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倘来轩冕
《庄子集释》卷六上〈外篇·缮性〉~558~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唐·成玄英疏:「益,加也。轩,车也。冕,冠也。古人淳朴,体道无为,得志在乎恬夷,取乐非关轩冕。乐已足矣,岂待加之也!今世之人,浇浮者众,贪美荣位,待此适心,是以戴冕乘轩,用为得志也。」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唐·成玄英疏:「益,加也。轩,车也。冕,冠也。古人淳朴,体道无为,得志在乎恬夷,取乐非关轩冕。乐已足矣,岂待加之也!今世之人,浇浮者众,贪美荣位,待此适心,是以戴冕乘轩,用为得志也。」
典故
轩窗临水开
《苏轼诗集》卷三十三〈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三:「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故应剩作诗千首,知是多情得得来。」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三:「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故应剩作诗千首,知是多情得得来。」
《玉台新咏》卷一东汉·张衡《同声歌》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典故
轩后丹成去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394~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抱朴子》卷十三〈内篇·极言〉~29~
或曰:「黄帝审仙者,桥山之冢,又何为乎?」抱朴子答曰:「按荆山经及龙首记,皆云黄帝服神丹之后,龙来迎之,群臣追慕,靡所措思,或取其几杖,立庙而祭之;或取其衣冠,葬而守之。列仙传云:黄帝自择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还,葬于桥山,山陵忽崩,墓空无尸,但剑舄在焉。此诸说虽异,要于为仙也。言黄帝仙者,见于道书及百家之说者甚多,而儒家不肯长奇怪,开异涂,务于礼教,而神仙之事,不可以训俗,故云其死,以杜民心耳。朱邑栾巴于公,有功惠于民,百姓皆生为之立庙祠。又古者盛德之人,身没之后,臣子刊其勋绩于不朽之器。而今世君长迁转,吏民思恋,而树德颂之碑者,往往有焉,此亦黄帝有庙墓之类也,岂足以證其必死哉?」
或曰:「黄帝审仙者,桥山之冢,又何为乎?」抱朴子答曰:「按荆山经及龙首记,皆云黄帝服神丹之后,龙来迎之,群臣追慕,靡所措思,或取其几杖,立庙而祭之;或取其衣冠,葬而守之。列仙传云:黄帝自择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还,葬于桥山,山陵忽崩,墓空无尸,但剑舄在焉。此诸说虽异,要于为仙也。言黄帝仙者,见于道书及百家之说者甚多,而儒家不肯长奇怪,开异涂,务于礼教,而神仙之事,不可以训俗,故云其死,以杜民心耳。朱邑栾巴于公,有功惠于民,百姓皆生为之立庙祠。又古者盛德之人,身没之后,臣子刊其勋绩于不朽之器。而今世君长迁转,吏民思恋,而树德颂之碑者,往往有焉,此亦黄帝有庙墓之类也,岂足以證其必死哉?」
《庄子》外篇·卷六上《缮性》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唐·成玄英疏:「轩,车也。冕,冠也。……今世之人,浇浮者众,贪美荣位,待此适心,是以戴冕乘轩,用为得志也。」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唐·成玄英疏:「轩,车也。冕,冠也。……今世之人,浇浮者众,贪美荣位,待此适心,是以戴冕乘轩,用为得志也。」
例句
乃知轩冕客,自与田园疏。 李德裕 忆平泉山居赠沈吏部一首
林壑能忘轩冕贵,白云黄鹤好相亲。 牟融 题孙君山亭
不矜轩冕爱林泉,许到池头一醉眠。 白居易 令狐尚书许过弊居先赠长句
亦知轩冕荣堪恋,其奈田园老合归。 白居易 履道西门二首之二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 韩愈 孟生诗
《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列传上〉~3552~
于兹虖鸿生钜儒,俄轩冕,杂衣裳,修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
于兹虖鸿生钜儒,俄轩冕,杂衣裳,修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
《昭明文选》卷八〈赋丁·畋猎中·羽猎赋〉~397~
于兹乎鸿生钜儒,俄轩冕,杂衣裳,脩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昭光振耀,蚃曶如神。仁声惠于北狄,武谊动于南邻。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前入围口,后陈卢山。群公常伯阳朱墨翟之徒,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古之觐东岳,禅梁基,舍此世也,其谁与哉?」
于兹乎鸿生钜儒,俄轩冕,杂衣裳,脩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昭光振耀,蚃曶如神。仁声惠于北狄,武谊动于南邻。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前入围口,后陈卢山。群公常伯阳朱墨翟之徒,喟然并称曰:「崇哉乎德,虽有唐虞大夏成周之隆,何以侈兹!古之觐东岳,禅梁基,舍此世也,其谁与哉?」
《太平御览》卷五十二〈地部十七·石下〉~382~
《述异记》:「镜湖,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述异记》:「镜湖,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能改斋漫录》卷九〈地理·镜湖〉~224~
