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3,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大圣欢喜天双身毗那耶迦法
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丈六金身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凡身
五十二身像
五十缘身经
五分法身
密教之五分法身
五百身因
五字严身
五字严身观
五佛五身
佛类词典(续上)
大明白身菩萨大圣欢喜天双身毗那耶迦法
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丈六金身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凡身
五十二身像
五十缘身经
五分法身
密教之五分法身
五百身因
五字严身
五字严身观
五佛五身
大明白身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一行第六位。梵名豪利摩诃微地也,译言大明白身。密号称为放光金刚常住金刚。大明白身者清净无垢之义。为黄白色,左手持开敷髻花,右手于胸边为与愿印,坐赤莲华上。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一行第六位。梵名豪利摩诃微地也,译言大明白身。密号称为放光金刚常住金刚。大明白身者清净无垢之义。为黄白色,左手持开敷髻花,右手于胸边为与愿印,坐赤莲华上。
大圣欢喜天双身毗那耶迦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丈六金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传灯录曰:「西方有佛,其形丈六而黄金色。」北史曰:「时蜀沙门法成,率僧数千人,铸丈六金身。」
【俗语佛源】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一般称佛的化身为「丈六金身」,如宋·刘昌诗《芦浦笔记·佛牙》谓:「常闻佛号丈六金身。」又如元·李《日闻录》:「『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也,何为而有丈六金身?』曰:『既成而变也。』佛像通常是按「化身」而塑造的,所以也称为「丈六金身」。其说本于《后汉书·西域传·天竺》,书中记载:汉明帝梦见一位长大的金人,顶有光明,便问群臣。有人告诉他:「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面黄金色。」明帝于是派使者到印度去考察佛法,并在国内绘制「丈六金身」的佛像。一般认为,这是佛法东传的开始。佛经中也有关于「丈六金身」的说法。《观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李明权)
(术语)传灯录曰:「西方有佛,其形丈六而黄金色。」北史曰:「时蜀沙门法成,率僧数千人,铸丈六金身。」
【俗语佛源】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一般称佛的化身为「丈六金身」,如宋·刘昌诗《芦浦笔记·佛牙》谓:「常闻佛号丈六金身。」又如元·李《日闻录》:「『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也,何为而有丈六金身?』曰:『既成而变也。』佛像通常是按「化身」而塑造的,所以也称为「丈六金身」。其说本于《后汉书·西域传·天竺》,书中记载:汉明帝梦见一位长大的金人,顶有光明,便问群臣。有人告诉他:「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面黄金色。」明帝于是派使者到印度去考察佛法,并在国内绘制「丈六金身」的佛像。一般认为,这是佛法东传的开始。佛经中也有关于「丈六金身」的说法。《观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李明权)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维摩经佛国品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起信论义记下本曰:「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经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乐邦文类四载圆辩法师之净土唯心说,并载姑苏禅师之唯心净土文。云楼弥陀经疏钞一曰:「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为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之法门,古来圣道门之念佛皆是也。然善导所立之净土门不取之。西方指净土,心外仰佛。是曰指方立相。观经疏定善义曰:「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龙舒净土文一曰:「世有专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万善同归集二曰:「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中略)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的法门。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也说:「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术语)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维摩经佛国品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起信论义记下本曰:「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经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乐邦文类四载圆辩法师之净土唯心说,并载姑苏禅师之唯心净土文。