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3,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究竟法身
见佛真身
见智身
成身会
身入
身子
身土
身口无过行
身三口四意三
身心
身心受业
身心脱落
身毛上靡相
身毛喜竖经
佛类词典(续上)
赤身明王究竟法身
见佛真身
见智身
成身会
身入
身子
身土
身口无过行
身三口四意三
身心
身心受业
身心脱落
身毛上靡相
身毛喜竖经
赤身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马头明王也。
(明王)马头明王也。
究竟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上之佛果。證悟法性究竟之佛身。
(术语)无上之佛果。證悟法性究竟之佛身。
见佛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见智身
【佛学大辞典】
(印相)见智法身之意。金刚界修法所结印契之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次结见智身,印契如前相,见彼智萨埵,应观于自身,钩召引入缚,令喜作成就。真言曰:嚩曰啰(二合)萨怛嚩(二合)涅哩(二合)舍也。(二合)」印契如前相者,指现智身也。
(印相)见智法身之意。金刚界修法所结印契之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曰:「次结见智身,印契如前相,见彼智萨埵,应观于自身,钩召引入缚,令喜作成就。真言曰:嚩曰啰(二合)萨怛嚩(二合)涅哩(二合)舍也。(二合)」印契如前相者,指现智身也。
成身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根本会,羯磨会。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第一会也。(参见:九会曼荼罗)
(术语)又曰根本会,羯磨会。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之第一会也。(参见:九会曼荼罗)
身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入,又十二入之一。(参见:六入)
【佛学常见辞汇】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三藏法数】
谓身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触,故名身入。
【三藏法数】
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术语)六入,又十二入之一。(参见:六入)
【佛学常见辞汇】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三藏法数】
谓身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触,故名身入。
【三藏法数】
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旧曰六入,新曰六处,即十二入十二处也。六境为外之六入,六根为内之六入。十二因缘中之六入为内之六入,即六根也。入为涉入之义,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故名处。处为所依之义,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名处。大乘义章四曰:「言六入者,生识之处,名之为入。」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佛学常见辞汇】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佛学次第统编】
六入之义,前条已叙,兹总明之。六根或六尘,皆谓六入。但分别言,六根为内六入,六尘为外六入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趣入之义。谓六根为六识所依,能入六尘,故名六入。
〔一、眼入〕,谓眼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色,故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为识所依,能入于香,故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味,故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触,故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分别五尘,能入于法,故名意入。
【三藏法数】
六入者,即六根也。谓四七日后,六根渐渐增长,满足此之六根,能入诸尘,故名为入,是为胎中现在果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藏法数】
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旧曰六入,新曰六处,即十二入十二处也。六境为外之六入,六根为内之六入。十二因缘中之六入为内之六入,即六根也。入为涉入之义,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故名处。处为所依之义,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名处。大乘义章四曰:「言六入者,生识之处,名之为入。」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佛学常见辞汇】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佛学次第统编】
六入之义,前条已叙,兹总明之。六根或六尘,皆谓六入。但分别言,六根为内六入,六尘为外六入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趣入之义。谓六根为六识所依,能入六尘,故名六入。
〔一、眼入〕,谓眼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色,故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故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为识所依,能入于香,故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味,故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触,故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分别五尘,能入于法,故名意入。
