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本识转识
【佛学次第统编】
据唯识论说分本识转识。
一、本识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曰本识。
二、转识 对馀之七识曰转识,即七转识是也。谓由本识而转生末识也。
诸识转变
【佛学次第统编】
问:「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答:「八心王、五十一心所之诸识转变,即诸心心所之自證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所分别。离此见相二分,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是故一切无不唯识。谓心王有八,即自体唯识。心所有五十一,即相应唯识。色法十一,即所变影像唯识。不相应行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识。无为有六,即实性唯识也。」
展转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问:「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答:「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熏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又以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二转依果
【佛学次第统编】
二转依果者,谓菩提涅槃。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證无上觉。
转依位别
【佛学次第统编】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一、损力益能转 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證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二、通达转 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證得一分真实转依。
三、修习转 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證得真实转依。
四、果圆满转 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證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五、下劣转 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證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六、广大转 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證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
转依义别
【佛学次第统编】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
一、能转道 此复有二:
一、能伏道 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
二、能断道 谓能永断二障随眠。
二、所转依 此复有二:
一、持种依 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
二、迷悟依 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
三、所转舍 此复有二:
一、所断舍 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
二、所弃舍 谓馀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
四、所转得 此复有二:
一、所显得 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二、所生得 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转依(二)
【佛学次第统编】
楞严经义海云二转依:
一、转烦恼依菩提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槃 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證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證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转蕴成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引请观音经疏云:「转五蕴成五分法身。」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 色蕴者,即眼耳鼻舌身诸根积聚之名。戒防止身三口四之法。谓众生若能持戒坚固,得身清净,则戒体成就,无持无犯,此即转色蕴而成戒身也。
二、转受蕴成定身 受蕴者,即六识领纳六尘积聚之名。定即正定也。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于尘泯净,离诸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
三、转想蕴成慧身 想蕴者,即意识思想六尘积聚之名。慧即智慧也。谓众生若能悟诸妄想,皆是虚妄生灭,则意地明净,照了无碍,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身 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五、转识蕴成解脱知见身 识蕴者,即和合积聚之名。解脱知见者,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谓众生若能照了识心皆是虚妄分别,则无生之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也。
转蕴成德
【佛学次第统编】
摄大乘论云:「转五蕴成三德。」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三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
一、转色蕴成法身 色即质碍之义。谓佛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悉由转色蕴而成,故云转色蕴成法身也。
二、转受蕴成解脱 受即领受之义。谓佛无量广大自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故云转受蕴成解脱也。
三、转想蕴成解脱 想即想念之义。谓如来以无碍智辩,说一切诸法之相,无不自在,悉由转想蕴而成,故云转想蕴成解脱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 行以迁流生灭为义。谓如来神通变现,以清净法,净化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故云转行蕴成解脱也。
五、转识蕴成般若 识即了别之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如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无不自在,皆由转识蕴而成,故云转识蕴成般若也。
转识成智(二)
【佛学次第统编】
教乘法数云:「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相宗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移。」约自行化他说也。六即见思,七乃尘沙,即自行先破,眼耳鼻舌身为五识。第八无明识,自行三惑既尽,复起化他之用,故云果上移也。
三处不转法轮
【三藏法数】
〔一、我慢高山〕,谓外道之人,多起邪见,我慢贡高,如山峻耸,虽闻正法,非惟不信,复有谤法之过,招其恶报,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二、五欲淤泥〕,谓诸凡夫贪著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沉溺污秽,如在淤泥,自非身心清净,则不能受法,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三、邪见稠林〕,谓外道凡夫执种种见,有如稠林茂密,而于正法不能信受,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三身──转三心得三身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转根本心得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识,谓善恶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识转时,一切烦恼断灭已尽,即得法身。
〔二、转依本心得报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识。谓依于根本而生,故名依本心。此识转时,一切智慧无不具足,即得报身。
〔三、转起事心得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识。谓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等事,故名起事心。此识转时,则能怜悯一切众生,随类设化,即得化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五蕴──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三藏法数】
(出请观音经疏)
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耳、鼻、舌、身,诸根积聚之名。戒,防止身三、口四之法。谓众生若能持戒坚固,得身清净,则戒体成就,无持无犯,此即转色蕴而成戒身也。(身三者,杀、盗、淫也。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也。)
〔二、转受蕴成定身〕,受蕴者,即六识领纳六尘积聚之名。定即正定也。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离诸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转想蕴成慧身〕,想蕴者,即意识思想六尘积聚之名。慧即智慧也。谓众生若能悟诸妄想皆是虚妄生灭,则意地明净,照了无碍,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身〕,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五、转识蕴成解脱知见身〕,识蕴者,即和合积聚之名。解脱知见者,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谓众生若能照了识心,皆是虚妄分别,则无生之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也。
五蕴──转五蕴成三德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三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身〕,色即质碍之义。谓佛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悉由转色蕴而成,故云转色蕴成法身也。
〔二、转受蕴成解脱〕,受即领受之义。谓佛无量广大自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故云转受蕴成解脱也。
〔三、转想蕴成解脱〕,想即想念之义。谓如来以无碍智,辩说一切诸法之相,无不自在,悉由转想蕴而成,故云转想蕴成解脱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行以迁流生灭为义,谓如来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大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故云转行蕴成解脱也。
〔五、转识蕴成般若〕,识即了别之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如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无不自在,以由转识蕴而成,故云转识蕴成般若也。(大圆镜智者,如来真智,犹大圆镜也。平等性智者,如来性智观法平等也。妙观察智者,如来妙智善观诸法也。成所作智者,如来真智成所作事也。)
九种转变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转即运动,变即改易。此是外道妄计形相等九种,各有迁变之不一也。盖外道不了法从缘生,本无自性,一切境界,起灭唯心,而妄计有无,遂成邪执。如来恐诸末世众生,堕斯等见,故于楞伽会上,对大慧菩萨说此九种邪计之相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
〔一、形处转变〕,形处即四大诸根形质之处也。外道见其形质随时变异,衰谢不常,遂计为转变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相转变〕,相即诸法生灭之相,外道见念念之间,生住灭相,迁流不停,遂计为转变也。
〔三、因转变〕,因即所作之因也。外道见一切所作之因,渐渐成熟,熟必感果,展转相因,遂计为转变也。
〔四、成转变〕,成即所成之果也。外道见果藉因成,成必有坏,因是相仍,遂计为转变也。
〔五、见转变〕,眼能观色曰见,外道以见能随物迁改,未曾暂停,遂计为转变也。
〔六、性转变〕,性即根性,外道计自性随业流转,生生不息,无有穷尽,遂计为转变也。
〔七、缘分明转变〕,缘即一切事缘,分明者,见处明了也。外道见一切因缘之事,分明晓了,皆从变灭,遂计为转变也。
〔八、所作分明转变〕,所作即一切造作也,外道见世间诸所作为,分明晓了,生灭不定,遂计为转变也。
〔九、事转变〕,事即有为之世事也。外道见诸世事,迁换无常,新新不住,遂计为转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