云楼弥陀经疏钞一曰:「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为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之法门,古来圣道门之念佛皆是也。然善导所立之净土门不取之。西方指净土,心外仰佛。是曰指方立相。观经疏定善义曰:「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龙舒净土文一曰:「世有专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万善同归集二曰:「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中略)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的法门。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也说:「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凡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身也。
(术语)凡夫之身也。
五十二身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又称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阿弥陀五十二尊曼荼罗。或名五通曼荼罗。即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图绘五十二尊佛菩萨像之曼荼罗也。原为印度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感得之瑞像,故有此称。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白阿弥陀佛言: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求无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之上。菩萨取叶,而图写所在,流布远近。汉明帝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洛阳。后腾姊之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图之。未几,赍像西返。而此图传流不甚广。魏晋已来年代久远,又经灭法,经像湮除,此瑞迹殆将不见。隋文帝开教,有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所,得此一本,说其本起与传符。以是图写流布,遍于宇内。时北齐画工有曹仲达者,善丹青,妙尽梵迹,传模西瑞,为京邑所推。今寺壁之正阳皆其真范也。又隋江都安乐寺慧海,从齐州僧道诠得此图像,图写礼忏,具如续高僧传第十四等所记。尔来传写此像者亦多。案阿弥陀净土之变相,流布后代者不少,当以此像为最古也。
(图像)又称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阿弥陀五十二尊曼荼罗。或名五通曼荼罗。即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图绘五十二尊佛菩萨像之曼荼罗也。原为印度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感得之瑞像,故有此称。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白阿弥陀佛言: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愿求无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之上。菩萨取叶,而图写所在,流布远近。汉明帝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洛阳。后腾姊之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图之。未几,赍像西返。而此图传流不甚广。魏晋已来年代久远,又经灭法,经像湮除,此瑞迹殆将不见。隋文帝开教,有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所,得此一本,说其本起与传符。以是图写流布,遍于宇内。时北齐画工有曹仲达者,善丹青,妙尽梵迹,传模西瑞,为京邑所推。今寺壁之正阳皆其真范也。又隋江都安乐寺慧海,从齐州僧道诠得此图像,图写礼忏,具如续高僧传第十四等所记。尔来传写此像者亦多。案阿弥陀净土之变相,流布后代者不少,当以此像为最古也。
五十缘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之略名。
(经名)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之略名。
五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密教之五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者,生佛不二六无碍之三昧耶戒也。定者,安住于生佛不二心之大决定心也。慧者,自觉明了六大无碍之理之智慧也。解脱者,自悟明此理,而隔执之缚忽然解脱之位也。解脱知见者,自明无隔执之缚之知见也。见辨惑指南三标注。
(术语)戒者,生佛不二六无碍之三昧耶戒也。定者,安住于生佛不二心之大决定心也。慧者,自觉明了六大无碍之理之智慧也。解脱者,自悟明此理,而隔执之缚忽然解脱之位也。解脱知见者,自明无隔执之缚之知见也。见辨惑指南三标注。