【三藏法数】
六入者,即六根也。谓四七日后,六根渐渐增长,满足此之六根,能入诸尘,故名为入,是为胎中现在果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藏法数】
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身子
【佛学大辞典】
(人名)舍利弗之译名也。又云鹙子,梵语舍利,译曰身。弗多罗,译曰子。舍利者鸟名,即鹙鹭鸟也,其母之眼似之,因名舍利;此是其子,故曰舍利子,或鹙鹭子。是佛弟子中第一之智者也(舍利弗译为身子者,似由译言鹙鹭之梵语舍利Sa%ri,与译言骨身之梵语舍利罗S/ari^ra为同一语而出者)。(参见:舍利弗)
【佛学常见辞汇】
舍利弗的译名。梵语舍利,华译为身,弗多罗华译为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人名)舍利弗之译名也。又云鹙子,梵语舍利,译曰身。弗多罗,译曰子。舍利者鸟名,即鹙鹭鸟也,其母之眼似之,因名舍利;此是其子,故曰舍利子,或鹙鹭子。是佛弟子中第一之智者也(舍利弗译为身子者,似由译言鹙鹭之梵语舍利Sa%ri,与译言骨身之梵语舍利罗S/ari^ra为同一语而出者)。(参见:舍利弗)
【佛学常见辞汇】
舍利弗的译名。梵语舍利,华译为身,弗多罗华译为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舍利弗
【佛学大辞典】
(人名)S/a%riputra,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罗,舍利富多罗,舍利补怛罗。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又父名云优婆提舍,故从父而称之曰优婆提舍。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鸲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法华玄赞一曰:「梵云舍利弗呾罗。言舍利弗者,讹也。舍利云鹙,即百舌鸟,亦曰春鸲。弗呾罗,言子。以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鹙子。复名优婆提舍,以能论议故,兼得彼名。」嘉祥法华义疏一曰:「从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鸟眼,故名母名舍利,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世人贵重其母,故呼为舍利子。古经名鹙鹭子,鹙鹭子犹取鸟名也。或言舍利鸟似鹙鹭也。父名提舍。逐父为名,故名优婆提舍。优婆者逐也。提舍者星名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舍利子,梵言奢利富多罗,或言舍利弗多罗,此梵音转耳。舍利母名,眼之青睛名舍利,又母眼似鸲鹆眼,因以名焉。经中或言鹙鹭子者,一义也。」大明度经曰:「秋露子。」出三藏记一曰:「旧经舍利子亦秋露子,新经舍利弗。」俱舍宝疏一曰:「舍利,此云百舌鸟。子,是唐言也。」二舍利。译曰身,又译珠,以母之身形好妙,故名为身,又母之聪明在眼珠,故名为珠。法华文句一曰:「舍利弗,具存应言舍利弗罗。此翻身子,又翻舍利为珠。其母于女人中聪明,聪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然舍利译为身者,与设利罗讹言之舍利混同,是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奢哩补怛罗,此云鹙鹭子。旧翻为身子者,谬也。梵本中呼身为设利罗,故知悬别也。」玄应音义四曰:「奢利富多罗,此译云鸲鹆子,从母为名也。母眼似鸲鹆,或如秋露鸟眼,因以名焉。旧云身子者,谬也。身者舍黎,与此奢利声有长短,故有斯谬。或言优婆提舍者,从父名子也。」舍利弗者,与目连皆为佛弟子中最重用之一人。其出家之因缘,本为外道。逢师死,茫茫求道,于途上见马胜比丘安序而走,比丘说「因缘所生法」之偈,遂出家。
【佛学常见辞汇】
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被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人名)S/a%riputra,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罗,舍利富多罗,舍利补怛罗。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又父名云优婆提舍,故从父而称之曰优婆提舍。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鸲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法华玄赞一曰:「梵云舍利弗呾罗。言舍利弗者,讹也。舍利云鹙,即百舌鸟,亦曰春鸲。弗呾罗,言子。以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鹙子。复名优婆提舍,以能论议故,兼得彼名。」嘉祥法华义疏一曰:「从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鸟眼,故名母名舍利,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世人贵重其母,故呼为舍利子。古经名鹙鹭子,鹙鹭子犹取鸟名也。或言舍利鸟似鹙鹭也。父名提舍。逐父为名,故名优婆提舍。优婆者逐也。提舍者星名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舍利子,梵言奢利富多罗,或言舍利弗多罗,此梵音转耳。舍利母名,眼之青睛名舍利,又母眼似鸲鹆眼,因以名焉。经中或言鹙鹭子者,一义也。」大明度经曰:「秋露子。」出三藏记一曰:「旧经舍利子亦秋露子,新经舍利弗。」俱舍宝疏一曰:「舍利,此云百舌鸟。子,是唐言也。」二舍利。译曰身,又译珠,以母之身形好妙,故名为身,又母之聪明在眼珠,故名为珠。法华文句一曰:「舍利弗,具存应言舍利弗罗。此翻身子,又翻舍利为珠。其母于女人中聪明,聪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然舍利译为身者,与设利罗讹言之舍利混同,是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奢哩补怛罗,此云鹙鹭子。旧翻为身子者,谬也。梵本中呼身为设利罗,故知悬别也。」玄应音义四曰:「奢利富多罗,此译云鸲鹆子,从母为名也。母眼似鸲鹆,或如秋露鸟眼,因以名焉。旧云身子者,谬也。身者舍黎,与此奢利声有长短,故有斯谬。或言优婆提舍者,从父名子也。」舍利弗者,与目连皆为佛弟子中最重用之一人。其出家之因缘,本为外道。逢师死,茫茫求道,于途上见马胜比丘安序而走,比丘说「因缘所生法」之偈,遂出家。
