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平奏
谓辨析明白而后上奏。汉书·宣帝纪:“詔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 萧望之 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南史·徐勉传:“虽写以尺简,而终闕平奏。”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元年:“帝以众论难一,故但纳之,不復令有司平奏。” 胡三省 注:“平奏者,平其可行与否而奏之。”
《漢語大詞典》:辩正(辯正)
(1).谓言辞华美雅正。北齐书·李绘传:“﹝ 李绘 ﹞音辞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
(2).辨别纠正。辩,通“ 辨 ”。后汉书·张晧传:“ 晧 虽非法家,而留心刑断,数与尚书辩正疑狱,多以详当见从。”
(3).辨析考正。辩,通“ 辨 ”。南史·儒林传·张讥:“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四·清溪五曲:“野客丛书尝载此説。亦失于辩正。”
(4).辩白驳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这一篇既是近于对前一文的辩正,而且看那口吻,可知作者和复旦大学是很关切,有作为的。”
《國語辭典》:析字  拼音:xī zì
1.辨析字义。《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2.修辞学上就文字的形体、声音、意义加以分析的方式,称为「析字」。
《漢語大詞典》:详辨(詳辨)
详尽辨析。晋书·刘颂传论:“详辨刑名,该覈政体。” 清 曾国藩 《覆李眉生书》:“近世 王伯申 经传释词,於众所易晓者皆指为常语,而不甚置论;惟难晓者,则深究而详辨之。”
分類:详尽辨析
《漢語大詞典》:孰论(孰論)
谓仔细辨析。庄子·盗跖:“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
分類:仔细辨析
《漢語大詞典》:辩议(辯議)
辨析议论。辩,通“ 辨 ”。吕氏春秋·用众:“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是以先王举德之颂而为辞语,以明其理;陈之天下,令人观焉;垂之后世,辩议以审察之,以转相告。”
分類:辨析议论
《漢語大詞典》:通析
疏通辨析。梁书·儒林传·王元规:“自 梁 代诸儒相传为《左氏》学者,皆以 贾逵 、 服虔 之义难駮 杜预 ,凡一百八十条, 元规 引证通析,无復疑滞。”
分類:疏通辨析
《漢語大詞典》:辨晰
(1).辨析,分析。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紫柏评晦庵:“今 锡山 诸公,又祖 杨龟山 ,特于 朱 陆 异同,辨晰精核,则二 程 渊源,又将显著于中天矣。” 杨朔 《木棉花》:“我不过是说这次民族自卫战争很像一块试金石,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
(2).分辩明白。辨,通“ 辩 ”。明史·丁元荐传:“ 元荐 復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
《漢語大詞典》:披拣(披揀)
辨析选择。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林茂之:“因为披拣得五百六十首,皆清新婉縟,有六朝初 唐 之风。”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九章二:“他们( 元 代的散曲)乃是经过琢磨的美玉,乃是经过披拣的黄金。”
分類:辨析选择
《漢語大詞典》:辩释(辯釋)
(1).犹辩解。 明 李东阳 《澹轩记》:“每勾稽戎籍,贫而当遣者,必为资送;或诬相告引,则力为辩释。”
(2).辨析阐释。辩,通“ 辨 ”。晋书·儒林传·徐邈:“论议精密,当时多諮稟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
《國語辭典》:辩證(辯證)  拼音:biàn zhèng
辩析论證。如:「他对他所提出的理由,加以辩證。」
分類:辨析考证
《國語辭典》:辨證  拼音:biàn zhèng
分析论證。如:「这件事需要慎重的辨證。」
《漢語大詞典》:披剔
(1).辨析挑选。《新唐书·舒元舆传》:“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鍊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 主父 等可比哉?”
(2).剔除;除去。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马光祖》:“下车之后,披剔弊蠧,风采一新。”
《漢語大詞典》:申析
申说辨析。南史·刘峻传:“乃著《辩命论》以寄其怀。论成, 中山 刘沼 致书以难之,凡再反, 峻 并为申析以答之。”
分類:申说辨析
《漢語大詞典》:条辨(條辨)
亦作“ 条辩 ”。 逐条辨析。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灵位业图序》:“事事条辨,略宣后章。” 清 恽敬 有《明儒学案条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