浚功美而未尽善。浚自承性褊,纳其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7 【介绍】: 西晋庐江人,字令通。以郡廉吏补尚书仓部令史,迁广陵度支。晋惠帝永兴元年,击杀张昌军将领石冰,进兵扬州,以功拜广陵相。次年,惠帝在长安,四方交争,因据历阳,自署都督江东军事、大司马、楚公,收用名士顾荣等,谋据江东。然刑政无章,子弟凶暴,永嘉元年,顾荣、周玘、甘卓等密告征东大将军刘准攻敏,并为内应,敏败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8—303 【介绍】: 西晋巴西宕渠人,巴氐族,字玄通。李特弟。好学便弓马,兄庠为赵廞所杀,乃从李特攻廞,以功拜奋威将军。西晋惠帝永宁元年,与特起兵于绵竹,攻成都,与益州刺史罗尚相拒。特死,与侄李雄等收遗众还赤祖,自称益州牧。再击罗尚,围成都,病死。追谥秦文王。
卢志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12 【介绍】: 西晋范阳涿人,字子道,一作子通。卢钦侄。初辟公府掾。出为邺令。有才干。成都王司马颖倚为谋主,数决大计。封武强侯,表为中书监。惠帝建武元年,督兵迎惠帝还洛阳。与陆机弟陆云有隙,机率军进洛阳,与张方遇,兵败,为志所谗,机兄弟同时被司马颖所杀。同年张方逼驾至长安,志随侍。官至尚书。洛阳没,北投刘琨,为刘粲所得,遇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弘。西晋东阳太末人,字圣通。以明经举孝廉,出为山阴县令。诛剪奸桀,豪右敛手。县人颂之。
殷顗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陈郡人,字伯通。殷康子。性通率,有才气。与从弟仲堪俱知名。孝武帝太元中,以中书郎擢为南蛮校尉,莅职清明。仲堪欲应王恭,举兵内伐,告顗。顗切谏,不听。托疾不还,遂以忧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8 【介绍】: 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信都人,字文通,冯跋弟。初封汲郡公,改中山公,历位司徒,掌北燕军政实权。跋死,杀跋子翼自立。为北魏所攻,东奔高丽,居二年,为高丽所杀。在位六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博陵安平人,字神通。学涉经史,献文帝征为中书博士、散骑侍郎、平远将军、武邑太守。政事之余,专以劝学。卒年六十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世通。南朝宋会稽永兴人。年十四丧父,家贫,佣力以养继母。尝与人共于山阴市货物,误得一千钱,追还其主。宋文帝元嘉四年,榜表门闾,蠲其租调,改所居独枫里为孝行里。太守孟顗察孝廉,不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87—约421 【介绍】: 南朝朱陈郡阳夏人,字宣远。一曰名檐,字通远。善为文,辞采丰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俱有盛名。初为桓伟安西参军。宋时,为中书侍郎,以其弟谢晦权遇日重,惊骇惧祸,乃自请降黜,为豫章太守。遇疾卒。
全宋文·卷三十三
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灵运从兄。(案,《瞻传》云,瞻文章与族叔混、弟灵运相抗,是瞻为兄也。考瞻卒于永初二年,年三十五,灵运诛于元嘉十年,年四十九,则灵运长于瞻二岁,疑有一误。)仕晋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解职,为刘柳建威长史,寻为武帝镇军参军,又为琅邪王大司马参军,转主簿、安成相、中书侍郎。宋国中书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出为豫章太守,永初二年卒,有集三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2—487 【介绍】: 南朝齐下邳人,字叔通。垣荣祖从父。仕宋历交、司、益三州刺史,封乐乡县男,资财巨万。凡当地异族不受鞭罚,输财赎罪,谓之赕,时人谓闳被赕刺史。萧道成辅政,为子晃求闳女,闳辞,道成不欢。及道成代宋称帝,以闳有诚心,封爵如故,累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二
僧宝通。梵行精修长诵法华经陀罗尼品。稍有灵异。时杨桥村有赵氏家妻为神所魅。请通持咒。通既至。神即现形。通告曰。神在村中合当兴福。如何反魅于人。神曰。非弟子事。此乃下部小鬼耳。遂呼小鬼至前责罚。赵妻因此得差。续后赵妻之病仍发歌吟竟夕又告通。通又去见所责鬼在病床前。通曰。前已诫治那得再来。汝若不去吾当诵咒令汝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也。鬼叩头求哀云。不烦咒也。从此病差。鬼不复至矣。