会稽鉴湖,今避庙讳,本谓镜湖耳。舆地志曰:「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名始羲之耳。」李太白登半月台诗,亦云:「水色缘且静,令人思镜湖。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则知湖以如镜得名,无可疑者。而梁任昉述异记。以为镜湖。世传轩辕氏铸镜湖边,因得名。今有轩辕磨镜石尚存,石畔常洁,不生蔓草。恐不然也。或陆贽月照鉴湖赋。日光无不临,故丽天并耀。清可以鉴。因取镜表名。乃知湖以如镜得名,审矣。
会稽鉴湖,今避庙讳,本谓镜湖耳。舆地志曰:「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名始羲之耳。」李太白登半月台诗,亦云:「水色缘且静,令人思镜湖。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则知湖以如镜得名,无可疑者。而梁任昉述异记。以为镜湖。世传轩辕氏铸镜湖边,因得名。今有轩辕磨镜石尚存,石畔常洁,不生蔓草。恐不然也。或陆贽月照鉴湖赋。日光无不临,故丽天并耀。清可以鉴。因取镜表名。乃知湖以如镜得名,审矣。
典故
相关人物
轩辕古镜
相关人物
黄帝
《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器玩二·王度〉~76~
侯生常云:「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侯生常云:「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
典故
一笑轩渠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下·蓟子训〉~2745~
蓟子训者,不知所由来也。建安中,客在济阴宛句。有神异之道。尝抱邻家婴儿,故失手墯地而死,其父母惊号怨痛,不可忍闻,而子训唯谢以过误,终无它说,遂埋藏之。后月馀,子训乃抱儿归焉。父母大恐,曰:「死生异路,虽思我儿,乞不用复见也。」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母不觉揽取,乃实儿也。虽大喜庆,心犹有疑,乃窃发视死儿,但见衣被,方乃信焉。于是子训流名京师,士大夫皆承风向慕之。
蓟子训者,不知所由来也。建安中,客在济阴宛句。有神异之道。尝抱邻家婴儿,故失手墯地而死,其父母惊号怨痛,不可忍闻,而子训唯谢以过误,终无它说,遂埋藏之。后月馀,子训乃抱儿归焉。父母大恐,曰:「死生异路,虽思我儿,乞不用复见也。」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母不觉揽取,乃实儿也。虽大喜庆,心犹有疑,乃窃发视死儿,但见衣被,方乃信焉。于是子训流名京师,士大夫皆承风向慕之。
《春秋左传·闵公二年》
「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晋·杜预注:「鱼轩,夫人车,以鱼皮为饰。」
「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晋·杜预注:「鱼轩,夫人车,以鱼皮为饰。」
《國語辭典》:高轩(高軒) 拼音:gāo xuān
《漢語大詞典》:高车(高車)
(1).古代车篷高、供立乘的车。《释名·释车》:“高车,其盖高,立乘之车也。”《晋书·舆服志》:“车,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
(2).高大的车。贵显者所乘。《东观汉记·郭丹传》:“﹝ 郭丹 ﹞自去家十二年,果乘高车出 关 ,如其志焉。”《后汉书·郑玄传》:“昔 东海 于公 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閭,矧乃 郑公 之德,而无駟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借指贵显者。 唐 皎然 《咏史》:“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3).古代民族名。初号 狄历 ,也称 敕勒 、 铁勒 、 高车 、 丁零 。所乘车,车轮高大。参阅《魏书·高车传》、《新唐书·回鹘传上》。
(4).复姓。 北魏 有 高车门 。见《魏书·庾业延传》。
(2).高大的车。贵显者所乘。《东观汉记·郭丹传》:“﹝ 郭丹 ﹞自去家十二年,果乘高车出 关 ,如其志焉。”《后汉书·郑玄传》:“昔 东海 于公 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閭,矧乃 郑公 之德,而无駟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借指贵显者。 唐 皎然 《咏史》:“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3).古代民族名。初号 狄历 ,也称 敕勒 、 铁勒 、 高车 、 丁零 。所乘车,车轮高大。参阅《魏书·高车传》、《新唐书·回鹘传上》。
(4).复姓。 北魏 有 高车门 。见《魏书·庾业延传》。
《漢語大詞典》:轩窗(軒窗)
亦作“ 轩窓 ”。 窗户。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 河伯 轩窓通贝闕,水宫帷箔卷水綃。”一本作“ 轩窗 ”。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 锦屏 。”《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嫗。” 清 舒大成 《当时》诗:“晓日轩窓閒梦少,晚凉庭院别怀多。”
分類:窗户
《漢語大詞典》:轩后(軒后)
即 黄帝 轩辕氏 。 唐 魏徵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百灵侍 轩后 ,万国会 涂山 。” 宋 王禹偁 《园陵犬赋》:“ 秦皇 採药,岛中之士未廻; 轩后 鍊丹,湖上之龙已去。” 清 朱彝尊 《御试省耕诗二十韵》:“吉日 宣王 祷,空同 轩后 斋。”
《漢語大詞典》:轩羲(軒羲)
亦作“ 轩牺 ”。 轩辕 、 伏羲 的并称。《宋书·王镇恶檀韶等传论》:“自 三代 以来,醇风稍薄,成功济务,尊出权道,虽復负扆南面,比号 轩 牺 ,莫不自谢王风,率由霸德。”《南齐书·乐志》:“德溢 轩 羲 ,道懋 炎 云 。” 南朝 梁 萧统 《和武帝游锺山大爱敬寺》:“鸿名冠 子 姒 ,德泽迈 轩 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