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3,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四智成三身
四胜身
四种法身
正法轮身
本地身
本身
本法身
平等法身
出佛身血
生身
生身供
生身舍利
句身
半天婆罗门多闻天双身法
佛类词典(续上)
四曼四身配属四智成三身
四胜身
四种法身
正法轮身
本地身
本身
本法身
平等法身
出佛身血
生身
生身供
生身舍利
句身
半天婆罗门多闻天双身法
四曼四身配属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身义有三义:一法,大,羯,三如其第次配于自性,受用,变化,等流之四身。二大,三,法,羯如其次第配于四身。三三,法,大,羯如其次第配于四身。今非谓此义未尽,四身之中各有四曼。十住断结经曰法性有二:一事法性,二实法性,金刚顶经谓三十七尊各有十二神变,一一神变各有种子之字,三昧耶形,如来之身,行愿之事业,是二受用身之四曼也。守护国教观释迦月轮唵字,为佛身之事业,是变化身之四曼也。大日经谓三乘六道普门之身各有种子三昧耶身相事业,是等流身之四曼也。
(术语)即身义有三义:一法,大,羯,三如其第次配于自性,受用,变化,等流之四身。二大,三,法,羯如其次第配于四身。三三,法,大,羯如其次第配于四身。今非谓此义未尽,四身之中各有四曼。十住断结经曰法性有二:一事法性,二实法性,金刚顶经谓三十七尊各有十二神变,一一神变各有种子之字,三昧耶形,如来之身,行愿之事业,是二受用身之四曼也。守护国教观释迦月轮唵字,为佛身之事业,是变化身之四曼也。大日经谓三乘六道普门之身各有种子三昧耶身相事业,是等流身之四曼也。
四智成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者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本而立,亦无无住。」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者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本而立,亦无无住。」
四胜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说龙女,普庄严童子,善财童子,兜率天子,四人名为四胜身成佛。胜身者,彼宗于圆教行位三种中,约第二之果报以明其位,立三生成佛之义,三生之第二生名解行生,正證悟法界之理,穷满圆行之位也。于此位离界内分别之秽身得界外无染清净之金刚身,名解行身,是即胜身也。以此解行之胜身,或于现生,或于当生,成佛果,谓之胜身成佛。举其实例,举此四人:一善财童子,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说,彼于次前生成见闻,于今生遍参五十三知识,具足善贤行位,于当生證入极乐,是于隔生之三生,次第经法门之三生也(三生有隔生与法门二种)。二兜率天子,华严经随相品所说,本在地狱,蒙释迦菩萨足下光照而出地狱,生于兜率天,故称为兜率天子。此天于身之一生具足诸地功德,现身成佛,自闻经至地狱之身而终,为见闻生,兜率之身为解行生。是于隔生之二生,经法门之三生也。三龙女,法华经提婆品所说,八岁之龙女也。在龙宫闻文殊之法,龙身既成解行,诣灵鹫山,以龙女之身成佛于南方无垢世界。是于隔生之一生经法门之三生也。四普庄严童子,华严经卢舍那佛品所说,名大威光太子者是也。过去有王,名爱见善慧,此普庄严为彼第二王子,是释迦因位时之名也。彼于信满(十信之满位),一念而成极乐,是于一念而经三生也(五教章下)。要之善财童子三生经三生之行,兜率天子二生经三生之行,龙女一生经三生之行,普庄严童子一念经三生之行也。见十住心广名目五。
(名数)华严宗所说龙女,普庄严童子,善财童子,兜率天子,四人名为四胜身成佛。胜身者,彼宗于圆教行位三种中,约第二之果报以明其位,立三生成佛之义,三生之第二生名解行生,正證悟法界之理,穷满圆行之位也。于此位离界内分别之秽身得界外无染清净之金刚身,名解行身,是即胜身也。以此解行之胜身,或于现生,或于当生,成佛果,谓之胜身成佛。举其实例,举此四人:一善财童子,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说,彼于次前生成见闻,于今生遍参五十三知识,具足善贤行位,于当生證入极乐,是于隔生之三生,次第经法门之三生也(三生有隔生与法门二种)。二兜率天子,华严经随相品所说,本在地狱,蒙释迦菩萨足下光照而出地狱,生于兜率天,故称为兜率天子。此天于身之一生具足诸地功德,现身成佛,自闻经至地狱之身而终,为见闻生,兜率之身为解行生。是于隔生之二生,经法门之三生也。三龙女,法华经提婆品所说,八岁之龙女也。在龙宫闻文殊之法,龙身既成解行,诣灵鹫山,以龙女之身成佛于南方无垢世界。是于隔生之一生经法门之三生也。四普庄严童子,华严经卢舍那佛品所说,名大威光太子者是也。过去有王,名爱见善慧,此普庄严为彼第二王子,是释迦因位时之名也。彼于信满(十信之满位),一念而成极乐,是于一念而经三生也(五教章下)。要之善财童子三生经三生之行,兜率天子二生经三生之行,龙女一生经三生之行,普庄严童子一念经三生之行也。见十住心广名目五。
四种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为密教所立。一自性法身。诸佛之真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常住之法身,三世常恒,为从身流出之菩萨说三密之法。自体法然,故云自性,具无为之作业,故云法界,此有理智差别,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之四重圆坛是也。一切之法,互相周遍,冥理同体,名智法身,即金刚界一印会之大日是也。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理智相应,自受法乐之故,名自受用,即与上之智法身同体,或谓法然本觉之智曰智法身,法然始觉之智名自受用。智身与受用,别体之义,乃古来之异义也,以前义为正。二他受用身,为十地菩萨所现之法身也。今此加持受用身应现十地,传说法身之内證,虽有十重之别,然皆为法性所流,令他受用,故名他受用。此自他之受用,内證外用虽异,而共有受用之义,故名受用,又法然之事业,故名法身。三变化法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之丈六应身也。亦是传说内證而据众生也。今此应身为八相成道,转变无究,故名变化。缘谢即灭,机兴则生,亦是法尔之为作,故名法身。内说秘密,外宣显教,一代百亿之教主,即此法身也。四等流法身,为九界随类之身,非为佛身,或有佛形。然为无而忽有暂现速隐之佛,故摄于等流身也。平等流出,九界等同,故名等流出。亦是法尔之作用,故名法身。见十住心广名目六(密教又立法报应三身,(参见:三身))。摄此四身以之一字配于曼荼罗,胎藏以中胎为自性身,第一重之内眷属与第二重之大眷属为受用,第三重为变化等流之二身。又金刚以中央大日为自性身,东方阿閦为自受用身,南方宝生与西方弥陀为他受用身,北方不空成就(释迦)为变化等流之二身。此四身有横竖。竖者如前,横者,则上之四身各具四身也。见三昧耶戒仪资秉记。瑜祇经曰:「五智所成,四种法身。」分别圣位经偈曰:「梵本入楞伽偈颂品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二教论下曰:「四种法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四等流身。」秘藏记末曰:「法身,应身,化身,等流身,此四种身(云云)。」
