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3,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三身即一佛
三昧耶身
三秘密身
三种身苦
三种法身
三种轮身
三种即身成佛
三轮身
千百亿化身
大日如来四种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大印身定
大身
大志焚身
佛类词典(续上)
三身梵赞三身即一佛
三昧耶身
三秘密身
三种身苦
三种法身
三种轮身
三种即身成佛
三轮身
千百亿化身
大日如来四种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大印身定
大身
大志焚身
三身梵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法贤译。总为梵语。
(书名)一卷,宋法贤译。总为梵语。
三身即一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佛身具三身之功德性能也。(参见:三身)中,法报应三身下,辅行之引文。
(术语)一佛身具三身之功德性能也。(参见:三身)中,法报应三身下,辅行之引文。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三昧耶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昧耶形同。但从佛身谓为身。法报应之三身。密教如其次第谓为种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塔婆,宝,珠,莲华,五钴等为大日之三昧耶身。当于显教之报身。依通门,则一切之事物,尽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依别门,则以塔婆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乃至以莲华为弥陀之三昧耶身等,各有别个之标帜。杂谈集九曰:「密教之意,佛有三身:种子,三昧耶,尊形也。如次第为法报应三身。」
(术语)与三昧耶形同。但从佛身谓为身。法报应之三身。密教如其次第谓为种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塔婆,宝,珠,莲华,五钴等为大日之三昧耶身。当于显教之报身。依通门,则一切之事物,尽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依别门,则以塔婆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乃至以莲华为弥陀之三昧耶身等,各有别个之标帜。杂谈集九曰:「密教之意,佛有三身:种子,三昧耶,尊形也。如次第为法报应三身。」
三秘密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种子,二印塔,五钴宝珠等三昧耶形。三形像,刻铸画泥之佛像。为法报化之三身。是密教之三本尊也。大日经本尊三昧品曰:「诸尊有三种身,所谓字印形像。」
(名数)一种子,二印塔,五钴宝珠等三昧耶形。三形像,刻铸画泥之佛像。为法报化之三身。是密教之三本尊也。大日经本尊三昧品曰:「诸尊有三种身,所谓字印形像。」
三种身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言老,病,死,之三苦也。
【佛学常见辞汇】
老、病、死。
(名数)言老,病,死,之三苦也。
【佛学常见辞汇】
老、病、死。
三种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法身)
(名数)(参见: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种轮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所说。(参见:教令轮身)
【佛学次第统编】
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
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
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
现明王忿怒之相,为教令轮身。
例如大日如来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为正法轮身,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秘藏记钞曰:「在佛位名自性轮,在菩萨位名正法轮,在明王位名教令轮,一一佛皆有此身,然五如来、五菩萨、五明王,如其次第,乃三密也。如来者身密,菩萨者语密,明王者意密也。」
(名数)密教所说。(参见:教令轮身)
【佛学次第统编】
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
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
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
现明王忿怒之相,为教令轮身。
例如大日如来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为正法轮身,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秘藏记钞曰:「在佛位名自性轮,在菩萨位名正法轮,在明王位名教令轮,一一佛皆有此身,然五如来、五菩萨、五明王,如其次第,乃三密也。如来者身密,菩萨者语密,明王者意密也。」
三种即身成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即身成佛)
(名数)(参见: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三轮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之三种轮身也。(参见:教令轮身)
(术语)大日如来之三种轮身也。(参见:教令轮身)
千百亿化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菩提树下成道之佛身,即八相成道之佛也。梵网经说卢舍那佛坐千叶之莲华台,其千叶一一有百亿之国(即三千大千世界也),其一一国各有一佛于成道菩提树下而说法。经下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术语)谓菩提树下成道之佛身,即八相成道之佛也。梵网经说卢舍那佛坐千叶之莲华台,其千叶一一有百亿之国(即三千大千世界也),其一一国各有一佛于成道菩提树下而说法。经下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大日如来四种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瑜祇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名数)一、瑜祇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
大印身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结大印而置身于定中也。宋高僧传不空传曰:「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术语)言结大印而置身于定中也。宋高僧传不空传曰:「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大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丈六之小身而谓之遍虚空之大化身。
【佛学常见辞汇】
指佛周遍虚空的真身。
(术语)对于丈六之小身而谓之遍虚空之大化身。
【佛学常见辞汇】
指佛周遍虚空的真身。
大志焚身
【佛学大辞典】
(故事)三国佛教略史曰:「大业五年,诏天下僧徒无德业者,并罢道还俗。寺院冗馀者,亦皆毁折。庐山沙门大志素服哭于佛前三日,誓舍身济法。乃诣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隆三宝,贫道当燃身以报国恩。帝许之,遂以布蜡缠身,于大棚上,端坐焚死。于是帝停前诏不行。」
(故事)三国佛教略史曰:「大业五年,诏天下僧徒无德业者,并罢道还俗。寺院冗馀者,亦皆毁折。庐山沙门大志素服哭于佛前三日,誓舍身济法。乃诣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隆三宝,贫道当燃身以报国恩。帝许之,遂以布蜡缠身,于大棚上,端坐焚死。于是帝停前诏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