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通济(通濟)
(1).开朗豁达。《世说新语·任诞》“ 祖车骑 过 江 时”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逖 ( 祖逖 )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晋书·贺循传》:“前 蒸阳 令 郭訥 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
(2).融通调济。《晋书·文苑传·王沈》:“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新唐书·李吉甫传》:“ 大历 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为裁限,至 李泌 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贩卖……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3).往来通达。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则居 东京 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 西洛 险固之地,以守中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於 清苑 界开 徐河 、 鸡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关南 之漕悉通济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 古淀桥 ,则河之通济甚便。”
(2).融通调济。《晋书·文苑传·王沈》:“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新唐书·李吉甫传》:“ 大历 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为裁限,至 李泌 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贩卖……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3).往来通达。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则居 东京 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 西洛 险固之地,以守中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於 清苑 界开 徐河 、 鸡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关南 之漕悉通济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 古淀桥 ,则河之通济甚便。”
《國語辭典》:通论(通論) 拼音:tōng lùn
1.通达的议论。《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旧唐书。卷二六。礼仪志六》:「当春秋二百年间,鲁凡城二十四邑,唯郿一邑称筑,其二十三邑,岂皆有宗庙先君之主乎?执此为建主之端,又非通论。」
2.贯通诸经的议论。如《五经通论》。《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春秋合三传通论》十卷:潘叔度注。」《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五经》义微,诸家异见,以所是者为正,所否者为邪,此一偏之大失也。顷者指苏轼为邪学,而加禁甚切;今已弛其禁,许采其长,实为通论。」
3.某一学科概论性的论述。如《词学通论》。
2.贯通诸经的议论。如《五经通论》。《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春秋合三传通论》十卷:潘叔度注。」《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五经》义微,诸家异见,以所是者为正,所否者为邪,此一偏之大失也。顷者指苏轼为邪学,而加禁甚切;今已弛其禁,许采其长,实为通论。」
3.某一学科概论性的论述。如《词学通论》。
《漢語大詞典》:疏明
亦作“疎明”。
(1).通达明智。《庄子·应帝王》:“嚮疾强梁,物彻疏明。”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物,事也;彻,通也;事能通而开明也。” 成玄英 疏:“鉴物洞彻,疏通明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中山 刘颖 士端 ,疎明简畅; 潁川 韩拯 佐元 ,行备而文。”
(2).简要明确。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二》:“及 隋 之末年,丧乱蠭起,痈疽溃裂;而 太宗 一旦立法定制,疏明简直,上下易遵。”
(3).疏朗透光。 宋 张耒 《局中晚坐》诗:“高林晚叶渐疎明,雨过 长安 万屋青。” 元 刘因 《登武阳》诗:“断虹云淡白,返照雨疎明。”
(4).指疏淡的光辉。 宋 朱淑真 《闲步》诗:“乍得好凉宜散步,朦朧新月弄疏明。”
(1).通达明智。《庄子·应帝王》:“嚮疾强梁,物彻疏明。”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物,事也;彻,通也;事能通而开明也。” 成玄英 疏:“鉴物洞彻,疏通明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中山 刘颖 士端 ,疎明简畅; 潁川 韩拯 佐元 ,行备而文。”
(2).简要明确。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二》:“及 隋 之末年,丧乱蠭起,痈疽溃裂;而 太宗 一旦立法定制,疏明简直,上下易遵。”
(3).疏朗透光。 宋 张耒 《局中晚坐》诗:“高林晚叶渐疎明,雨过 长安 万屋青。” 元 刘因 《登武阳》诗:“断虹云淡白,返照雨疎明。”
(4).指疏淡的光辉。 宋 朱淑真 《闲步》诗:“乍得好凉宜散步,朦朧新月弄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