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法阿字转为阿,阿(长),暗,恶如其次第,即于东南西北四方,显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四德,故谓之四转。大日经疏十四曰:「若见阿字当知菩提心义,若见长阿字当知修如来行,若见暗字当知成三菩提,若见恶字当知證大涅槃。」又曰:「如阿字单是菩提心,若傍角加画即是行,此是菩提心并行也。若上加点者,即是菩提心并大空离一切相成菩提也。若阿字傍加二点,即是菩提心并除一切障得涅槃也。」
示转法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转法轮)
本觉下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摩诃衍论有本觉下转始觉上转之义,本觉有性净本觉与随染本觉之二,本觉下转者,随染本觉之相也,随染之本觉,随众生之染缘,顺众生之相,现为种种利益也。始觉上转者,依本觉之内熏习,如实修行,发究竟智也。论三曰:「始觉背凡向圣,上上去去为次第转,随染本觉背圣向凡,下下来来为次第转。(中略)證说经言,谛听诸佛子。我从具缚凡,具一切地,圆满行因海庄严大觉果。我从清净地,具经一切地,将一切万行,得第一信位,入无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时非前后。」
本觉流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法身)附录「法身流转。」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有待转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待之身可以转变也。
有为转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法生住异灭,常转变也。华严演义钞二十一曰:「杂集论云:若法有生住异灭,可名有为。」生住异灭即转变之相也。
延年转寿
【佛学大辞典】
(杂语)赖自己之定力,或佛力等,延长宿业所感之寿命也。据发智论十二并俱舍论三等,谓成就神通心得自在阿罗汉,对僧众或别人,以诸命缘之衣钵等物,随分布施,施已发愿,即入定,由定起已,心念口言,我能感富之异熟果之业,愿皆转招寿之异熟果云云。是说依自己之定力,转富之异熟果,而感命之异熟果,以得延年转寿者也。又造塔延命功德经,说由造塔之修福而得延命之法。并(参见:前)
定业亦能转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句记十曰:「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恶之定业,虽必受苦果,若众生之机,感佛菩萨为厚,则以佛菩萨之力转其定业,不使受苦果也。理趣释下曰:「心不犹豫能发净信修行,则现世恶报及来生能转定业,疾證无上菩提也。」
法身流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为法身之体,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依随缘之义者,击于染净之缘,而变生十界之依正,其所变之十界,即不变之真如,即法身也。谓之为法身流转五道。经曰:「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流转于五道,此法身系指随缘真如而言。经说:「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前世三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说佛前世三转生行檀波罗蜜之事。
展转
【佛学大辞典】
(杂语)身体展张而移于他也。四卷楞伽一曰:「展转相因。」无量寿经下曰:「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唯识论八曰:「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退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既退失所修證而转变其位地也。法事赞曰:「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法华经序品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佛学常见辞汇】
修持不坚,工夫退步。
【俗语佛源】
佛教原有「不退转」或「退转」之说。「不退转」谓精进佛法,不断地增长功德善根,不再退失、转变。如《无量寿经》卷上:「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退转」亦指经一大劫修行所达到的菩萨阶位。反之「退转」则指退失道心,减失道行。如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法师今若退转,未必有一称心,交失现前十种大利。」后俗语中指退回、转头。如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如果偶有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李明权)
俱品一分转不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因之过,六不定之一。又略名俱分不定。即于因用宗同品并宗异品有一分关系之法之过失也。例如声论师对于胜论师谓「声为常(宗),无质碍故(因),如虚空,如极微(同喻),如瓶,如苦乐感情(异喻)。」此时无质碍之因,其义于同喻一分之虚空虽有,而其一分之极微则无。又异喻一分之苦乐感念等虽有,而其一分之瓶则无。因而谓为分转。此中异喻一分之苦乐感念等,以因之义存在,使宗不定也。见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中末,瑞源记五,三十三过本作法中。
俱发意转轮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坐于虚空藏菩萨之右。密号曰法轮金刚。与才发心转法轮菩萨同本誓。肉色,左手持莲,上安轮,右手仰掌,立独股,坐于赤莲。
流转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sa%ra,流者相续之义,转者起之义,谓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也。盖一切凡夫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轮回于六趣也。瑜伽论五十二曰:「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唯识述记四末曰:「流是相续义,转是起义。」圆觉经曰:「有妄业故有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唐华严经三曰:「一切众生界,流转生死海。」唯识论三曰:「令诸有情流转生死。」俱舍颂疏三曰:「言流转者,以识为体,于生死中流转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流落辗转于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