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乐迟通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通行之一。(参见:通行)附录。
通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之异名。以能通达而趣于涅槃也。
据实通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据胜为论)。
诸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种之神通也。有五通六通等。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明慧。」慧远疏一曰:「诸通六通也。」(参见: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佛、菩萨、外道、仙人之所得者也。即通力、神通等是也。璎珞经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乘义章二十本曰:「作用无壅,名之为通。」此有三种之别: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之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此神通皆依果报而自然感得者。二修得通力,三乘圣者修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而现得五通者。三变化通力,三乘圣者以神通力变现种种者。见华严大疏三。
【佛学常见辞汇】
作用自在无碍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种,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都有五种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报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圣人修习三学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三、变化通力,三乘圣人以神通的力量变现种种的境界事物。
融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彼此混同而无差别曰融,通达无碍曰通。止观七曰:「今有十意融通佛法。」
【佛学常见辞汇】
和洽的意思。
融通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日本良忍所弘通之念佛也。谓我念佛之功德,融通于一切人,一切人念佛之功德,融通于我。且念佛之功德,融通于一切行,一切行之功德,融通于念佛之一行,一切之功德,于此圆满,而往生净土也。见融通圆门章。
融通妄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妄想)
【三藏法数】
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五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五蕴也。一、坚固妄想,即色阴也。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二、虚明妄想,即受阴也。众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三、融通妄想,即想阴也。众生之念虑为虚情,色身为实,虚实虽不纶。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虽异。然用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四、幽隐妄想即行阴也。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密移于运,体虽迁,然无觉者,故名幽隐。五、颠倒妄想(又曰微细精想),即识阴也。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急流细不可见。湛了内之罔象虚无,故云颠倒。见楞严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融通淘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五时中,般若部之意也。般若与一切之法皆为大乘融会,故曰融通。以空智之水,遣荡小乘之执情,故曰淘汰。四教仪集注上曰:「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故曰融通。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
融通念佛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日本良忍师感无量寿佛现身相授与融通念佛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后毗沙门天王现身曰:师蒙佛授,何不弘融通念佛耶?师曰:何谓也?天王曰:回所我唱,融通于众人;众人所唱,融摄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其功喻独称不可胜计。师自是创融通念佛宗。本宗之教义,念佛一行,顶受于无量寿佛,圆融妙理。相承于华严天台,开一因一果之妙义。故选取念佛,依净土三经。敷扬圆理,依华严法华也。圆门章曰:「敷扬圆理,则直据杂法。」(杂法者华严经也)。又曰:「宗祖正依华严法华。」
融通圆门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日本融通念佛宗大通融观著。分十门,辩宗义之要领。
融通念佛缘起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日本大通撰。明融通念佛之宗义。
藏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藏教与通教。天台四教之第一第二。
藏通别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之四教。(参见:四教)
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藉通开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之名目。借通教开导别圆之机也。三通中第三种之机类也。(参见:通教)
通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设之三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为因缘生,而当体即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含中。利根之菩萨,證此含中之中道而为别教圆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为此人。故以通教为大乘之初门。然而通者共通之义,有二义:一者三乘共学之义。藏教之三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但以断见思之正使,兼侵害习气,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别,故名通。二者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萨,闻之而会不但空之义,遂闻后当体即空之说,而通于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为别教圆教之人。如此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名通教也。此二义中,佛之通教本意为使利根之菩萨,得通后之益也。四教仪曰:「通前藏教,通后圆教,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佛学常见辞汇】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是却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證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三藏法数】
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
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文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阿质达霰译。如来临涅槃时,自左心以秽迹金刚化现,说秽迹金刚大圆满陀罗尼一咒。退治一切天魔外道之恼乱佛法者。
识通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一。识别观智之通塞,使去塞而就通也。(参见:十乘观)
【三藏法数】
通即通达,谓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虚通,而能显发实相之理,皆名为通。塞即蔽塞,谓生死、烦恼、六蔽等法,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皆名为塞。若一槩言之,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诸惑为塞,能破之法为通。若别途言之,于能破观法复起爱著,亦名为塞。所谓于通起塞。此塞须破,于塞得通,此通须护,但破塞存通。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由上破法遍中,修之未悟,复恐于通起塞,于塞无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门,捡彼破法遍,令于塞得通,于通无塞,故名识通塞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烦恼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六蔽者,一悭贪、二破戒、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也。除膜养珠者,膜谓眼中所翳之膜,珠即眼中之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