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踏 → 蹋踏”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46,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踏踏
踏地
踏莎
踏石
蹴蹋
检踏
蹋鞠
踏雨
踏红
践踏
踏水
踏翠
踏槐
踏空
踏冻
《漢語大詞典》:踏踏
亦作“蹋蹋”。
(1).象声词。马蹄声;脚步声。 前蜀 贯休 《轻薄篇》之二:“谁家少年,马蹄蹋蹋。”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四折:“踏踏的忙那步,呸呸的不住脚。” 明 高启 《鸡鸣歌》:“马蹄踏踏车轆轆,闕下连趍市中逐。” 贺敬之 《放声歌唱》:“轰轰的车轮声,踏踏的脚步响。”
(2).以足踏地为歌唱的节拍。 明 高启 《杨白花》诗:“美人踏踏连臂歌,山长水阔奈你何。”
《國語辭典》:踏地  拼音:tà dì
蹬脚。感情激动时的动作。《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七。燕子赋一》:「言语未定,燕子即回,踏地叫唤,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差。」
《漢語大詞典》:踏莎
《踏莎行》词牌的省称。 宋 苏轼 《次韵杨褒早春》:“不辞瘦马骑衝雪,来听佳人唱《踏莎》。”参见“ 踏莎行 ”。
分類:词牌
《漢語大詞典》:踏莎行
(1).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添字名《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六句四仄韵。参阅《词谱》卷十三。
(2).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北曲与词牌不同,用于套曲中。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 宇文綬 ﹞就旅邸中,取出文房四寳,做了隻曲儿,唤做《踏莎行》。”
《漢語大詞典》:踏石
(1).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 雁北 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
(2).旧时 陕西 端午节的一种民俗。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节令:“五月五日, 江 南曰竞渡, 陕西 洋县 曰踏石。”
《漢語大詞典》:蹴蹋
亦作“蹵蹋”。 见“ 蹴踏 ”。
《漢語大詞典》:蹴踏
亦作“ 蹴蹋 ”。亦作“ 蹴蹹 ”。亦作“蹵蹋”。亦作“蹵躢”。
(1).踩;踏。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唐 戴叔伦 《边城曲》:“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上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虑恐入城之际,囊里狼犺,被城门上盘詰,拏一个大锤,隔囊鎚击,再加蹴踏匾了。” 清 严允肇 《洗象行》:“怒蹄蹴踏苍山頽,岧嶤臃肿难为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莲须阁集:“ 璱耽 每见世人文字,有称引泰西、 欧逻巴 、 亚细亚 者,輒怒掷蹴蹋之不復视。” 耶林 《月台上》:“荒野里非常平静,只有车夫叫骂着的声音和马蹄子蹴踏着冰雪的声音,在冷峭的空气中振荡着。”
(2).踢。汉书·枚乘传“蹵鞠刻鏤” 唐 颜师古 注:“蹵,足蹵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蹵蹋为戏乐也。”汉书·霍去病传“而 去病 尚穿域躢鞠也” 唐 颜师古 注:“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蹵躢而戏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追得后,蹴踏头项,拗捩蹄肘,绳勒四足深至骨,痛若刀劙。”
(3).行走;奔跑。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贯休:“虽尚崛奇,每得神助,餘人走下风者多矣。昔谓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我因飢驱走乞食,泥涂蹴蹋疲青驴。”