【佛学常见辞汇】
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被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身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凡圣之依正二报也。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与土,乃凡圣的依正二报,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界名)凡圣之依正二报也。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与土,乃凡圣的依正二报,身为正报,土为依报。
身口无过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安乐行之二。
【三藏法数】
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术语)四安乐行之二。
【三藏法数】
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身三口四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业道中杀、盗、淫三者(就恶业而云)是身业。妄、绮、两恶四者是口业。贪、瞋、邪三者是意业。
(名数)十业道中杀、盗、淫三者(就恶业而云)是身业。妄、绮、两恶四者是口业。贪、瞋、邪三者是意业。
身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情之正报也。五蕴之中,色蕴者身,受想行识之四蕴者,心也。无量寿经下曰:「身心摧破。」法华经提婆品曰:「身心无倦。」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与心,为有情的正报,在五蕴之中,色蕴是身,受想行识四蕴是心。
【俗语佛源】
是人体物质和精神的总称,两者互为依存。二字连用,见于佛经,如《无量寿经》卷下有「身心摧破」一语,《法华经·提婆品》亦有「身心无倦」的说法。不过佛家所说的「身心」,有其特殊的解释。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人体也不例外。佛家认为人体是由「五蕴」构成的。蕴,梵语Skandha,意为积聚,即众多的成分积聚在一起。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由这五种东西组合而成我们的身心。就一个人来说,色蕴是身体,受想行识四蕴是心。人通过五根(五官)攀缘外境而产生感受、想像和贪、嗔、痴等识别心理。这就是佛家对身心最简单的解释。后俗语中经常运用,如老舍《女店员》第三幕:「我热爱劳动,锻炼身心。」指身体和意志。又如《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只觉得神思不安,身心恍惚。」(无名氏)
(术语)有情之正报也。五蕴之中,色蕴者身,受想行识之四蕴者,心也。无量寿经下曰:「身心摧破。」法华经提婆品曰:「身心无倦。」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与心,为有情的正报,在五蕴之中,色蕴是身,受想行识四蕴是心。
【俗语佛源】
是人体物质和精神的总称,两者互为依存。二字连用,见于佛经,如《无量寿经》卷下有「身心摧破」一语,《法华经·提婆品》亦有「身心无倦」的说法。不过佛家所说的「身心」,有其特殊的解释。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人体也不例外。佛家认为人体是由「五蕴」构成的。蕴,梵语Skandha,意为积聚,即众多的成分积聚在一起。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由这五种东西组合而成我们的身心。就一个人来说,色蕴是身体,受想行识四蕴是心。人通过五根(五官)攀缘外境而产生感受、想像和贪、嗔、痴等识别心理。这就是佛家对身心最简单的解释。后俗语中经常运用,如老舍《女店员》第三幕:「我热爱劳动,锻炼身心。」指身体和意志。又如《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只觉得神思不安,身心恍惚。」(无名氏)
身心受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受业与心受业也。身受业者欲界之恶业,由眼耳鼻等五根而生感觉相应之异熟苦果。心受业者,色界中间定至有顶天之诸地善业,生意根相应之异熟果。
【佛学常见辞汇】
身受业与心受业。身受业是欲界的恶业,由眼耳鼻等五根产生感觉相应的异熟苦果;心受业是色界中间定至有顶天的善业,能产生与意根相应的异熟果。
(术语)身受业与心受业也。身受业者欲界之恶业,由眼耳鼻等五根而生感觉相应之异熟苦果。心受业者,色界中间定至有顶天之诸地善业,生意根相应之异熟果。
【佛学常见辞汇】
身受业与心受业。身受业是欲界的恶业,由眼耳鼻等五根产生感觉相应的异熟苦果;心受业是色界中间定至有顶天的善业,能产生与意根相应的异熟果。
身心脱落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空无我之妙境,亡泯我之身心也。
(术语)真空无我之妙境,亡泯我之身心也。
身毛上靡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
【三藏法数】
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
【三藏法数】
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身毛喜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惟净等译。善星比丘舍离佛法种种毁谤三宝。舍利子,闻之白佛,佛为广说九次第定十力四无畏等及树證果之相。
(经名)二卷,赵宋惟净等译。善星比丘舍离佛法种种毁谤三宝。舍利子,闻之白佛,佛为广说九次第定十力四无畏等及树證果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