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角较(角較)
竞争比较。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卷二三:“则招募 闽 粤 两省之水勇,以补其额,使其与在官之水师互相角较,优其或倍或三之餉,而配以战舰。则在官之水师必耻居其右而争献其长,悉为劲旅矣。”
分類:竞争
《漢語大詞典》:课较(課較)
见“ 课校 ”。
《漢語大詞典》:课校(課校)
亦作“ 课较 ”。 计算校核。史记·匈奴列传:“秋,马肥,大会 蹛林 ,课校人畜计。”后汉书·律历志中:“部太子舍人 冯恂 课校, 恂 亦復作《九道》术,增损其分,与 整 术并校,差为近。” 唐 柳宗元 《天对》:“东西南北,其极无方。夫何澒洞,而课校修长。” 清 阮元 畴人传·王锡阐下:“然既习其事,又不敢自弃,每遇交会,必以所步所测,课较疎密,疾病寒暑无间。”
分類:计算校核
《漢語大詞典》:龂龂计较(齗齗計較)
同“ 斤斤计较 ”。 梁启超 《中日交涉汇评·解决悬案耶新要求耶》:“以吾两国脣齿兄弟之交,就情分上原可不必齗齗计较。”
《漢語大詞典》:铢施两较(銖施兩較)
谓一铢一两都斤斤计较。形容非常吝啬。 明 方孝孺 《答许廷植书》:“其赋於人也,銖施两较,不肯多与。”
《漢語大詞典》:铢铢较量(銖銖較量)
谓极精细地计较衡量。 清 陈确 《原教》:“ 荀 、 告 、 韩 、 杨 ,各是所见,銖銖较量,可谓愚甚。”
《國語辭典》:锱铢必较(錙銖必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斤斤计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面情也没有的。」也作「铢铢校量」、「锱铢较量」。
分類:计较
《國語辭典》:锱铢较量(錙銖較量)  拼音:zī zhū jiào liàng
斤斤计较。《镜花缘》第一一回:「些须银色小事,何必锱铢较量?」《文明小史》第一二回:「生来手笔又大,从不会锱铢较量的,又念自己的位分大了,无处可以借贷,盘算数日,一筹莫展。」也作「铢铢校量」、「锱铢必较」。
《國語辭典》:锱铢必较(錙銖必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斤斤计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面情也没有的。」也作「铢铢校量」、「锱铢较量」。
分類:计较
《國語辭典》:彰明较著(彰明較著)  拼音:zhāng míng jiào zhù
较,明显。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显明。《史记。卷六一。伯夷传》:「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也作「彰明昭著」。
分類:显明
《漢語大詞典》:轩较(軒較)
指显贵者所乘之车。轩,古代车前直木;较,古代车前横木。荀子·非相:“ 楚 之 孙叔敖 , 期思 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 楚 霸。” 杨倞 注:“言修文德不劳甲兵远征伐也。説文云:‘轩,曲輈也。’ 郑 注《考工记》云:‘较,两輢上出式者。’” 章炳麟 《訄书·儒侠》《上武论徵张良事》:“是故登为大帅,而不任举一佩刀,谋於轩较之下,目可瞻马。”
《国语辞典》:分斤较两(分斤较两)  拼音:fēn jīn jiào liǎng
比喻过分斤斤计较。《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不是我说句分斤较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华府上去。」也作「分斤拨两」。
《国语辞典》:较如画一(较如画一)  拼音:jiào rú huà yī
法令规章明显一致。《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怀柔万姓,经营四方。举直措枉,较如画一。」也作「较若画一」。
《国语辞典》:较胜一筹(较胜一筹)  拼音:jiào shèng yī chóu
较量之下,略为优异。如:「对方攻势虽来势汹汹,但他的技法仍较胜一筹,终于获得比赛的冠军。」
《国语辞典》:较时量力(较时量力)  拼音:jiào shí liàng lì
估算衡量时机与能力。宋。朱熹〈答张敬夫书〉:「又须审度彼己,较时量力,定为几年之规,若孟子,大国五年,小国七年之说。」
《国语辞典》:较武论文(较武论文)  拼音:jiào wǔ lùn wén
评论武艺与文章。如:「此书谈天测地,较武论文,无不穷极精妙,值得一读。」
《国语辞典》: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  拼音:lì shǐ bǐ jiào yǔ yán xué
一门属于历史语言学范围的学科。以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透过历史比较法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和个别语言的演化规则,以建立语系系谱,拟构原始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于十九世纪初随著西欧学者对印欧语言的研究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