(名数)(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为密教所立。一自性法身。诸佛之真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常住之法身,三世常恒,为从身流出之菩萨说三密之法。自体法然,故云自性,具无为之作业,故云法界,此有理智差别,法界诸法,体性寂然,法尔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之四重圆坛是也。一切之法,互相周遍,冥理同体,名智法身,即金刚界一印会之大日是也。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理智相应,自受法乐之故,名自受用,即与上之智法身同体,或谓法然本觉之智曰智法身,法然始觉之智名自受用。智身与受用,别体之义,乃古来之异义也,以前义为正。二他受用身,为十地菩萨所现之法身也。今此加持受用身应现十地,传说法身之内證,虽有十重之别,然皆为法性所流,令他受用,故名他受用。此自他之受用,内證外用虽异,而共有受用之义,故名受用,又法然之事业,故名法身。三变化法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之丈六应身也。亦是传说内證而据众生也。今此应身为八相成道,转变无究,故名变化。缘谢即灭,机兴则生,亦是法尔之为作,故名法身。内说秘密,外宣显教,一代百亿之教主,即此法身也。四等流法身,为九界随类之身,非为佛身,或有佛形。然为无而忽有暂现速隐之佛,故摄于等流身也。平等流出,九界等同,故名等流出。亦是法尔之作用,故名法身。见十住心广名目六(密教又立法报应三身,(参见:三身))。摄此四身以之一字配于曼荼罗,胎藏以中胎为自性身,第一重之内眷属与第二重之大眷属为受用,第三重为变化等流之二身。又金刚以中央大日为自性身,东方阿閦为自受用身,南方宝生与西方弥陀为他受用身,北方不空成就(释迦)为变化等流之二身。此四身有横竖。竖者如前,横者,则上之四身各具四身也。见三昧耶戒仪资秉记。瑜祇经曰:「五智所成,四种法身。」分别圣位经偈曰:「梵本入楞伽偈颂品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二教论下曰:「四种法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四等流身。」秘藏记末曰:「法身,应身,化身,等流身,此四种身(云云)。」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正法轮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轮身之一。(参见:教令轮身)
(术语)三种轮身之一。(参见:教令轮身)
本地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本地)
(术语)(参见:本地)
本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所现之化身,而称能现之本身为本地。能现所现,相望重重,故本地亦重重而不一定,唯佛之实相法身,即穷极之本地,越之更无能现之实身。故曰地法身。本地即法身也。道安之舍利礼文曰:「本地法身,法界塔婆。」演密钞二曰:「本地法身者,即实相法身也。一真实相为万化之本,犹如于地为万物之依,故曰本地。言法身者,谓此实相能轨持万化。即此轨持,假名为身。法即身故,本地即法身。」法华文句九曰:「诠量本地三佛功德。」
【佛学常见辞汇】
本来的地位。
(术语)对于所现之化身,而称能现之本身为本地。能现所现,相望重重,故本地亦重重而不一定,唯佛之实相法身,即穷极之本地,越之更无能现之实身。故曰地法身。本地即法身也。道安之舍利礼文曰:「本地法身,法界塔婆。」演密钞二曰:「本地法身者,即实相法身也。一真实相为万化之本,犹如于地为万物之依,故曰本地。言法身者,谓此实相能轨持万化。即此轨持,假名为身。法即身故,本地即法身。」法华文句九曰:「诠量本地三佛功德。」
【佛学常见辞汇】
本来的地位。
本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言本身即本心。(参见:本心)
(术语)禅家言本身即本心。(参见:本心)
本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本原自心也。六祖坛经曰:「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自己本来的心。
(术语)即本原自心也。六祖坛经曰:「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自己本来的心。
本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地法身之略。
(术语)本地法身之略。
平等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地以上之菩萨,證平等寂灭之真如,则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之教化,作种种之佛事,而无往来之想无作无作之想,是曰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萨,则虽證真如,尚要功用始然。往生论曰:「未證净心菩萨得證平等法身。」同论注下曰:「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法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證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术语)八地以上之菩萨,證平等寂灭之真如,则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之教化,作种种之佛事,而无往来之想无作无作之想,是曰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萨,则虽證真如,尚要功用始然。往生论曰:「未證净心菩萨得證平等法身。」同论注下曰:「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法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證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出佛身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逆罪之一。
【三藏法数】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三藏法数】
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当历劫供养,以报其恩,况复出其身血。如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兜举石掷佛,迸石小片伤佛足指,即破出血,后堕地狱。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提婆达兜,亦云提婆达多,华言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也。)
