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3,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六身
文殊护身咒
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内身观章句经
心法身
心是法身
分身
分段身
法身化生
化色身
化身
化身八相
幻身
四身
佛类词典(续上)
方便化身土六身
文殊护身咒
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内身观章句经
心法身
心是法身
分身
分段身
法身化生
化色身
化身
化身八相
幻身
四身
方便化身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日本见真大师所立二土之一。方便者,对真实而言,化身土者,对真佛土而言。为摄以自力修诸行,及行念佛而愿求净土者,弥陀如来权现一种之净土,使之往生也。其土非真实之报土,故曰方便,以化身佛为教主,非报身所居之土,故曰化身土。如观经所说十三观所观之净土及九品土。又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无量寿经所说之疑城胎宫皆是也。教行信證六本曰:「谨显化身土者,佛者如无量寿佛经说真身观佛是也,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术语)日本见真大师所立二土之一。方便者,对真实而言,化身土者,对真佛土而言。为摄以自力修诸行,及行念佛而愿求净土者,弥陀如来权现一种之净土,使之往生也。其土非真实之报土,故曰方便,以化身佛为教主,非报身所居之土,故曰化身土。如观经所说十三观所观之净土及九品土。又菩萨处胎经所说之懈慢界,无量寿经所说之疑城胎宫皆是也。教行信證六本曰:「谨显化身土者,佛者如无量寿佛经说真身观佛是也,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六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之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上初二身为法身,中二身为报身,后二身为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佛学次第统编】
理等六身:
一、理法身 本有之理也。
二、智法身 性德之智也。
三、自受用身 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
四、他受用身 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
五、胜应身 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
六、劣应身 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
(名数)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之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上初二身为法身,中二身为报身,后二身为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佛学次第统编】
理等六身:
一、理法身 本有之理也。
二、智法身 性德之智也。
三、自受用身 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
四、他受用身 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
五、胜应身 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
六、劣应身 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文殊护身咒
【佛学大辞典】
(真言)谓一字文殊法之真言也。以齿二字或叱洛呬燄四字合成一字者。(参见:文殊)下「一字文殊法」项。
(真言)谓一字文殊法之真言也。以齿二字或叱洛呬燄四字合成一字者。(参见:文殊)下「一字文殊法」项。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之略名。
(经名)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之略名。
内身观章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以偈颂说内身之不净观者。
(经名)一卷,失译。以偈颂说内身之不净观者。
心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之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故曰心法身。莲华三昧经曰:「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是归命于在缠如来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
(术语)吾人之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故曰心法身。莲华三昧经曰:「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是归命于在缠如来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
心是法身
【佛学大辞典】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下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下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
分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为以方便力,化处处有缘之众生,分身于十方,而现成佛之相也。法华经见宝塔品为集释迦如来之分身,说三变土田。见法华玄义七。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具有神通方便之力,能分身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之相,普度众生。《法华经·见宝塔品》:「我分身无量诸佛」(可参见「化身」条)。后引申为用兵如神或一身分兼数事。宋·陶《清异录·官志·分身将》:「梁将葛从周,忠义骁勇,每临阵,东西南北,忽焉如神,晋人称为分身将。」宋·苏轼《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诗:「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今俗称事繁不能兼顾为「不能分身」或「分身无术」。(常正)
(术语)诸佛为以方便力,化处处有缘之众生,分身于十方,而现成佛之相也。法华经见宝塔品为集释迦如来之分身,说三变土田。见法华玄义七。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佛菩萨具有神通方便之力,能分身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之相,普度众生。《法华经·见宝塔品》:「我分身无量诸佛」(可参见「化身」条)。后引申为用兵如神或一身分兼数事。宋·陶《清异录·官志·分身将》:「梁将葛从周,忠义骁勇,每临阵,东西南北,忽焉如神,晋人称为分身将。」宋·苏轼《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诗:「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今俗称事繁不能兼顾为「不能分身」或「分身无术」。(常正)
分段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分段生死之身也。
【三藏法数】
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术语)分段生死之身也。
【三藏法数】
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法身化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佛之教化新生于佛家之身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术语)受佛之教化新生于佛家之身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化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色身之一。是佛之化身也。见三藏法数四。
【三藏法数】
化即变化,谓诸如来,由大悲愿力,为大菩萨众现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身形,其量不定,是名化色身。
(术语)二种色身之一。是佛之化身也。见三藏法数四。
【三藏法数】
化即变化,谓诸如来,由大悲愿力,为大菩萨众现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身形,其量不定,是名化色身。
