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三量
【三藏法数】
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
心悟通达
【三藏法数】
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与心会,无不通达。以是功德,故能彻悟一切法相,了无挂碍也。
比丘欲现神通故地动
【三藏法数】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经云:有大神通比丘,欲现多种变化,或分一身为千百身,还复为一。飞行虚空,山石无碍,涌没自由,是时地亦大动。
圆通无碍
【三藏法数】
谓佛融大法界而为其身,理无不具,事无不摄。故一多、依正、人法、因果,此彼无碍。经云: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是为圆通无碍。
现佛神通化不失时
【三藏法数】
谓如来以不思议力,示现神通,于一念中,饶益一切众生,不失时宜,是为现佛神通化不失时。
通取四法体
【三藏法数】
谓通取声名句文四法,而为能诠教体也。净名经云:通用四法,为佛教体。是也。
通摄所诠体
【三藏法数】
谓经文通摄所诠义理为教体也。盖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是能诠,义是所诠。此明文义相成也。经云:文随于义,义随文。是也。
法性融通
【三藏法数】
谓法界之性,圆融通达无碍。然一切事法,依性建立,不异真性。性既融通,事亦如之。故一一微尘,各含法界。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是也。
神通解脱
【三藏法数】
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佛以神通不思议解脱之力,令一切法,于一法中,建立显现,圆融自在。经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是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神通普
【三藏法数】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性,彻照无碍,名为神通。谓罗汉天眼见大千世界,辟支佛见百佛国土,小教菩萨见河沙佛土,皆是限量之神通。圆教菩萨遍见法界,而无限极。所发六通,自在变现,无有限量,故名神通普。(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小教菩萨者,即藏、通二教菩萨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也。)
宗趣通局
【三藏法数】
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通者,总论一代时教,从狭至宽,以为十宗。局者,别局一经也。此经总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不思议为宗,故所谈所尚之语,不出乎此。盖令人寻宗归趣,称性起修,證入法界,成佛果德。若馀诸经,则说法各异,归趣不同也。(十宗者,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三性空有宗、真空绝相宗、空有无碍宗、圆融具德宗也。)
传译感通
【三藏法数】
传译者,谓西天传至东土,译彼梵语,成此华言也。盖此经前后凡二译。一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僧佛度跋陀罗,于扬州谢司空寺,译梵本为三万六千偈,成六十卷。一唐證圣元年,于阗国僧实叉难陀,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增益九千偈,共前四万五千偈,成八十卷。即今流传者是也。感通者,佛度跋陀罗译经之时,感龙王遣二青衣童子,每日从池而出,以给瓶砚之水。实叉难陀译经之时,感天降甘露,徵应良多,备载传记也。(梵语佛度跋陀罗,华言觉贤。梵语实叉难陀,华言喜学也。)
天眼自在清净通
【三藏法数】
谓天眼离诸垢障,清净无碍,于所见境,而得自在;无边世界差别之相,若净若染,一一种类,悉能明见,是名天眼自在清净通。
宿住智通
【三藏法数】
宿即过去,住即现在。谓过去已往之事,明了记忆,皆随念知,如见现在等无有异,是名宿住智通。
知劫通
【三藏法数】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无量世界,无央数劫,非有际限,若现在因缘,若当来果报,称实皆知,是名知劫通。(央者,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