(术语)五逆罪之一。
【三藏法数】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三藏法数】
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当历劫供养,以报其恩,况复出其身血。如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兜举石掷佛,迸石小片伤佛足指,即破出血,后堕地狱。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提婆达兜,亦云提婆达多,华言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也。)
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證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又】二馀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馀俱尽。」(参见:二馀)。【又】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如言生身得忍,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觉位等。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菩萨的身体,有法身与生身两种,他们所證得的理体叫做法身,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萨以神通力一时变现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随意变化而现的身体。
【三藏法数】
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證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又】二馀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馀俱尽。」(参见:二馀)。【又】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如言生身得忍,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觉位等。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菩萨的身体,有法身与生身两种,他们所證得的理体叫做法身,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萨以神通力一时变现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随意变化而现的身体。
【三藏法数】
生身者,谓从父母所生,即佛应化之身也。
生身供
【佛学大辞典】
(仪式)供养释尊舍利之法会也。舍利有生身法身之二种。
【佛学常见辞汇】
供养释尊舍利的法会。
(仪式)供养释尊舍利之法会也。舍利有生身法身之二种。
【佛学常见辞汇】
供养释尊舍利的法会。
生身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舍利之一。(参见:舍利)
【三藏法数】
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如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则得无量福报也。(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术语)二种舍利之一。(参见:舍利)
【三藏法数】
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如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则得无量福报也。(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句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Pada又Padaka%ya,梵曰钵陀,又曰钵陀迦耶,译为句。得诠其自性之差别即义理者曰句。重此句至二个以上曰句身。身者合集之义。俱舍论五曰:「句身者,谓诸行无常,一切无我,涅槃寂静等。」同光记五曰:「梵云迦耶,唐言身,是聚集义。谓众多名等聚集,是身义也。」又,一句亦曰句身。楞伽经二曰:「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三藏法数】
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论云:天竺语法,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不成语;若二和合,名为菩提。又唯识论云:句诠差别,是为句身。(句诠差别者,谓诸法差别之相,由句而诠显也。)
(术语)Pada又Padaka%ya,梵曰钵陀,又曰钵陀迦耶,译为句。得诠其自性之差别即义理者曰句。重此句至二个以上曰句身。身者合集之义。俱舍论五曰:「句身者,谓诸行无常,一切无我,涅槃寂静等。」同光记五曰:「梵云迦耶,唐言身,是聚集义。谓众多名等聚集,是身义也。」又,一句亦曰句身。楞伽经二曰:「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三藏法数】
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论云:天竺语法,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不成语;若二和合,名为菩提。又唯识论云:句诠差别,是为句身。(句诠差别者,谓诸法差别之相,由句而诠显也。)
半天婆罗门多闻天双身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溪岚拾叶集九曰:「一义云双身法者,半天婆罗门与多闻天不二一体之意也。其缘起云:此多闻天往昔与此半天婆罗门同时发心,多闻天以精进苦行故,速成福智,半天婆罗门以懈怠乐行故,今在凡地。于是起猛利强盛之瞋恚,发誓行于修多闻天法之处,而为障碍神。所诠多闻天表法性,半天表无明也。无明法性为相违之法,故此双身相背,无明法性为同体之惑,故不相离也。法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宜深思之。」
(修法)溪岚拾叶集九曰:「一义云双身法者,半天婆罗门与多闻天不二一体之意也。其缘起云:此多闻天往昔与此半天婆罗门同时发心,多闻天以精进苦行故,速成福智,半天婆罗门以懈怠乐行故,今在凡地。于是起猛利强盛之瞋恚,发誓行于修多闻天法之处,而为障碍神。所诠多闻天表法性,半天表无明也。无明法性为相违之法,故此双身相背,无明法性为同体之惑,故不相离也。法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宜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