化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变化身。为众生变化种种形之佛身也。有广狭二门,广门之化身者,谓对二乘凡夫示现之种种佛身,及六道异类之身,总为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者,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成唯识论十曰:「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法华论下曰:「一者示现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如经皆谓如来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狭门之化身者,分上述之化身(亦云应化身),为应身与化身二者,现佛形为应身,现他异形为化身。合部金光明经一曰:「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中略)自在力故。随众生心,随众生行,(中略)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中略)是身得现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顶背圆光,是名应身。」大乘义章十八曰:「为化众生,示现佛形,名为应身。示现种种六道之形,说为化身。」(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俗语佛源】
为了方便地度化众生,佛、菩萨应化变现出各类众生的形象,佛、菩萨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之一。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身。」五代梁时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名契此,临终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遂称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明太祖朱元璋曾令全国寺庙供弥勒像,其造型亦即布袋和尚的形像,影响至今。现称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元·鲜子枢《题赵模拓本兰亭后》诗:「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常正)
【三藏法数】
谓如来随类化现,普应群机,若月临众水,是名化身。
(术语)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变化身。为众生变化种种形之佛身也。有广狭二门,广门之化身者,谓对二乘凡夫示现之种种佛身,及六道异类之身,总为化身也。佛地论七曰:「变化身者,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成唯识论十曰:「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法华论下曰:「一者示现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如经皆谓如来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狭门之化身者,分上述之化身(亦云应化身),为应身与化身二者,现佛形为应身,现他异形为化身。合部金光明经一曰:「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中略)自在力故。随众生心,随众生行,(中略)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中略)是身得现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顶背圆光,是名应身。」大乘义章十八曰:「为化众生,示现佛形,名为应身。示现种种六道之形,说为化身。」(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俗语佛源】
为了方便地度化众生,佛、菩萨应化变现出各类众生的形象,佛、菩萨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之一。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身。」五代梁时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名契此,临终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遂称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明太祖朱元璋曾令全国寺庙供弥勒像,其造型亦即布袋和尚的形像,影响至今。现称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元·鲜子枢《题赵模拓本兰亭后》诗:「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常正)
【三藏法数】
谓如来随类化现,普应群机,若月临众水,是名化身。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化身八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种之相。是曰八相成道。(参见:八相)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种的相示现,叫做八相成道。(参见:八相成道)
(术语)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种之相。是曰八相成道。(参见:八相)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种的相示现,叫做八相成道。(参见:八相成道)
八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成道之八相也。(参见:八相成道)。【又】生住异灭,有大小二相,即四本相,四随相也。合之则有八相。以此八相迁流万物。谓之八相迁物。(参见:四相)
【佛学常见辞汇】
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参见:八相成道)2。生住异灭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与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名数)如来成道之八相也。(参见:八相成道)。【又】生住异灭,有大小二相,即四本相,四随相也。合之则有八相。以此八相迁流万物。谓之八相迁物。(参见:四相)
【佛学常见辞汇】
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参见:八相成道)2。生住异灭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与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八相成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胁入胎之相也。三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也。四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右胁出生之相也。五出家,十九岁(或二十五岁)观世之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之相也。六成道,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之相也。七转法轮,成道以后五十年间说法普度人天之相也。八入灭,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之相也。起信论曰:「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天台大师之四教仪,除第三之住胎,加入第五降魔之相为八相。四教仪四曰:「释菩萨位略为七位: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古来以此二说为大小乘之别,初为大乘之八相,后为小乘之八相,然此二种八相,仅开合不同耳,非区别二乘也。」佛祖统纪二曰:「述曰:大乘开住胎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开降魔合住胎于托胎。住胎见起信,降魔见四教仪,此先达之论也。今观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云菩萨住母胎已,示现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经,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鬼神说法,此小乘住胎也。华严离世间品菩萨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等。妙乐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经,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时,得最正觉,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顺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仪二文开合为證。」
