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3,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身轮
身论
身器
身器十二
身灯
身纵广相
身识
身證
身观经
佛三身赞
佛身
一身
融三世间十身
佛具十身
投身饲饿虎经
身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轮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轮之一。(参见:三轮)
【三藏法数】
身轮亦名神通轮。谓佛说法,必先现神通,警动众生机情,令生正信也。
身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萨婆多部之根本论七部中谓发智论为身论,集异门论等之六论为足论。俱舍光记一曰:「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也。」
身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是受诸法之器,故云身器。行事钞上三之一曰:「身器清净。」
身器十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人身三十六物中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为身器之十二也。(参见:三十六物)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人身的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种身器。
【三藏法数】
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音方)、膏、脑、膜也。
三十六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人身有三十六之不净物。涅槃经二十四曰:「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分为三类:一、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见大疏演义钞三十。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外相十二〕,谓发、毛、爪、齿、眵(尺支切)、泪、涎、唾、屎、尿、垢、汗也。
〔二、身器十二〕,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音方)、膏、脑、膜也。
〔三、内含十二〕,含即含藏,谓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
身灯
【佛学大辞典】
(修法)如法华之药王菩萨,烧身为灯以供养佛也。愚案,是真护摩供也。佛祖统纪三十三曰:「佛言:我昔于阎浮提作国王,剜身出肉,深如大钱,以稣油灌中,作千灯炷,语婆罗门,请说经法,求无上道。」菩萨本业经曰:「菩萨为法因缘,剜身为灯。」
【佛学常见辞汇】
药王菩萨烧身为灯,以供养佛。
身纵广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
【三藏法数】
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
身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识之一。(参见:识)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五识之一。
【三藏法数】
谓身根由对触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觉触,是名身识。
【三藏法数】
谓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但能觉触,而未起分别也。
【三藏法数】
谓身以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而能觉者,是名身识。
【三藏法数】
谓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是能觉者,名为身识。
身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十七贤圣之一。入灭尽定而身得寂静乐之不还果圣者也。
【三藏法数】
谓受想心灭,现身即證涅槃寂静之定,故名身證。(现身,即现生之身。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身观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说身之不净而不可爱乐。
佛三身赞
【佛学大辞典】
(经名)西土贤圣撰,心行之偈文也,赵宋法贤译。法报化之三身各二行,回向二行。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一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总门之法身也,又真言之法界身也。(参见: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法相宗总门之法身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身即法身也。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名一身。经云: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是也。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融三世间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说二种之十身,一谓融三世间之十身,二谓佛具之十身。融三世间之十身者:一众生身,六道之众生也。二国土身,六道众生之依处也。三业报身,生上二身之业因也。(已上三身属于染分)。四声闻身,观四谛而求涅槃者。五独觉身,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六菩萨身,修六度而求菩提者。七如来身,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八智身,佛身所具能證之实智也。九法身,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已上六身属于净分)。十虚空身,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界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此十身中第二之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之众生身及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者,为众生世间;后四身者,智正觉世间也。即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谓之融三世间之十身。又谓之解境之十身,以此十身为解知毗卢舍那佛觉体之所知之境也。见旧华严经二十七,探玄记十四,华严玄谈三十,大疏钞三十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二种十身之一。(参见:十身)
【佛学次第统编】
融三世间之十身:
一、众生身 六道之众生也。
二、国土身 六道众生之依处也。
三、业报身 生上二身之业因也。
四、声闻身 观四谛而求涅槃者。
五、独觉身 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
六、菩萨身 修六度而求菩提者。
七、如来身 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
八、智身 佛身所具能證之十智也。
九、法身 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
十、虚空身 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身,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
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1。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的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一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的众生身与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即众生世间,后四身即智正觉世间,因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名融三世间之十身。2。华严经所说佛具之十身,乃从前面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立此十身,不过经中三处所说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说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说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说是:无著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佛具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而立十身也,此十身经中三处说之,而名字稍异。旧经二十六曰:「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同三十七曰:「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同四十二曰:「无著佛,愿佛,业报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菩提身,后云正觉佛,但梵汉相异,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与正觉佛同意。二愿身,后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三化身,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四住持身,即住持佛,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五相好庄严身,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六势力身,即心佛,以佛之慈心摄伏一切,故云势力身,亦云心佛。七如意身(新经谓之意生身),即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八福德身,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九智身,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十法身,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配之于通途之三身,则从菩提心至住持身之四身为应身,从相好身至智身之五身为报身,最后之法身,即法身也。此十身者,对于解境之十身而谓之行境之十身,以其为行可感得之佛身也。见探玄记十四,同十七,大疏钞三十八上,同五十三,同五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佛具十身者:
一、菩提身 或云正觉佛,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佛。
二、愿身 或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
三、化身 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
四、住持身 即住持佛,或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
五、相好庄严身 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
六、势力身 亦云心佛。
七、如意身 或谓意生身,或谓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
八、福德身 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
九、智身 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
十、法身 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
投身饲饿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