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粮道(糧道)  拼音:liáng dào
1.输运粮食的道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2.职官名。明、清两代负责督促该省漕粮运输的官吏。也称为「督粮道」。
《國語辭典》:转漕(轉漕)  拼音:zhuǎn cáo
转运粮饷。陆运称转,水运称漕。《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國語辭典》:运转(運轉)  拼音:yùn zhuǎn
1.沿著一定的轨道转动。《淮南子。主术》:「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
2.气运转变。如:「时来运转」。
《國語辭典》:海运(海運)  拼音:hǎi yùn
1.利用船舶在海上运输。如:「这批救济品经由海运送抵非洲。」
2.在海面上振翅飞行时,使水发生波动。《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漢語大詞典》:粮运(糧運)
(1).粮食的运送。后汉书·来歙传:“帝然之。於是大转粮运。”南史·胡颖传:“ 武帝 进军顿 西昌 ,以 颖 为 巴丘 令,镇 大皋 ,督粮运。”
(2).指运粮的道路。晋书·文帝纪:“ 泰山 太守 胡烈 以奇兵袭 都陆 ,焚其粮运。”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丁巳, 秦王 世民 遣 王君廓 将轻骑千餘,抄其粮运,又破之,获其大将军 张青特 。”
《國語辭典》:运漕(運漕)  拼音:yùn cáo
由水道运粮。《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国语辞典》:粮船(粮船)  拼音:liáng chuán
旧时在运河上运粮的船只。
《漢語大詞典》:中纳(中納)
宋 代募商人运粮秣至边境地区,以供军需,而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指定地点领取现金或盐茶等物,谓之“入中”,亦称“ 中纳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缮备》:“这盐呵,是银山雪障连天晃,海煎成夏草秋粮。平看取盐花灶场,儘支排中纳边商。”
《漢語大詞典》:通粮(通糧)
运送粮食。亦为古代负责运粮之官。逸周书·大匡:“外食不赡,开关通粮,粮穷不转,孤寡不废。”六韬·王翼:“通粮四人,主度饮食,备畜积,通粮道,致五穀,令三军不困乏。”
《國語辭典》:转道(轉道)  拼音:zhuǎn dào
1.改由他路而行。如:「前面道路整修中,请转道。」
2.运粮的道路。《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有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合,疏捕山间虏,通转道津渡。」
《国语辞典》:粮车(粮车)  拼音:liáng chē
军队中载运粮食和草料的车辆。《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邓艾引五万精兵径往坛山谷中来,远远使人凭高远探,只见无数粮车,接连不断,从山凹中而行。」
《國語辭典》:食道  拼音:shí dào
1.饮食的方法。《礼记。檀弓下》:「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
2.运粮的路。《战国策。赵策二》:「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汉书。卷四○。周勃传》:「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
3.消化管中的一段,介于咽腔与胃之间,具有输送口中食物到胃中消化的功用。也称为「食管」。
《漢語大詞典》:运职(運職)
指管理运粮的职务。旧唐书·食货志下:“ 咸亨 三年, 关中 飢,监察御史 王师顺 奏请运 晋 、 絳州 仓粟以赡之,上委以运职。”
《漢語大詞典》:贴兑(貼兑)
明 宣德 六年,因 江 南农民运粮到北方各仓,往返需时几近一年,有误生产,改令农民送粮至 淮安 、 瓜州 ,交付卫所官军北运。农民向官军补贴路费和耗米,称贴兑。 明 归有光 《遗王都御史书》:“当时民以为不堪,故改定於 淮安 、 瓜州 水次,增加船脚耗米,对船贴兑,与军领运,此所谓兑运也。”参阅明史·食货志三
《漢語大詞典》:斗耗
历代从水道运粮,每石另加米数斗,随漕起运,作为沿途耗折之用,谓之“斗耗”。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上以漕运自 晋 汉 以来不给斗耗,纲吏多以亏欠抵死,詔自今每斛给耗一斗。”参见“ 耗米 ”、“ 雀鼠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