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九孔  拼音:jiǔ kǒng
动物名。软体动物腹足纲。栖息于乾潮线至数公尺深的岩礁。形似椭圆形耳状,有六至九个吸水开孔。多养殖以供食用。可分为浅海及鱼池养殖两种。台湾的九孔养殖业集中于东北角及花莲县、台东县和澎湖县岩岸地区。
《漢語大詞典》:海贝(海貝)
海中有壳软体动物的总称。其壳古代曾用作货币。 唐 李湜 《唐江州冲阳观碑》:“海贝积而江珠满,山车至而泽马来。”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五节:“大抵贝朋用为通行货币之事即起源于 殷 人,其贝形由图录及我所见之实物观察,实为海贝,即学名所称为货贝者,此决非 黄河 流域中部所能产。”
《國語辭典》:触角(觸角)  拼音:chù jiǎo
昆虫、节足或软体动物的感觉器官。生于头部两侧、复眼近旁的触角窝内,具有触觉、嗅觉、及听觉的机能,有丝状、鞭状、羽状等等。如虾、蟹的须,蜗牛、田螺头部上的软角。也称为「触须」。
《漢語大詞典》:吻角
(1).某些昆虫、软体动物的嘴和触角。常用来比喻虚名微利。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一日尊前,故谓 薛 曰:‘聊假二千緡,创立 鑑湖 别墅, 鄞 麾才罢,便当谢病,一扁舟钓於 越溪 ,岂能随蜗蝇竞吻角乎?’”
(2).特指嘴。 宋 王令 《梦蝗》诗:“梦蝗千万来我前,口似囁嚅色似寃。初时吻角犹唧嗾,终遂大论如人然。”
(3).口边;嘴角。 明 宋濂 《送钱允一还天台》诗:“腰围白玉金作銙,吻角左右分三髭。” 明 刘基 《题蟹》诗之二:“能令吻角流馋沫,莫向牕前咤老饕。”
《漢語大詞典》:前体
船的最宽大部分或船中部横剖面以前的部分
各种无脊椎动物(如许多软体动物)的身体前方部分,当它不能被分解成原始体节时
反应或过程的预前阶段中所存在的或所形成的一种物质,后来会转变为另一物质或体系
在代谢途径中位于另一化合物之前的一种化合物
《國語辭典》:文蛤  拼音:wén gé
动物名。一种双壳贝类,壳略呈三角形,大者长二、三寸,壳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于沿海的沙中,以藻类为食。其肉味鲜美,极富营养。其壳可以研磨为蛤粉,可入药。
《國語辭典》:贝子(貝子)  拼音:bèi zǐ
1.清朝宗室及蒙古外藩的第六级爵职。地位在贝勒之下,镇国公之上。也称为「固山贝子」。
2.俗称用贝壳制成的钱币为「贝子」。
《漢語大詞典》:蛤仔
又称“玄蛤”、“花蛤”。软体动物,双壳纲,帘蛤科。贝壳卵圆形,长约4~5厘米。生活在浅海泥沙滩中。中国、菲律宾、日本都产,肉可供食用,是重要的养殖贝类。
分類:软体动物
《國語辭典》:田螺  拼音:tián luó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壳呈圆锥形,黑褐色,壳很薄,口吻宽长,触角长而细,眼有柄,位于触角基部,腹足宽大,善于吸附他物。雌雄异体,胎生,产于淡水中,肉可食。
《国语辞典》:菊石  拼音:jú shí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头足纲菊石目。为一种古代软体动物,具有漩涡状的外壳。出现于泥盆纪,在中生代最为繁盛,现仅存化石。
《國語辭典》:墨囊  拼音:mò náng
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的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将囊内黑液随水喷出,使水混浊,借以逃脱。
《国语辞典》:海兔  拼音:hǎi tù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体外没有介壳,前端有触角,是感觉器。大多生长在亚热带的浅海,以藻类为食,是海苔与裙带菜的大敌。也称为「雨虎」。
《國語辭典》:章鱼(章魚)  拼音:zhāng yú
一种动物。多栖息于浅海、软泥或岩礁处,捕食鱼类、甲壳类。似乌贼而大,有八腕,体内有墨囊,肉肥厚鲜美,营养丰富。参见「鱆」条。
《漢語大詞典》:蚌蠃
亦作“ 蚌螺 ”。 蚌和螺。亦泛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唐 韩愈 《别赵子》诗:“蚌蠃鱼鳖虫,瞿瞿以狙狙。” 宋 苏辙 《堂成》:“四邻无声,布被麤毡。身非蚌螺,一睡经年。”
《漢語大詞典》:玄蛎(玄蠣)
软体动物牡蛎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