释慧通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关中人。史亡其氏。少得度。止长安太后寺。诵增一阿含经。又从凉州慧绍禅师。受禅观法门。专心祈生净土。偶微疾。见无量寿佛光明照身有异香。良久遂化。寿五十九。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慧通。关中人。少止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咒。诵增一阿含经。初从凉州禅师慧诏咨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常祈心安养而欲栖神彼国。微疾乃于禅中见一人来。形甚端严。语通言。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寿佛光相晖然。通因觉禅。具告同学所见。言讫便化。异香在房三日乃歇。春秋五十九矣。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四
通公道人者。不知其氏族。居处无常所语狂谲。然必有应验。饮酒食肉游行民间。侯景甚信之。扬州未陷之日。多拾无数死鱼头积于西明门外。又拔青草荆棘栽市里。及侯景渡江。先屠东府一城尽毙。置其首于西明门外。为京观焉。朝市破落所在荒芜耳。通公言说得失于景不便。景恶之。又惮非常人不敢加害。私遣小将于子悦将武士四人往候之。景谓子悦云。若知杀者勿害。不知则密捉之。子悦立四人于门外。独入见通脱衣火燎。逆谓子悦曰。汝来杀我。我是何人。汝敢辄杀。子悦作礼拜云不敢。于是驰往报景。景礼拜谢之。卒不敢害。景后因宴召通。通取肉揾盐以进于景。问曰好否。景曰太咸。通曰不咸则烂。及景死数日众以盐五石置腹。中送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屠脍羹食皆。尽后竟不知所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于寿春衣弊露宿野中。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事。皆验。江陵有边僧归者。商于寿春。将还。通来欲寄物。僧归以檐重不许。强增之。然檐殊不觉重。行数里即别去曰。我有女兄名慧绪。住三层寺。烦致意。忽不见。顾所寄物。亦失之。僧归大惊。至则求慧绪语之。绪曰。吾无弟。即往求通不见。及通至江陵而慧绪亦死。入其房问讯委悉。因留江陵行见人家坟墓。无不言其氏族死亡年月。江陵人皆相视惊异。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故群盗见之。亦掩迹避走。俄就任漾家。索酒。甚急。曰我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宜各精进脩善为。先饮醉卧墙下而化。数日复有人见行市中。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在寿春。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有边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何駃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也。宋元嘉中见在寿春。衣服趋尔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边有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惠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来寿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可驶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为延火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名僧传抄
不知所从来。多见在寻阳。常自称郑散骑。江陵人边僧归。商行至寿阳。将还江陵。通欲寄物于其担上。僧归不肯受。通强之。僧归为受。亦不觉重。行数里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妇。在荆州三层寺作尼。名惠绪。汝至彼可为相闻道我寻往也。言毕忽然不见。僧归至荆州。具为惠绪言之。结尼禅行道德人也。既无此兄。不解所以。后至寿阳。寻之不知处。通后来荆州。到惠绪房。绪已死矣。讯问委悉。寺中知必通也。由留荆洲。与人行见丘墓。皆识名字氏族。四月八日。于上明东寺齐。随众僧行道。于众指示人云。某人经作劫。如是者数人。群盗一时走去。于江津路值一人。以马杖鞭通。通曰。汝忿归看汝家何如。此人至家。火已烧其宅矣。齐永元初。就任漾求酒曰。宜应远行。永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进。慎幼退转。饮酒毕。至市东墙卧地。既视死矣。数十日忽复于市见之。市人遂视。久久乃没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