五百身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五百比丘各说自身所由生之原因也。依涅槃经三十五,五百比丘,对舍利弗各说身因,有比丘言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思惟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某比丘言爱与无明为身因,得阿罗汉果。有比丘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为身因。次诣佛前,问其说正不正。佛答一一无非正说,且言欲界众生,以父母为身因。又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前二十九品诸弟子各明其本尔之因缘,第三十品佛自说示过去之本因。
(术语)谓五百比丘各说自身所由生之原因也。依涅槃经三十五,五百比丘,对舍利弗各说身因,有比丘言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思惟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某比丘言爱与无明为身因,得阿罗汉果。有比丘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为身因。次诣佛前,问其说正不正。佛答一一无非正说,且言欲界众生,以父母为身因。又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前二十九品诸弟子各明其本尔之因缘,第三十品佛自说示过去之本因。
五字严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字者,阿鍐囕唅祛也。真言行者,修密法时,布阿字于下体,布鍐字于脐上,布囕字于心,布唅字于眉间,而祛字于顶上,以加持已身,而为大率都婆,即坚固金刚之身也。大日经七持诵法则品曰:如前转阿字,而成大日尊。法力所持故,与自身无异。住本尊瑜伽,加以五支字。下体及脐上,心顶与眉间。于三摩呬多,运相而安立。以依是法住,即同牟尼尊。阿字遍金色,用作金刚轮,加持于下体,说名瑜伽座。鍐字素月光,在于雾聚中,加持自脐上,是名大悲水。囕字初日晖。彤赤在三角,加持本心位,是名智火光。唅字劫灾焰,黑色在风轮,加持白毫际,说名自在力。祛字及空点,相成一切色,加持在顶上,故名为大空。」又曰:「五字以严身,威德具成就。炽然大慧炬,灭除众罪业。天魔军众等,及馀为降者,当见如是人,赫奕同金刚。」(参见:五轮观)
(术语)五字者,阿鍐囕唅祛也。真言行者,修密法时,布阿字于下体,布鍐字于脐上,布囕字于心,布唅字于眉间,而祛字于顶上,以加持已身,而为大率都婆,即坚固金刚之身也。大日经七持诵法则品曰:如前转阿字,而成大日尊。法力所持故,与自身无异。住本尊瑜伽,加以五支字。下体及脐上,心顶与眉间。于三摩呬多,运相而安立。以依是法住,即同牟尼尊。阿字遍金色,用作金刚轮,加持于下体,说名瑜伽座。鍐字素月光,在于雾聚中,加持自脐上,是名大悲水。囕字初日晖。彤赤在三角,加持本心位,是名智火光。唅字劫灾焰,黑色在风轮,加持白毫际,说名自在力。祛字及空点,相成一切色,加持在顶上,故名为大空。」又曰:「五字以严身,威德具成就。炽然大慧炬,灭除众罪业。天魔军众等,及馀为降者,当见如是人,赫奕同金刚。」(参见:五轮观)
五字严身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以阿等五字加持身也。(参见:五字严身),并(参见:五轮观)。金刚界明五相身。胎藏界明五字严身。即身成佛之深极,唯在此观。见秘藏记钞三。
【佛学次第统编】
以阿缚罗贺祛五字庄严行者之身,而修显本有之法身,此之观门,名曰五字严身。
一、观阿字 色黄金,形四方正等,以此字布诸两足,结五钴印,诵阿字真言加持之,为金刚座本有之菩提心也,当通达心。
二、观鍐字 色白色,形圆,明月轮,以之布诸脐轮,结八叶印,诵鍐字真言加持之,为大悲之水,离垢净也,当修菩提心。
三、观蓝字 色赤,形三角,火轮,以之布于心位,结三角火轮印,口诵蓝字真言加持之,为实相火轮,离自心尘垢,成三昧耶之心也,当成金刚心。
四、观唅字 色黑色,形半月形风轮,以之布于眉间,结转法轮之印,诵唅字真言加持之,为解脱风轮,自身成三昧耶身也,当證金刚身。
五、观欠字 色杂色,形团形,空轮,以之布于顶上,结尊胜空印,诵欠字真言而为加持,成周遍无碍之大空轮,当佛身圆满之位。
(术语)谓以阿等五字加持身也。(参见:五字严身),并(参见:五轮观)。金刚界明五相身。胎藏界明五字严身。即身成佛之深极,唯在此观。见秘藏记钞三。
【佛学次第统编】
以阿缚罗贺祛五字庄严行者之身,而修显本有之法身,此之观门,名曰五字严身。
一、观阿字 色黄金,形四方正等,以此字布诸两足,结五钴印,诵阿字真言加持之,为金刚座本有之菩提心也,当通达心。
二、观鍐字 色白色,形圆,明月轮,以之布诸脐轮,结八叶印,诵鍐字真言加持之,为大悲之水,离垢净也,当修菩提心。
三、观蓝字 色赤,形三角,火轮,以之布于心位,结三角火轮印,口诵蓝字真言加持之,为实相火轮,离自心尘垢,成三昧耶之心也,当成金刚心。
四、观唅字 色黑色,形半月形风轮,以之布于眉间,结转法轮之印,诵唅字真言加持之,为解脱风轮,自身成三昧耶身也,当證金刚身。
五、观欠字 色杂色,形团形,空轮,以之布于顶上,结尊胜空印,诵欠字真言而为加持,成周遍无碍之大空轮,当佛身圆满之位。
五佛五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是大日也,二、金刚坚固自性身,是阿閦也。三、福德庄严圣身,是宝生也。四、受用智慧身,是阿弥陀也。五、作变化身,是释迦牟尼也。见金刚界礼忏。
(名数)一、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是大日也,二、金刚坚固自性身,是阿閦也。三、福德庄严圣身,是宝生也。四、受用智慧身,是阿弥陀也。五、作变化身,是释迦牟尼也。见金刚界礼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