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神通广大
【俗语佛源】
「神通」就是变化莫测、自在无碍的作用。《大乘义章》卷二十解释道:「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通力或从宿业而来,称为业通;或从后天修得,称为修通。佛家主张从禅定和智慧中开发神通之力。《大庄严经·成正觉品》说:「如来于菩提树下,初成正果,现佛神通,游戏自在。」《大智度论》卷九四谓:「若菩萨离神通,不能饶益众生。」可以说,神通的唯一正当目的,就是「饶益众生」,否则,就是邪因,将受恶果。如提婆达多为求供养之利而学神通,继而我慢贡高,破坏僧团,毒害佛陀,受到地狱报应,便是一例。佛教把神通分为六种。前五种是:身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五通」是凡夫可以修得的,不出轮回。佛教最重视第六「漏尽通」,即断尽烦恼,脱离生死的通力。必须「六通」具足,才算完美,才能普渡众生。后因以「神通广大」泛指法力无边、本领超越。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总不明白,他为甚么这么神通广大,怎样知道是我看的卷?」(李明权)
二种通相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宗通相〕,宗即心宗,亦要也,通即融通无碍,相即自心所得胜进之相。谓依教思修,得意忘言,趣入自觉之地,觉智圆明,融通无碍,是名宗通相。
〔二、说通相〕,说即说法,通即辩说无碍,相即起用化他之相。谓以方便,随顺众生根器浅深,为其演说,无有障碍,是名说通相。
三经通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如来一代所说诸经之内,无不具此教、行、理三。无不以别而契于通,以通而应于别;通则通于诸经,别则别有所以。故教有通别,依教明行;行有通别,从行显理;理有通别也。
〔一、教经通别〕,教即圣人对机所说一切言教也。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部部别异,故名教别;诸部虽异,通是佛说,故名教通。所谓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也。(部部者,经教部类也。)
〔二、行经通别〕,行即依教修行,亦进趣之义也。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教既为门不同,行则所入亦异,所入之门虽异,所契之理则同。所谓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也。(梵语泥洹,亦云涅槃,华言灭度。)
〔三、理经通别〕,理即一切言教所诠之义理也,理则不二,名字非一,故智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如或言实相,或言法界等。名异故别,理一故通;所谓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也。
三种如意通──如意通有三种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谓菩萨智慧具足,神变莫测,凡所作为,举念即成,无有障碍,故名如意通。
〔一、能到如意〕,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二、转变如意〕,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故名转变如意。
〔三、圣如意〕,谓具此通者,化现无方,应变不测,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虽无去来,而有感则现,无感则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议,故名圣如意。
四谛──通教无生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通教者,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也。无生四谛者,谓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体空观,体达五阴诸法,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灭无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无生四谛。(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證入中道之理;与后别、圆二教是同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苦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当体即空,而无逼迫之相,故名苦谛。
〔二、集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惑业之因,当体即空,了无惑业和合之相,故名集谛。
〔三、灭谛〕,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五阴生死等苦,昔本无生,今亦无灭,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戒定慧之道。谓此教三乘用观巧故,审实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无有二相,故名道谛。
四句──通局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或局〕,谓佛说华严经,或局在娑婆世界内摩竭提国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或通〕,谓佛说华严经,或通十方世界故也。
〔三、或俱〕,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摩竭提国,及十方世界故也。
〔四、或泯〕,谓佛说华严经,处染净二相,皆尽同一法界故也。
十地──通教十地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通教,即四教中之一也。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云通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一、乾慧地〕,谓三乘之人,初居外凡位时,未得真空理水所润,故名乾慧地。(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外凡者,谓心居理外也。)
〔二、性地〕,谓三乘之人,居内凡位时,于无漏真空法性之理,颇有解心,故名性地。(内凡位者,谓心居理内,而未證得也。无漏者,谓断见、思之惑,而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八人地〕,谓三乘之人,体达三界见惑本空,在无间三昧中,八忍具足。止观云:人者,忍也,故名八人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
〔四、见地〕,谓三乘之人,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故名见地。(第一义者,即真俗不二也。无生者,谓了一切法皆无生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五、薄地〕,谓三乘之人,断欲界六品思惑,欲惑稍轻,得真谛理,故名薄地。(六品者,谓欲界思惑分为九品,此即前之六品也。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也。)
〔六、离欲地〕,谓三乘之人,断欲界下三品思惑尽,即离欲界生死,故名离欲地。(下三品者,即九品中后之三品也。)
〔七、已办地〕,谓三乘之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发真无漏,智断功毕,故名已办地。(无漏,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言真无漏者,谓第四阿罗汉果之所證也。若前初果须陀洹等虽證,而生死犹未能尽,未得名真也。智断功毕者,智即破惑之智慧,断即所断之惑业,因此之智,而毕断惑之功也。)
〔八、辟支佛地〕,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谓缘觉之人,发真无漏,功德力大,福慧深利,以能侵除见、思习气,故名辟支佛地。(侵除者,谓侵入习气之内,而除断之也。见、思习气者,谓见、思惑馀习之气分也。)
〔九、菩萨地〕,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从空入假,深观真俗二谛,进断见、思习气与尘沙惑,得法眼净,成道种智,故名菩萨地。(从空入假者,谓菩萨从涅槃空,出生死假,而化众生,示同生死,故名假也。真谛者,亡泯一切法也;俗谛者,建立一切法也。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之惑,种类数多,如尘若沙也。法眼净者,谓菩萨之眼,观一切法而无染碍也。道种智者,谓菩萨化他,以一切道,起众生一切善种也。)
〔十、佛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佛有大功德力,资利智慧,而与一念相应,观真谛究竟,习气亦究竟,觉果圆满,故名佛地。(究竟,即毕尽之义也。)
宗通相
【三藏法数】
宗即心宗,亦要也,通即融通无碍,相即自心所得胜进之相。谓依教思修,得意忘言,趣入自觉之地,觉智圆明,融通无碍,是名宗通相。
说通相
【三藏法数】
说即说法,通即辩说无碍,相即起用化他之相。谓以方便,随顺众生根器浅深,为其演说,无有障碍,是名说通相。
化教通内外众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天台通别释题
【三藏法数】
陈隋间,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通别二义而判释之。如妙法莲华经上之四字是别,别在此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通于一切诸经故。馀经亦然;是为天台通别释题。
神通作用无碍
【三藏法数】
谓菩萨由内心證于法界之理,故能以种种神通,应现十方世界,随机化度,皆无障碍,故名神通作用无碍。
神通神变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调伏憍慢众生故,或现一身而作多身,或现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石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现诸神变,调伏众生,是名神通神变。
现神通力
【三藏法数】
谓佛现神通之力,飞行自在,履空如地,故行时足不至地也。
教经通别
【三藏法数】
教即圣人对机所说一切言教也。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部部别异,故名教别;诸部虽异,通是佛说,故名教通。所谓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也。(部部者,经教部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