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6,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佛类词典
通达
通达心
通达位
心悟通达
其它辞典
释通达
彭路(通吉、字通达 )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雍州人。年三十始出家。栖止无定所。而一以寻师访道。为急务。久之未有所遇。乃入太白山。啖草庇树端坐五年。一日以木击土块。块随粉碎无馀。因大悟。后住京师律藏寺。一裙一帔。不易寒暑。尝于讲席评叙玄奥。不肖之夫。动相矛盾。至其饮啖无异俗人。达曰。大乘之学固如尔乎。若指圣怀。斯实凡庶。左仆射房玄龄。闻而韪之。迎至其第。待以师礼。达性无拘检。而言恒纵放。玄龄处以物表。莫之乖忤。贞观来稍显神异。每诣人家。欢笑则吉。愁惨则凶。或有所索。宜从而予之。不然亦失。以故京师贵贱。咸候之以占祸福。大将军薛万钧。致之供养。忽破戒夜食。又欲入内宿卧。将军之弟。怒捶之几死。遽使作汤曰。我身沾污如此。能无一浴乎。汤方沸涌。即解衣跃入镬内。宛转摩抚自若。旋语爨者加火。薛氏愧骇。自是寝处无所禁。尝欲设大斋会。且先令寺家作疏请客。时米方腾贵。物料索然。明日赴者数千。而寺家不知所给。众以咎达。达曰。渠许送供。计非妄语。至日中赴者将散。忽见盈车美膳。充塞道路。用以施设。厌足有馀。求其所谓送供者莫之识。然后知其德通幽显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通达。雍州人。三十出家。栖止无定。初辞世壤遍访明师。委问道方皆无称悦。乃入太白山。不赍粮粒不择林岩。饥则食草息则依树。端坐思玄动逾晦序。意用漠漠投解无归。经跨五年栖遑靡息。因以木打块。块破形销。既睹斯缘廓然大悟。晚住京师律藏寺。游听大乘。情量虚荡。一裙一帔布纳重缝。所著麻鞋经三十载。缯帛杂饰未曾冠体。冬夏一服不蔽冰炎。常于讲席评叙玄奥。而不肖之夫言行矛楯。及至饮啖无异俗人。达曰。大乘之学岂其尔耶。若指圣怀斯寔凡庶。余不同也。左仆射房玄龄。闻而异焉。迎至第中。父事隆重。而达体。道为功性不拘检。或单裙露腹。或放达馀言。玄龄以风表处之。不以形言致隔。其见贵如此也。常以饮水啖菜。任性游纵。或揽折蒿藋生宛而食。至于桃杏瓜果必生吞皮核。人问所由。云信施难弃也。贞观已来稍显神异。往至人家。欢笑则吉愁懆必凶。或索财贿。或索功力。随命多少则须依送。若违其语后失过前。有人骑驴历寺游观。达往就乞。惜而不施。其驴寻死。斯例不一也。故京室贵贱。咸宗事之。福祸由其一言。说导唯存离著。所得财利并营寺宇。大将军薛万均。初闻异行。迎宅供养百有馀日。不违正轨。忽于一夜索食欲啖。初不与之。苦求不已。试与遂食。从尔已后稍改前迹。专显变应。其行多僻。欲往入内宿。将军兄弟大怒。打之几死。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毁血污不净。可作汤洗。待沸涌已。脱衣入镬。状如冷水。旁人怖之。犹索加火。遂合宅惊奉恣其寝处。曾负人钱百有馀贯。后既办得无人可送。乃将钱寺门伺觅行人。随负多少倩达西市。众皆止之。而达付而不禁。及往勘当不失一文。斯达量虚怀。定难准也。时逢米贵欲设大斋。乃命寺家多令疏请。及至明旦。来赴数千。而供度阒然不知何拟。大众咎之。达曰。他许送供。计非妄语。临至斋时僧徒欲散。忽见熟食美膳连车接舆充道而来。即用施设。乃大馀长。并供僧库。都不委其所从来。食讫须臾人车不见。今盛业京辇。朝野具瞻。叙事而舒。故不曲尽。
神僧传·卷第六
释通达。雍州人。三十出家栖止无定。常以饮水啖菜任性游从。或揽折蒿藿生死而食。至于桃杏瓜果必生吞皮核。人问所由。云信施难弃也。贞观己来稍显神异。往至人家。欢笑则吉。愁惨则凶。或索财贿。或索功力。随命多少即须依送。若违其语后失过前。有人骑驴历寺游观。达往就乞惜而不施。其骑寻死。京室贵贱咸宗事之。祸福由其一言。说导唯存离著。所得财利并营寺宇。大将军薛万钧。初闻异行迎宅供养。百有馀日不违正轨。忽于一夜索食欲啖。初不与之苦求不已。试与遂食。从尔已后稍改前迹。专显变应其行多僻。欲往入内宿。将军兄弟大怒打之几死。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毁。血污不净可作汤洗。待沸涌已脱衣入镬。状如冷水傍人怖之。犹索加火。遂合宅惊奉恣其寝处。曾负人钱百有馀贯。后既办得无人可送。乃将钱寺门伺觅行人。随负多少偿达西市。众皆止之。而达付不禁。及往勘偿不失一文。时逢米贵欲设大斋。乃命寺家多令疏请。及至明旦来赴数千。而供度阒然不知何拟。大众咎之。达曰。他许送供计非妄语。临至斋时僧徒欲散。忽见熟食美膳连车接舆充道而来。即用施设。乃大馀长并供僧库。都不委其所从来。食讫须臾人车不见。后不知其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彭路,字通吉,一说字通达(《万姓族谱》卷五四),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特奏名进士。事见清嘉庆《崇安县志》卷七。
通达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三藏法数】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通达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云通达菩提心。五相成身之第一。初蒙阿阇梨之开示而达菩提之理,修心月轮观法之位也。
通达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位之一。菩萨竣一阿僧祇劫之行,始登初地之位,通达少分二无我理之位也。是谓之菩萨之见道。唯识论九曰:「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三藏法数二十一曰:「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
【佛学次第统编】
通达者,已于道为通达,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
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
至十六解脱道时,名预流果。
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见惑,见真谛故,又名见道。
【三藏法数】
(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初地,即欢喜地也。)
心悟通达
【三藏法数】
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与心会,无不通达。以是功德,故能彻悟一切法相,了无挂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