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迷律
【佛学常见辞汇】
迷的道路,亦即走向三界六道的道路。
【佛学次第统编】
众生所以处处著者,为有所迷故。迷故有著,著故三道生,三道生故轮回现,故著可为轮回之总因,而迷又为著之原因也。
迷悟为因
【佛学次第统编】
迷于事理为迷,开真实之智见为悟。迷之义亦多矣,如曰迷惑,即谓谬于事理为迷,不明事理为惑。如曰迷妄。即谓闇于事理曰迷,虚而不实曰妄。或曰迷倒谓迷心倒转于事理。或曰迷没,谓迷情没在于非理。或曰迷心,谓转倒事理之妄心,然一切言迷,不出二者:一者迷事,二者迷理。
一、迷事 不达缘起之诸法曰迷事。
二、迷理 闇法性之真理曰迷理。
悟者对迷立言,既知于迷,则悟自显。盖悟者开真实之智见,即是不迷,故不迷即悟矣。
迷头认影
【俗语佛源】
这是《楞严经》里所说的宝罗城狂人演若达多的一则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演若达多是个从来不爱梳洗的人,蓬头垢面。古代没有镜子,他也无法认识自己的面目。一天,他口渴了,走到河边喝水,河水清澈见底,当他俯下身子的时候,看见水里有一蓬头垢面、狰狞可怕的影像,演若达多转身就跑,逢人便说:河里有一鬼魅,是如何如何的形象。他哪里知道,水里的「鬼魅」便是他自己的「尊容」。故事用以比喻迷失本性,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说:「诸祖相继,至于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言,岂不是先圣方便之道?自是当人不信,却自迷头认影,奔逐狂途,致使,流浪生死。」同书卷六说:「不识家珍,迷头认影。」后来用「迷头认影」形容十分糊涂。(无名氏)
迷无明
【三藏法数】
谓人昏迷不了,惑于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迷真异执教
【三藏法数】
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无文无义,迷者用之
【三藏法数】
谓凡立言立论,既无文字可證据,又无义理可依凭,此愚迷之人,不了文义,而强自用,故云迷者用之。
迷不见性
【三藏法数】
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
其心迷乱
【三藏法数】
谓诸有情,心无所主,迷惑狂乱,纵身口意,作不善业。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迷理无明
【三藏法数】
谓根本无明,障于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为迷理无明。
迷事无明
【三藏法数】
谓见、思烦恼障蔽生死之事,不能出离,是为迷事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