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7,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下一页
明还日轮
暗还黑月
通还户牖
壅还墙宇
缘还分别
顽虚还空
郁𡋯还尘
清明还霁
华周(别称 华州、华舟、华还 )
兹无还
赫连昌(字 还国 名 折 秦王 )
步还
僧璩( 朱、来 别称 得不还果 )
佛类词典(续上)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明还日轮
暗还黑月
通还户牖
壅还墙宇
缘还分别
顽虚还空
郁𡋯还尘
清明还霁
其它辞典
还无社华周(别称 华州、华舟、华还 )
兹无还
赫连昌(字 还国 名 折 秦王 )
步还
僧璩( 朱、来 别称 得不还果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萧人。萧邑大夫。楚庄王十七年伐萧,无社与楚大夫司马卯有旧,乃因之求助于申叔展。申叔展嘱其藏于枯井而以茅覆井口,且号之。明日,萧溃,申叔展闻其号而拯以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50 【介绍】: 或作华州、华舟、华还。春秋时齐国人。庄公时大夫。从庄公伐莒,战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鲁定公十年,齐、鲁于夹谷盟会,兹无还协助孔子与会,向齐索还鲁汶阳之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4 【介绍】: 十六国时夏国君,匈奴族铁弗部,字还国,一名折。赫连勃勃子。嗣位,改元承光。魏太武帝乘其新立,遣师攻昌。昌与战,大败,弃统万奔上邽,被俘至魏都平城。太武帝给以乘舆之副,尚始平公主,封秦王。其弟赫连定继立,仍与魏战,太武帝命昌招降,不成。赫连定灭后,被杀。在位三年。
人物简介
全后魏文·卷二十五
还为司马楚之安南长史,封临邑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朱氏。吴人也。少为沙门。师事僧业。尤明十诵。工文章。涉猎书传。始居虎丘山。宋孝武闻其名。诏至京师为僧正。止中兴寺。时有沙门僧定。自称得不还果。璩集众详断。令现神足。定曰恐犯戒。故不现。璩曰。按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不能然。遂摈之。乃著戒众论。以示来叶。少帝准从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宗为法友。殁寿五十八。注胜鬘经。撰僧尼要事。行于世。释道俨者。雄丘小黄人。善毗尼。精研四部。融会众家。又覈梵汉异音旨归作决正四部毗尼论。大弘律教。游彭城没。寿七十五。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僧璩。姓来。吴国人。出家为僧业弟子。总锐众经尤明十诵。兼善史籍颇制文藻。始住吴虎丘山。宋孝武钦其风闻。敕出京师为僧正悦众。止于中兴寺。时有沙门僧定。自称得不还果。璩集僧详断令现神足。定云。恐犯戒故不现。璩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既虚诳事暴即日明摈璩仍著诫众论以示来业。璩既学兼内外又律行无疵。道俗归依车轨相接。少帝准从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崇为法友。袁粲张敷并一遇倾盖。后移止庄严。卒于所住。春秋五十有八。述胜鬘文旨。并撰僧尼要事两卷。今行于世。时又有道表律师。率真有高行。宋明帝敕晋熙王爽从请戒焉。
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此一种以喻缘觉之人,没出住等,义与前第四人同。言即去者,以其根利过于四果,心求前进,得證缘觉,无有退转,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怖畏生死,故云即去也。
明还日轮
【三藏法数】
经云: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而言还者,谓此讲堂,日出则明,无日则暗,是则明因于日,故复还于日也。然明是所见之尘境,非能见之性也。以尘境则有生灭,见性元无生灭。是故所见之明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暗矣。故曰明还日轮。
经云: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而言还者,谓此讲堂,日出则明,无日则暗,是则明因于日,故复还于日也。然明是所见之尘境,非能见之性也。以尘境则有生灭,见性元无生灭。是故所见之明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暗矣。故曰明还日轮。
暗还黑月
【三藏法数】
经云:中夜黑月,云雾晦冥,则复昏暗,而言还者,以由白月则明,黑月便暗;是则暗因黑月,故复还于黑月也。当知所见之暗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暗时无复见其明矣。故曰暗还黑月。
经云:中夜黑月,云雾晦冥,则复昏暗,而言还者,以由白月则明,黑月便暗;是则暗因黑月,故复还于黑月也。当知所见之暗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暗时无复见其明矣。故曰暗还黑月。
通还户牖
【三藏法数】
经云:户牖之隙,则复见通,而言还者,以有户牖则见通,若无户牖则不见通。是则通属户牖,故复还于户牖也。当知所见之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通处无复见其壅矣。故曰通还户牖。(隙者,户牖之空处也。)
经云:户牖之隙,则复见通,而言还者,以有户牖则见通,若无户牖则不见通。是则通属户牖,故复还于户牖也。当知所见之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通处无复见其壅矣。故曰通还户牖。(隙者,户牖之空处也。)
壅还墙宇
【三藏法数】
经云:墙宇之间,则复观壅。而言还者,以有墙宇则见壅,若无墙宇则不见壅,是则壅属墙宇,故复还于墙宇也。乃知所见之壅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无壅处不复见其通矣。故曰壅还墙宇。
经云:墙宇之间,则复观壅。而言还者,以有墙宇则见壅,若无墙宇则不见壅,是则壅属墙宇,故复还于墙宇也。乃知所见之壅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无壅处不复见其通矣。故曰壅还墙宇。
缘还分别
【三藏法数】
经云:分别之处则复见缘,而言还者,谓有分别所对之处,则有所缘之相,若无所对五尘之境,则无缘相而可分别。是则缘属分别,故复还于分别也。当知所缘分别之相可还,而能分别之性不可还也。若能分别之性亦可还者,则不缘境时,无复知其无分别矣。故曰缘还分别。(缘者,系也。谓心缘系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也。所对之处,即五尘之境也。)
经云:分别之处则复见缘,而言还者,谓有分别所对之处,则有所缘之相,若无所对五尘之境,则无缘相而可分别。是则缘属分别,故复还于分别也。当知所缘分别之相可还,而能分别之性不可还也。若能分别之性亦可还者,则不缘境时,无复知其无分别矣。故曰缘还分别。(缘者,系也。谓心缘系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也。所对之处,即五尘之境也。)
顽虚还空
【三藏法数】
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郁𡋯还尘
【三藏法数】
郁者,滞也。者,气盛貌。经云:郁之象则纡昏尘,而言还者,以有尘象则见郁,无尘则不见其昏滞。是则郁属于尘象,故复还于尘象也。当知所见郁之象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无尘时不复见其清明矣。故曰郁还尘。(纡者,萦也。)
郁者,滞也。者,气盛貌。经云:郁之象则纡昏尘,而言还者,以有尘象则见郁,无尘则不见其昏滞。是则郁属于尘象,故复还于尘象也。当知所见郁之象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无尘时不复见其清明矣。故曰郁还尘。(纡者,萦也。)
清明还霁
【三藏法数】
经云:澄霁歛氛,又观清净,而言还者,以澄霁则见清净,昏暗则不能见其明净矣。是则清明属霁,故复还于霁也。当知所见清明之象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昏暗矣。故曰清明还霁。
经云:澄霁歛氛,又观清净,而言还者,以澄霁则见清净,昏暗则不能见其明净矣。是则清明属霁,故复还于霁也。当知所见清明之象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昏暗矣。故曰清明还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