(4).比喻蹂躏;摧残。世说新语·仇隙“﹝ 孙秀 ﹞又憾 潘岳 昔遇之不以礼”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岳 父 文德 为 琅邪 太守, 孙秀 为小吏给使, 岳 数蹴蹋 秀 ,而不以人遇之也。” 唐 张说 《大唐陇右监校颂德碑》:“ 后魏 以胡马入 洛 ,蹴蹹千里。” 唐 李白 《闻李太尉出征东南请缨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秦 出天下兵,蹴踏 燕 赵 倾。” 宋 陆游 《春感》:“叉鱼狼藉漾水浊,猎虎蹴蹋南山空。” 明 唐顺之 《金台行》:“指麾 燕 兵百餘万,蹴踏 齐 城七十六。” 梁启超 《新民论·论尚武》:“彼四十餘万之 法 人,乃能蹴踏全 欧 。”
《漢語大詞典》:检踏(檢踏)
实地检查。元史·刑法志一:“诸郡县灾伤,过时而不申,或申不以实,及按治官不以时检踏,皆罪之。”
分類:实地检查
《國語辭典》:蹋鞠  拼音:tà jú
旧时习武的蹴球游戏。犹今日所见的足球。《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传》:「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也作「阘鞠」。
《漢語大詞典》:踏鞠
亦作“ 踏踘 ”。亦作“蹹鞠”。亦作“蹋鞠”。亦作“蹋踘”。 古代一种用于习武、健身和娱乐的踢球运动。战国策·齐策一:“ 临淄 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皷瑟,击筑弹琴,鬭鸡走犬,六博蹹鞠者。”《史记·苏秦列传》引此文,作“蹋鞠”。 裴駰 集解引 汉 刘向 《别录》:“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病:“康庄驰逐,穷巷蹹鞠。”北史·突厥传:“男子好摴蒲,女子踏鞠,饮马酪取醉,歌呼相对。” 宋 苏轼 《真一酒歌》引:“是故神宅空,乐出虚,蹋踘者以气升,孰能推是类以求天造之药乎?” 元 杨维桢 《无题效商隐体》诗之四:“绣花蹋踘句驪样,罗帕垂弯女直牀。”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踢毬》:“毬名踏踘,始于 轩后 军中练武之剧……其制以革为圜囊,实以毛髮,后则鼓之以气。”
《漢語大詞典》:踏雨
亦作“蹋雨”。 冒雨而行。 宋 孙觌 《雨中泊蜀山》诗:“蹋雨松蹊滑,衝烟蓼屿深。”
分類:冒雨
《漢語大詞典》:踏红(踏紅)
犹踏花。 清 韩菼 《被命修〈一统志〉感而有作》诗之三:“踏红重到 碧山堂 ,叹息音容未渺茫。”参见“ 踏花 ”。
《漢語大詞典》:踏花
亦作“蹋花”。
(1).踏青,游春。 五代 谭用之 《寄阎记室》诗:“鼇逐玉蟾攀桂上,马随青帝踏花归。” 宋 刘过 《祝英台近·同妓游帅司东园》词:“晚来约住青驄,蹋花归去,乱红碎,一庭风月。” 明 汤显祖 《送牛光山暂归泾阳》诗:“献岁客残同署晓,兼春人忆踏花时。” 唐韬 《创作漫谈·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踏花’只是游春的意思,这一点容易画……惟有‘香’是抽象的东西,很难从画面上表现。”
(2).佛经故事:昔有 南窟仙人 ,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 北窟仙人 处取火。 北窟仙人 见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因与鹿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参阅《杂识藏经》卷二《鹿女夫人》。后因以“踏花”谓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 唐 王维 《游感化寺》诗:“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國語辭典》:践踏(踐踏)  拼音:jiàn tà
1.踩踏。《三国演义》第一七回:「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红楼梦》第二三回:「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2.比喻欺凌摧残。如:「秦始皇专断自为,践踏百姓,人民不堪其苦,遂起兵反抗。」
《漢語大詞典》:踏水
亦作“蹋水”。
(1).临水;傍水。 唐 韩翃 《送监军李判官》诗:“踏水回金勒,看风试锦裘。” 唐 无名氏 《渔父·和张志和词》之十二:“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尊有酒,坐无毡,抛下渔竿踏水眠。” 唐 韩偓 《玩水禽》:“向阳眠处莎成毯,蹋水飞时浪作梯。”