【佛学常见辞汇】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名数)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八相经论所说存没不同,而大要有二说。大乘起信论所说者,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在彼天四千岁。见时机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之相也。二、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胁入胎之相也。三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之相也。四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右胁出生之相也。五出家,十九岁(或二十五岁)观世之无常,出王宫入山学道之相也。六成道,经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得道之相也。七转法轮,成道以后五十年间说法普度人天之相也。八入灭,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入于涅槃之相也。起信论曰:「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天台大师之四教仪,除第三之住胎,加入第五降魔之相为八相。四教仪四曰:「释菩萨位略为七位:一发菩提心、二行菩萨道、三种三十二相业、四六度成满、五一生补处、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古来以此二说为大小乘之别,初为大乘之八相,后为小乘之八相,然此二种八相,仅开合不同耳,非区别二乘也。」佛祖统纪二曰:「述曰:大乘开住胎合降魔于成道,小乘开降魔合住胎于托胎。住胎见起信,降魔见四教仪,此先达之论也。今观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云菩萨住母胎已,示现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经,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鬼神说法,此小乘住胎也。华严离世间品菩萨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等。妙乐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经,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时,得最正觉,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顺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仪二文开合为證。」
【佛学常见辞汇】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幻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身无实如幻,是名幻身。圆觉经曰:「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佛学常见辞汇】
虚幻的身体,亦即人身无实的意思。
(术语)人身无实如幻,是名幻身。圆觉经曰:「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佛学常见辞汇】
虚幻的身体,亦即人身无实的意思。
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种:(一)楞伽经所说。一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其中第一之化佛即化身,第二之功德佛与第三之智慧佛,是报身,报身佛之功德虽多,而要在智与德,故分之为二,第四之如如佛即法身也。(二)唯识论所说。一自性身,二他受用身,三自受用身,四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自受用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也。见唯识论十。(三)台家所立。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四化身。应身与化身之别,谓八相成道之佛为应身,一时化现之佛为化身。更有密教之四种法身。(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种: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之三种是也。(参见:四身)。又有四种法身。(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与智慧佛即报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与自受用身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3。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本来应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应身,这里把它们分开来,是因为应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时化现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四身有三种:
一、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
二、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
三、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三、他受用身〕,他受用身者,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即他报身也。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为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他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变化身者,谓无而忽有,名为变化,即应身也。谓诸如来,随顺机宜,变现此身也。
(名数)有三种:(一)楞伽经所说。一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其中第一之化佛即化身,第二之功德佛与第三之智慧佛,是报身,报身佛之功德虽多,而要在智与德,故分之为二,第四之如如佛即法身也。(二)唯识论所说。一自性身,二他受用身,三自受用身,四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自受用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也。见唯识论十。(三)台家所立。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四化身。应身与化身之别,谓八相成道之佛为应身,一时化现之佛为化身。更有密教之四种法身。(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种: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之三种是也。(参见:四身)。又有四种法身。(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与智慧佛即报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与自受用身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3。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本来应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应身,这里把它们分开来,是因为应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时化现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四身有三种:
一、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
二、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
三、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三、他受用身〕,他受用身者,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即他报身也。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为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他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变化身者,谓无而忽有,名为变化,即应身也。谓诸如来,随顺机宜,变现此身也。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