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3,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法曼荼罗身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閦佛之二种身
阿弥陀三字法报应三身空假中三谛
阿弥陀二身
阿难分身二国
阿难半身舍利
知身经
知息遍身
受用身
舍那身
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
前身
佛类词典(续上)
法界身法曼荼罗身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閦佛之二种身
阿弥陀三字法报应三身空假中三谛
阿弥陀二身
阿难分身二国
阿难半身舍利
知身经
知息遍身
受用身
舍那身
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
前身
法界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三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为周遍法界众生而感应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现一切身也。探玄记二曰:「现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观经定善义曰:「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观经疏曰:「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又】法界者,众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诸法,故名法界,而今此法界心生万法之佛身。故称佛身曰法界身。即法界所生之身也。往生论注上曰:「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佛学常见辞汇】
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
(术语)佛三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为周遍法界众生而感应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现一切身也。探玄记二曰:「现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观经定善义曰:「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观经疏曰:「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又】法界者,众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诸法,故名法界,而今此法界心生万法之佛身。故称佛身曰法界身。即法界所生之身也。往生论注上曰:「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佛学常见辞汇】
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
法曼荼罗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秘密身中种子秘密身也。胎藏界之大日如来为字。
(术语)三秘密身中种子秘密身也。胎藏界之大日如来为字。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足论之一。佛灭后一百年,提婆设摩阿罗汉造,唐玄奘译,十六卷。
(书名)六足论之一。佛灭后一百年,提婆设摩阿罗汉造,唐玄奘译,十六卷。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足论之一。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译,三卷。已上五论加入施设足论者,对于发智身论谓之六足论。见俱舍论光记一。
(书名)六足论之一。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译,三卷。已上五论加入施设足论者,对于发智身论谓之六足论。见俱舍论光记一。
阿閦佛之二种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教时问答四曰:「金刚顶瑜伽云:东方阿閦佛现二种身:若依正法轮,现普贤菩萨身。若依教令轮,现降三世身。」
(名数)教时问答四曰:「金刚顶瑜伽云:东方阿閦佛现二种身:若依正法轮,现普贤菩萨身。若依教令轮,现降三世身。」
阿弥陀三字法报应三身空假中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又三身者,取阿字第五转方便究竟之义为应身,弥为报身,陀为法身。日本慧心之阿弥陀部心集曰:「阿即空之义也,弥者即假之义也,陀者即中之义也。」
(术语)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又三身者,取阿字第五转方便究竟之义为应身,弥为报身,陀为法身。日本慧心之阿弥陀部心集曰:「阿即空之义也,弥者即假之义也,陀者即中之义也。」
阿弥陀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阿弥陀有正法轮,教令轮之二身。教时问答四曰:「金刚顶谕伽云:西方阿弥陀佛现二身。若依正法轮现文殊师利菩萨身,若依教令轮现焰鬘德迦身。」
(名数)阿弥陀有正法轮,教令轮之二身。教时问答四曰:「金刚顶谕伽云:西方阿弥陀佛现二身。若依正法轮现文殊师利菩萨身,若依教令轮现焰鬘德迦身。」
阿难分身二国
【佛学大辞典】
(传说)阿难将入灭,去摩竭陀国,趣吠舍釐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竭陀王闻之。慕其德,严兵追请之,吠舍釐王亦闻阿难来,治军旅迎之。阿难恐其兵互欲杀害,由舟中上升虚空,化火焚身中分落两岸。二国之王,各奉其舍利造塔。见西域记七。
(传说)阿难将入灭,去摩竭陀国,趣吠舍釐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竭陀王闻之。慕其德,严兵追请之,吠舍釐王亦闻阿难来,治军旅迎之。阿难恐其兵互欲杀害,由舟中上升虚空,化火焚身中分落两岸。二国之王,各奉其舍利造塔。见西域记七。
阿难半身舍利
【佛学大辞典】
(传说)西域记九曰:「未生怨王窣堵波侧,有尊者阿难半身舍利。昔尊者将寂灭也,去摩揭陀国,趣吠舍釐城。两国交争,欲兴甲兵。尊者伤悯,遂分其身。摩揭陀王,奉归供养,即斯胜地,式修崇建。」
(传说)西域记九曰:「未生怨王窣堵波侧,有尊者阿难半身舍利。昔尊者将寂灭也,去摩揭陀国,趣吠舍釐城。两国交争,欲兴甲兵。尊者伤悯,遂分其身。摩揭陀王,奉归供养,即斯胜地,式修崇建。」
知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知身经之略名。
(经名)佛知身经之略名。
知息遍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谓由欲界定證未至地之定时,證身及定法皆虚假也,息之入出遍身,微而如有,有而如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六特胜之一。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谓由欲界定證未至地之定时,證身及定法皆虚假也,息之入出遍身,微而如有,有而如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六特胜之一。
受用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参见:三身)
【三藏法数】
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术语)三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参见:三身)
【三藏法数】
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舍那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毗卢舍那如来之身。
(术语)毗卢舍那如来之身。
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修行经之异名。
(经名)菩萨修行经之异名。
前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前生也。白居易诗,闲思往事似前身。
【俗语佛源】
今称事物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如马南《燕山夜话·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当时煤窑的出现毕竟是一种新鲜事物,那些窑主们毕竟是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前身,那些窑工们也毕竟是后来的无产阶级的前身。」前身源于佛教三世轮回的说法,指轮回在过去世之身。如《晋书·羊祜传》:「羊祜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又如清·袁枚《子不语·王庐宗伯是莲花长老》:「宗伯大异,起视所供盘中之枣,其顶微缺,如少二三枚者。恍悟自己前身,乃此庵长老也,故终身奉佛甚虔。」(李明权)
(术语)前生也。白居易诗,闲思往事似前身。
【俗语佛源】
今称事物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如马南《燕山夜话·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当时煤窑的出现毕竟是一种新鲜事物,那些窑主们毕竟是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前身,那些窑工们也毕竟是后来的无产阶级的前身。」前身源于佛教三世轮回的说法,指轮回在过去世之身。如《晋书·羊祜传》:「羊祜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又如清·袁枚《子不语·王庐宗伯是莲花长老》:「宗伯大异,起视所供盘中之枣,其顶微缺,如少二三枚者。恍悟自己前身,乃此庵长老也,故终身奉佛甚虔。」(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