(2).游泳方式之一。胸脯以上露出水面,两足在水下踩踏而行。《水浒后传》第十五回:“ 李逵 道:‘不消寻船,你跟我来。’牵着手,踏水行去,如登平地。”《三侠五义》第四九回:“见他仍然踏水奔至小船,脱了衣靠。”
(3).谓行走于水面。形容本领异常。《花月痕》第四八回:“那 淮南 北江左右官军,被妖妇驾云踏水,叫住就住,放行就行,恰似綫抽傀儡一般。”
(4).脚踏水车戽水。 宋 辛弃疾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词:“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煑纤鳞。” 清 祝咸章 《踏车行》:“卖来卖去苦钱水,僱人踏水无昏晓。” 清 陈均 《踏车叹》:“雨少踏水入,雨多踏水出。” 高晓声 《流水汩汩》:“你们年轻人连水都没有踏过,真不知道踏水的苦。”
《漢語大詞典》:踏翠
亦作“蹋翠”。 犹踏花。 唐 白居易 《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蹋翠弄潺湲。”《西游记》第六五回:“师徒们也自寻芳踏翠,缓随马步。”参见“ 踏花 ”。
《漢語大詞典》:踏花
亦作“蹋花”。
(1).踏青,游春。 五代 谭用之 《寄阎记室》诗:“鼇逐玉蟾攀桂上,马随青帝踏花归。” 宋 刘过 《祝英台近·同妓游帅司东园》词:“晚来约住青驄,蹋花归去,乱红碎,一庭风月。” 明 汤显祖 《送牛光山暂归泾阳》诗:“献岁客残同署晓,兼春人忆踏花时。” 唐韬 《创作漫谈·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踏花’只是游春的意思,这一点容易画……惟有‘香’是抽象的东西,很难从画面上表现。”
(2).佛经故事:昔有 南窟仙人 ,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 北窟仙人 处取火。 北窟仙人 见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因与鹿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参阅《杂识藏经》卷二《鹿女夫人》。后因以“踏花”谓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 唐 王维 《游感化寺》诗:“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漢語大詞典》:踏槐
见“ 踏槐花 ”。
《漢語大詞典》:踏槐花
说郛卷六九引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復献新文,求拔解,故曰:‘槐花黄,举子忙。’” 唐 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往往于隔年秋天就在京城行卷,其时正值槐花盛开,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宋 苏轼 《和董传留别》:“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亦称“ 踏槐黄 ”。《孽海花》第五回:“原来 公坊 那年自以为臭不可当的文章,竟被 霞郎 估着,居然掇了巍科。但屡踏槐黄,时嗟落叶,知道自己不是金马玉堂中人物,还是跌宕文史,啸傲烟霞,还我本来面目的好。”亦省称“ 踏槐 ”。事物异名录·政治·赴试引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谚云:‘槐花黄,举子忙。’故赴举谓之踏槐。”
《漢語大詞典》:踏空
亦作“蹋空”。
(1).腾空而行。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繁弱振地,铁驪蹋空。” 倪璠 注:“蹋空,谓腾虚空而行也。” 明 徐渭 《雪》诗:“百神走马散曹吏,马蹄踏空神各视。”
(2).踏物升空。 清 钦善 《龙潭水嬉歌》:“五色险竿云外望,踏空直上如飞鳶。作跌直坠手指鉤,翻身倒挂足趾拳。”
(3).足底落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吓得他一步踏空云脚,一个立足不稳,早从云端里落将下来。” 许杰 《旅途小记》:“我也得一步一步,实实在在的踏着,不能踏空一步,踏失一脚,让自己跌那么一跤的。”
(4).虚空,不切实。朱子语类卷十六:“外面一副当虽好,然里面却踏空,永不足以为善,永不济事。”
《漢語大詞典》:踏冻(踏凍)
踏着冰冻。谓冒着严寒。 唐 白居易 《风雪中作》诗:“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清 王元勋 《海上观冰山歌同毛海客赋》:“余时踏冻访海客,惊见冰山高崱屴。” 清 何耳 《燕台竹枝词·毛儿窝》:“四围温厚中深稳,踏冻应无捲地风。”
分類:冰冻严寒